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茶葉的原產地中國為什麽已經比不上國外了?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葉源自中國,茶文化發源自中國。然而根據近年的統計數據,中國人均每年的茶葉消費量卻在世界上排到了第十九位。排在前幾位的,反而是英國,愛爾蘭這些不產茶的國家。

當然,英倫風的茶是要加很多東西的

沒有自然條件長出茶葉的西方國家,反而成為了茶葉的消費主力,這很顯然是因為茶葉的成功傳播。

那麽茶葉這種來自東方的神奇樹葉,是如何漂洋過海,傳向西方乃至世界的呢?

南方有嘉木

其葉有真香

《詩經》有雲:采茶薪樗,食我農夫。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茶已經開始作為一種飲料,並在秦漢之後,飲茶之風日盛,逐漸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茶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的前進而不斷發展著,衍生出了諸多的茶葉製法。

不同發酵的茶

從右到左:綠茶,黃茶,烏龍茶和紅茶

與此同時,隨著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茶,在宋朝開始也逐漸傳到了周邊的日韓等國,並在當地生根發芽。茶葉的傳播,最早是以東亞文化圈的整合而展開的。

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始,西方人才第一次正式接觸到茶葉。如公認的第一個品嚐中國茶的歐洲人,葡萄牙人加斯帕·達·克羅茲神父曾在他撰寫的《中國志》中寫到:如果有人或幾個人造訪某個體面人家,那習慣的做法是向客人獻上一種他們稱為茶的熱水。

葡萄牙人也是選對方向了

才能在東方佔得先機

但真正將茶傳入歐洲的是後起之秀荷蘭人。十七世紀開始,低地國家完成了獨立,荷蘭東印度公司日益興盛。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指示每艘商船都要從中國以及日本運一些茶回國,由貴族自上而下地引發了歐洲的飲茶風潮。

雖然東南亞本身的熱帶產物也很重要

但參與到東亞尤其中國、日本的貿易體系

才是真的利潤豐厚

十七世紀中期,茶葉開始經由荷蘭商人之手傳到英國。但最開始,茶在英國並不是作為飲料,而是被包裝成一種治療百病的神秘東方樹葉,並成為了第一種在報紙上推銷的商品。

《科勒的藥用植物》中的茶樹

當時的人們可以在咖啡館買到茶葉和茶製品,尤其是紅茶以其柔順的口感,能提神,祛除寒冷的功效,比酒健康等優點,很快獲得了上流社會的好評。不過在剛開始,囿於高昂的價格,茶葉隻流行於少數貴族之中。工人階級和貧民與這種神秘的飲料基本是無緣的。

直到三次英國對荷戰爭後,茶葉才開始直接從中國進口到英國。然而,此時茶葉的價格依舊十分昂貴,對廣大群眾來說仍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很貴族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革命,英國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成為“日不落帝國”,茶葉在英國也慢慢走進了千家萬戶。然而日益巨大的茶葉進口額,背後卻與我國近代的血淚史息息相關。

十八世紀的中國,農業與手工業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高度自給自足。如此一來,歐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十分狹小,幾乎找不到銷售市場,唯一的例外是中國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如178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財庫尚有二十餘萬兩白銀盈余,翌年反而出現22萬兩白銀的赤字。

歐洲人在美洲發現發現的貴金屬

最終也大都流向了東亞、南亞

為扭轉由茶葉貿易產生的巨額貿易逆差,東印度公司開始大規模向中國販賣鴉片,以求逆轉貿易逆差。但鴉片比之茶葉,顯然是禍國殃民的成癮品,很快遭到了中國政府的阻截。鴉片戰爭由此爆發,並以此為標誌拉開了近代中國屈辱史的大幕。

“臣有兩句詩不知當講不當講”

溪邊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從古栽

中國雖然是茶葉的故鄉,但在如今的茶葉種植業,卻並不處於絕對優勢地位。斯裡蘭卡,印度等國在茶葉產量,出口量,創匯量中的部分指標甚至勝過我國。而十九世紀英國一位叫羅伯特.福瓊的植物學家,正是將茶樹籽帶到這些溫暖地區的人。

英殖民地的茶葉產量曾在近代大幅超越中國

而待中國政治經濟狀況穩定後

又再次初步奪回曾經中國的份額

福瓊受東印度公司的委託,曾兩次前往中國,以獲得品種優良的茶樹,並在其廣闊的殖民地進行種植。福瓊為了深入當時不為外國人開放的中國內陸產茶地區考察,剃了頭髮換上長袍,喬裝打扮成中國人。

其主要路線大致為由上海出發,經嘉興,杭州前往徽州、嚴州這些綠茶產區之後回到上海。在上海做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後又從寧波出發經衢州到達福建武夷山的紅茶產區,最後將得到的種子,茶工等帶到今天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南麓。

一路運到阿薩姆也是不容易

福瓊的觀察很有見地:紅茶茶樹(廣東茶樹)與綠茶茶樹品種之間的差異很小,紅茶與綠茶的主要差別在於加工的不同,並認為最好的茶葉是福建的紅茶和徽州的綠茶。

廣東丹霞1號茶樹

在以他為首的一眾植物學家的努力下,茶樹在英國的南亞殖民地廣為種植。當地酸性的肥沃土壤,熱帶季風的氣候及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因喜馬拉雅山的阻擋而形成的的大量降水,使當地迅速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紅茶產區。

如今日聞名世界的阿薩姆紅茶(產自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錫蘭紅茶(產自今斯裡蘭卡),大吉嶺紅茶(產自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嶺高原)等茶種,便是從那時起引福建武夷山脈的正山小種等茶種與當地野生茶樹雜交而來的。

大吉嶺茶園

由於茶樹在英國各大熱帶殖民地的廣泛種植,在1854到 1875年間英國茶葉進口量上升超過八倍,茶價迅速下跌,茶葉由此走進了英國千家萬戶的日常。而與此相對的,則是原產地中國國際茶葉貿易量的迅速下滑。

在印度種植茶葉成功後

英國人又將茶葉生產帶向他的各個殖民地試驗

比如英屬東非

基於此,福瓊被許多人認為是史上最大的商業間諜,他給當時脆弱的中國經濟深深的捅了一刀。不過拋開民族情感想想,讓茶葉只在中國種植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真的是長遠之計嗎?若非外國的競爭者壓縮了中國茶的盈利太空,中國的近現代化革命,又將遷延多久才能發動呢?

除了茶葉之外

中國瓷器的霸權地位也在近代被動搖

而絲綢的地位更早就被其他國家模仿

在唐宋時代之後更是被日本動搖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前幾個月一篇叫《萬家中國茶企,為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的文章,在中國茶葉圈引發了轟動。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不爭的事實,但當前中國的茶產業不及英國,甚至印度,肯亞,也是事實。在茶產業上,中國處於一個“種植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外銷量第三,利潤第四”的尷尬位置。

立頓可不止是一個立頓

歐美列強也不止一個聯合利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茶業的衰落,或許從當年乾隆反對茶葉貿易,一把火燒掉價值六百萬兩白銀的茶葉時便已經開始了。

當年中國茶葉多以家庭為部門種植和加工,規模小,效率低下,品質標準無法統一,自然難以與英國在印度大規模的茶葉種植園相競爭。而時至今日,中國茶企仍具有小而分散的特徵,保留了許多小農經濟時代留下的印記。

時至今日,在很多茶產區的農村,仍然有許多個體種植戶在自家梯田種茶,然後家家戶戶的茶每年由茶商統一收購。各家茶樹的品種,種植時間,加工工藝難免有差別,導致茶商收購後的茶葉難免參差不齊,標準難以規範統一。這樣生產出來的茶葉明顯很難滿足在工業標準化社會下日益挑剔的消費者。

缺乏品牌意識,把品種當品牌也是中國茶企的一大通病。

受強調原產地而忽視品牌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使我國空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安溪鐵觀音”等知名品種,卻沒有什麽在國際上叫的響的品牌。這樣的發展思路,毫無疑問將使我國的茶葉“土特產化”,連中國人自己都覺得土,就更沒有工業化和國際化的太空。

還真說不上來什麽品牌

當然,要把茶企做大做強,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也離不開政府對行業的規範和引導。

例如,中國茶葉在西方市場難以取得突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農藥殘留過高和製作標準不統一,導致不得不“賤賣”。政府和行業公會加強相應標準的制定與執行,才能讓中國茶葉有所突破。

當然對茶,我們也要有文化自信。如中國茶講究外形,一芽二葉,采芽頭等就成了我們的標準,機械化程度也就不得不相應降低。而英式袋泡茶則隻講究內在,把老葉和嫩葉一起加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降低了成本。此類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的區別不勝枚舉,不必為了追求工業化而完全拋棄。

畢竟對於中國人來說,袋泡茶固然便捷,但只有把茶葉用茶筷挾如紫砂壺中,用剛剛燒開的山泉水沖泡,倒在茶杯裡,那溢出的騰騰香氣才是茶的精華所在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