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童言有計2》:論“居家實用真人秀”的可行性

作者|羅昆

現在大家都知道,觀察類真人秀面臨的轉型方向,是製造更多“獲得感”。

觀眾早已不滿足於圍觀明星生活,刷刷熱搜哈哈一樂。如今能留住他們的,是對現實生活的幫助,是可以直接取用的實用性指導。

如何在這種知識性、實用性與趣味性之間達到平衡,才是很多觀察類真人秀難以突破的升級關卡。

近日,由芒果TV自製的成長智育觀察型脫口秀節目《童言有計2》開播,全新的實用視角、全方位的多維觀察,為“實用類”綜藝開辟了一條可以參照的新路。

三重視角育兒觀察

全心全意教你帶娃

《童言有計2》的更新時間很巧妙:每周日的中午12:00。

對一檔針對年輕父母的“育兒綜藝”來說,這是最適合的時間:上班族爹媽們,在周末與寶寶相處的一天裡,難得的“慢節奏”時間,就是一頓一小時的午餐。

而知識類、學習型綜藝,絕少有放到晚上的。中午看完,還有半個白天可以活學活用,晚餐後大腦轉速放緩,還是更適合休閑娛樂——光是播出時間,芒果家就夠用心的。

節目的第二季,似乎也更接地氣了。

嘉賓選取上,五位“體驗官”寶寶全部來自素人家庭,上一季人氣頗高的武藝博也回歸第二季,大家的關注重點更集中在孩子身上,去掉了奪目的明星光環。

放孩子們自己玩,讓“帶娃”和“聊娃”成為另一個維度的內容,是《童言有計》的主要形式。

這種“三維觀察”裡,嘉賓們大致分為三組:帶娃經驗豐富的應采兒和袁詠儀,成為新的“新手老師”,在外景拍攝地現場監護。

之後,她們也會在觀察室,與主持人朱丹、兩位素人家長,以及兒童教育專家一起回看錄像,邊看邊聊,相互交流兒童家庭教育經驗。

此時,她們不僅是寶貝們的老師,也會為初為父母的嘉賓與觀眾科普一把。

家長這邊,由媽媽們帶隊聊天,孩子們另組一局,由主持人帶領,與孩子們一同回看,“複盤”每一個環節,用孩子們更易接受的方式,教育他們該怎麽做。

上周日的新一期節目,話題是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一個環節,是袁詠儀和應采兒帶四個萌娃去超市買菜。

三男一女四個娃,兩人一組,各拿一份菜單,分頭按圖買菜。兩個大人講清注意事項,給他們拴好防走失的安全繩,就離開了。

最具人氣的黃天淇和小妹妹二毛一組,兩個小朋友按部就班買東西,天天哥哥也很會照顧妹妹,看起來超乖的。

但另一邊,“武爺”武藝博和“肯尼”張梓墨,就不那麽太平了。

倆人一個目標堅定,一個放飛自我,總擰不到一塊去。買著買著就起了爭執,幾乎連安全繩都要拉斷,兩人各逛各的了。

感到氣氣*2

成人世界的性別偏見之一是,男人們遇到問題,會先想辦法解決,女性則會驚慌失措,或糾結於非關鍵性的問題。

可現在看來,男孩子們也一樣會在解決問題前,先毛毛躁躁一把呢。

人的性格成長,先天形成與具備自主意識後的磨練,也許都不是最重要的。

這也是《童言有計2》要告訴我們的,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至於怎麽去承擔這份重要,就是觀察室裡爸爸媽媽們要聊的了。

在觀察室裡,有一個細節非常有意思:大家聊起如何對待孩子的要求,作為屋裡唯一的男士,武藝博的爸爸自然要接招。

據他說,爺倆的生活無比和諧,兒子一說去玩具店,老爸立刻:走著!

兩個男人抱著一堆戰利品出了門,小男人問:回去要是媽媽罵我怎麽辦呀?

大男人一拍胸脯:沒事,回去我幫你扛著!

武爸爸說起來幸福洋溢,但兩位媽媽的表情是這個樣子的:

媽媽們站在統一戰線,紛紛吐槽“熊爸”慣孩子,武爸爸一臉問號:“可是,我覺得這樣做很幸福呀?”

從武爸爸出於本真的反應來看,《童言有計2》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出來了:要教育寶寶,也許先要讓家長不那麽“寶寶”。

緩解社會“育兒焦慮”

學會對新生命負責

作為一檔“育兒綜藝”,《童言有計2》一方面,是拍給新晉的年輕爹媽看的。

但同時,“預備役”父母們,也是一種預想的觀眾群。

如今,生育率下降成為社會話題,“不敢生”“怕不會養”,更像是年輕一代望而卻步的原因。

這種心理背後的動因,其實並不止是擔心生育後對生育前生活的打亂。

他們真正擔心的,一方面是身份轉換的焦慮,另一方面,則是對一個新生命的負責。

決定生育之前,第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是:我還是個孩子呢,怎麽去養另一個孩子?

對注重人與人之間界限與生活空間的年輕一代來說,養孩子給自己帶來的“麻煩”,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如果給別人帶來麻煩呢?

未必正確的教養方式,頭一個受害的“別人”,就是孩子自己。

自己可能缺位,可能無法盡善盡美,對一個孩子造成的影響,決定了他能否幸福地度過一生——當這種心理壓力,由自我感情的滿足,轉移到道德困境的平衡,以及真切實際的影響上時,無疑重逾千鈞,令人難以抉擇。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對一些兒時經歷過家庭負面影響的人來說,他們的感同身受,更加劇了這種擔心。

“電車難題”擺在面前,怎麽選都可能錯,能不選,就別選了吧。

“沒做好準備,就不要生,不要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麻煩,不要再造就一個不幸福的生命。”

假如克服了這一心理障礙,生下來,為他/她留出充足的成長空間,全身心去愛,總可以了吧?這種環境裡長大的孩子,也許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半。

可這樣,武藝博爸爸的問題,未必不會降臨:當他帶著兒子去玩具店大買特買,兒子開心,他也開心。能以自己的能力,滿足這個世界上他最愛的人,他感到無比的幸福快樂。

可對寶貝的需求任意滿足,也埋下了嬌慣的種子。

老爸成心寵慣孩子?誰跟自己家人有仇。為了跟誰顯擺?犯不著。武爸爸的動因特簡單,“這麽做我覺得很幸福啊。”

壞就壞在這個“我”上。這句話的主語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也難怪媽媽們集體搓火,她們氣的是男人的孩子氣:為了自己覺得幸福,就可以這樣那樣,你愛的究竟是孩子,還是你自己啊?

自己一時的幸福與滿足,帶來的可能是未來的不幸與不滿。

這也成為一種“育兒恐懼”:對幸福感的貪圖,神仙也難辦。好心辦了壞事,自己未必察覺得到,真等後果造成,豈不為時已晚?

生了能不能負責,養了能不能養好,怎麽做是對,怎麽做是錯,自己做錯能不能察覺,寶貝做錯怎麽去糾正……人生這麽多不知結果的選擇題,令人棘手。

一個人的頭大叫頭大,上億人頭大,就是全社會的焦慮。

《童言有計2》就是為解決這種焦慮而生的。那邊,新手老師一點一點教育孩子,這邊則是兩位媽媽和教育專家一步一步教育家長。

從自己兒時所受的教育,到為人母后育兒的經驗,在每一次觀察中,隨著實際情況的發展,現場闡述,形成了最符合生活實際情形的教學方式。

“三維觀察”的視點,既教導了寶寶,也教育了家長,成為一套全方位的教材,從育兒角度,去盡力服務面對“生育焦慮”的年輕一代。

通過更多元、更實用、更貼近觀眾生活的節目形式,達成一種社會效益,也許是“第三代”觀察類真人秀的新方向。

“實用型”與“多維度”

將成觀察類新風

為什麽說《童言有計2》是觀察類真人秀的“第三代”呢?

這一斷代,是依照觀眾實際的觀察客體劃分的。

第一代,是《爸爸去哪兒》《嚮往的生活》的戶外觀察,《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的競技體驗。

將明星們置身於特殊情境,圍觀他們的不同反應,不同性格與人設,製造出不同的“支線劇情”,更像是對明星螢光幕外生活的一種窺私。

“台下”搬到“台上”,久而久之,兩者合為一體,統統稱為觀眾取樂的資料。

從素材的拍攝,到按照劇本大綱的組接,每一期節目的視角都是單線的,以滿足觀眾對明星的“全程圍觀”為主。

到《我家那小子》《妻子的浪漫旅行》《心動的信號》等節目,觀察類真人秀的第二代出現了。

此時,素人開始更多加入,與明星一樣,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觀眾的觀察對象。

為人處事的小細節、關係來電的小確幸,是觀眾一呼一吸之間絕不放過的高光。

此時,觀眾的觀察視角,不再只是“瞧熱鬧”,而開始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

他們在明星與素人的日常中,看到了更加貼近自己的一面,觀察對象從明星內化為實際上的自己。

此時,“演播室觀察”開始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副線出現,幫助觀眾解析被觀察嘉賓的一舉一動,視角更加理性,為娛樂之外的話題探討提供了可能。

但到了《童言有計2》,觀察類真人秀的“第三代”開始有了眉目。

在這裡,“真人秀+觀察室+脫口秀“的三維觀察,不再只是以往演播室依附於真人秀的關係。

三重視角,在作用上相互輔助,在價值上相互獨立,每一重維度,都在為不同觀察主體,亦即不同的觀眾群服務。

已為人父母者,可以從家長觀察室的交流中,獲取成功的育兒經驗,從演播室的交流中,學習與寶貝交流的方式。

願意看明星、看萌娃,希求休閑娛樂的觀眾,也可以在妙趣橫生的活動與談話中,獲得一個輕鬆愉快的周日中午。

這種”複合型“綜藝,圍繞一個主題,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觀眾群的觀察需求,或許會成為觀察類綜藝“出圈”新的指向。

——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