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淨靜

《春秋》中有雲:“人之所以為人者,言也。”

說話,或許人人都會。但能把話說好,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古往今來,不難發現,不懂得掌握說話分寸的人,一般難成就大事。

而能成大事者,往往學會了說話之道。

很多時候,一個人說話的分寸,就是他做人的尺寸。

1

出言有尺,是一種智慧

所謂“較短量長,惟器是適”,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為人處世如是,說話亦是如此。

與人交談中,不是表達得越多,就會越好。有時候,話說太多,表達不恰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方知,最恰當的表達,才是最美的表達。

《中國詩詞大會》中,有一位小女孩遺憾離場。

主持人董卿,看到小女孩臉上的難過以及強忍著的淚水,但卻沒有立刻安慰她什麽。

而是等到她走到台下之後,才輕聲送上了一句:“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小女孩在台下聽後,終於控制不住情緒,默默擦起了眼淚。

原來,董卿看出小女孩的故作堅強,為了照顧小女孩的情緒,一直等到她走到台下,才說出自己的送別話語。

好的語言,好的表達,從不在於說話多麽出彩,而是懂得說話有分寸。

把話留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並且說得十分得體,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智慧。

《論語》中有說: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會說話的人,無論在什麽場合,什麽情景之下,總能第一時間洞悉別人的情緒,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懂得用最恰當的話語,表達最真切的關懷。

把握說話的時機和尺度,懂得出言有尺,伺機而說,才是一個人高情商的表現。

2

說話有德,是一種修養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人與人相處溝通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和方式。

要知道,說話不傷人,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也是自身的一種修養。

有一位導師,因為知道有學生非法停車,而堵住學院的入口。

於是他非常凶悍地衝進教室,對學生們大喊:“是誰的車堵住了車道?”

當車主回答時,那位導師又吼道:“你馬上給我開走,否則我就把它綁上鐵鏈拖走!”

雖然那位學生的行為是錯誤的,但導師也不該在當庭廣眾之下對學生們大吼。

最後,學生們因為不滿導師的說話方式,向學校提出了投訴意見,使他的工作變得十分不愉快。

若是這位導師用友善的口吻詢,並建議車主把車開走,我想,那位學生一定很樂意把車開走,學生們也不會因為導師的話而感到憤怒。

想起有位哲人說過的一句話: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不經意間就會使用語言暴力,而這樣的傷害,通常都是不可逆的。

說話時,要懂得尊重別人,三思而後行,不要隨意出口傷人。

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互相的。

尊重了別人,其實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3

說話的分寸,就是做人的尺寸

古人雲:“一言能興邦,一言能喪國。”

有時候,一句話就能讓人欣喜若狂,一句話就能讓人惱羞成怒。

把握了說話的分寸,才能更好地表達話語,讓說出口的話更富有魅力。

有一個姑娘迷上了小提琴,於是她每晚都在家裡興致勃勃地拉個不停,然而她拉的聲音不盡人意,遭到了家人的嫌棄。

傷心之下,她跑到了公園裡獨奏一曲。

當她演奏完畢後,突然聽到了一位老奶奶的讚許聲:“我的耳朵聾了,聲音聽得不太清楚,只是感覺你拉得不錯!”

受到鼓舞後,姑娘每天晚上都到公園裡練習小提琴。

終於有一天,姑娘的家人發現她的琴聲變得十分動聽,便問她是否有什麽名師指點。

當姑娘說出了事情的經過時,家人才告知她,那位老奶奶是附近的一位鄰居,但她的耳朵並沒有聾。

老奶奶一句恰到好處的善意話,不僅給了姑娘很大的信心,還使她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手。

可見,舒服的話語,能讓人如沐春風,更能給予人莫大的力量。

少說話,是品行;會說話,是品德。

話不需多,只需貼心溫暖;

言不需重,只需擲地有聲;

語不需繁,只需巧妙圓融。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拿捏好一個“度”字。

掌握好說話的分寸感,就是把握住了人生的命運。

圖:源於網絡,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