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個頑童掏鳥蛋,掏出舉世罕見的佛教珍品!

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靜靜地坐落於蘇州古城平江區拙政園西側。在這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中,3萬餘件文物會讓你眼花繚亂,而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蘇州城南風景區“盤門三景”之一的瑞光寺塔出土的文物。

彩繪四天王木盒

1978年4月12日,三個頑童登上岌岌可危的瑞光寺塔掏鳥蛋時,在寶塔的第三層意外發現了一個長達一米多的黑乎乎的木頭盒子。聞訊而來的專家看到這一黑色外盒,頓時震驚了。雖然歷經千年,卻依然色彩斑斕。

內木函用銀杏木製成,為五節正方形套疊式。外壁畫有彩繪四天王像,為罕見的宋畫精品。

四天王像比例均勻,面部表情誇張,形象生動,氣勢雄壯。豐富的天然色彩,使畫面具有真實感和運動感。畫中還處處可見唐代畫聖吳道子的遺風,筆墨渾厚雄健,用柳葉描法,線條生動流暢,富有變化,使整幅畫達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僅僅盒子就如此珍貴難得,可以想見裡面是有多麽罕見的寶物。

真珠舍利寶幢

果然不負眾望,打開內函後,一件絕世精品呈現在眾人眼前——宋代真珠舍利寶幢。這是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是在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製作的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

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的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

造型上,寶幢通高122.6厘米,由上等的金絲楠木製作而成,自下而上分成須彌座、佛宮、塔刹3個部分。須彌座呈八方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須彌山;通體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大天王”站立在雲端之上,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而站在他們邊上的“四天女”則是溫柔美麗,阿娜多姿。

選材上,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進行裝飾,光珍珠就有近4萬顆,而塔刹頂部是一顆直徑3.4厘米的水晶寶珠,寶珠兩側以銀絲挽出火焰造型,意示“佛光普照”。幢內置一乳青色葫蘆小瓶,瓶內藏舍利九顆。

製作工藝上,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特種工藝技法精心製作,雕刻的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見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難度極大,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靜穆莊嚴,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

寶物發現所在地瑞光寺塔,初名普濟禪院,坐落於江蘇省蘇州市城西南的盤門內。始建於三國時期,因塔內曾經出現五色佛光而得名。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的出土,證明瑞光塔是在北宋真宗年間重修的。也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區手工藝技術的繁榮和精美,以及宋代高超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除了瑞光塔出土的兩件,蘇州博物館另外兩件鎮館之寶也極具特色。

秘色瓷蓮花碗

什麽?一個碗也能成為鎮館之寶?有觀眾可能難以相信。其實,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碗,它是一件秘色瓷蓮花碗。在此碗沒有被發現之前,中國考古以及文化界都沒有見過真正的秘色瓷。此秘色瓷蓮花碗的發現正好填補了我國唐宋交接之際秘色瓷的空白,因此得以成為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說起這件秘色瓷蓮花碗的發現,還要回溯到61年前。

1957年3月30日,蘇州虎丘塔迎來又一次的維修,這次修繕採用的方案叫“加箍噴漿”。簡而言之就是用水泥凝固,外加鋼筋箍套。不過“如此往複三道”,一個叫王菊的工人,絲毫未偷工減料地往塔的第二層裂縫處灌水泥漿,然而大量的水泥漿下去之後,都消失得無影無蹤。裂縫像饕餮一樣,怎麽也填不滿。王菊覺得這事兒不對勁,但是好奇心仍然驅使他扒開周圍的磚石,一條“通往江南”秘密的通道,赫然出現在他眼前。

其後,他壯著膽下去,發現一條十字形空巷,中間放有長方形石函和多件文物:原來這是一處傳承江南千年文化的藏寶閣。這次意外發現,揭開了虎丘塔背後千年江南的秘密,之後又發現了暗閣。其後在第三層一個昏暗的洞窟中,一件“青色蓮花碗”泛著瑩潤的水光,出現在世人面前。

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只看上去很普通的青瓷碗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直到1987年,陝西法門寺封閉千年的地宮現世,出土了一批越窯青瓷,同時還出土了相關碑文。文中所述的秘色瓷呈青綠色,釉色晶瑩,能達到碗中無水,卻仿佛有一汪清水的效果。而蘇州虎丘塔暗閣中發現的“青色蓮花碗”,恰好就呈現出這種水光盈盈的樣子。人們這才認定,這就是失傳已久的秘色瓷。

秘色瓷,越窯瓷器中的精品,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定燒的入貢中原朝廷的專屬瓷器,庶民不得使用。

蘇博館藏的這件越窯秘色青瓷蓮花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蓮花碗,一部分是盞托。碗呈直口深腹,盞托的形狀如豆,上部為翻口盤,正中鏤空有一個小圓孔直通器底,下部為向外撇的圈足。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細膩致密,顆粒均勻純淨。器型敦厚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構思巧妙,渾然天成。

整體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湖水般淡黃綠色的釉色,玲瓏似冰、剔透如玉、勻淨幽雅,令人陶醉,將高深的佛法與精美的瓷藝完美地統一。頗有唐代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藝術效果,是秘色瓷中的稀有之物。

《七君子圖》

《七君子圖》可以說是元代繪畫史上的一幅傑作,這幅畫卷寬約36.5厘米,但是長度達到了驚人的十米左右。

為啥這麽長呢?因為這幅畫卷中收錄了元代六位名家的七幅名作,而且這七幅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墨竹。竹子一直被比喻為君子之德,以竹子作為繪畫的專門題材,是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而逐漸興盛的。畫竹的歷史,從現存物證考據,可以追溯至東晉時期。在北宋宣和年間,墨竹已經被正式列入十門畫科。在元代繪畫中,墨竹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幅《七君子圖》收錄了當時趙天裕、柯九思、趙原、顧定之、張紳、吳鎮六位名家的七幅墨竹圖(柯九思有兩件作品),可以說是非常罕見了。它們或叢竹煙籠,或老乾斜出;或為龍角,或為紆竹;或作推蓬,或如鳳尾;形態萬千而逸筆橫出,堪稱一部具體而微的元代墨竹簡史。

卷首是畫家趙天裕的畫作,是一幅典型的帶有南宋畫風的以竹為主題的作品。

第二幅和第三幅是柯九思的畫作,用墨濃淡深淺,很有層次,筆觸爽利,表現出畫家開闊的胸襟。

第四幅是趙原的畫作,這是趙原唯一的一幅傳世的墨竹圖,畫中的墨竹像龍角一樣,帶有高貴桀驁的氣度。

第五幅是顧定之的畫作,竹子呈現巨大的S型,突顯出竹子的勃勃生機。

第六幅是張紳的畫作,張紳以畫“推篷竹”聞名,這幅畫作是目前唯一傳世的“推篷竹”圖。

第七幅是吳鎮的畫作,表現出畫家晚年的灑脫和安逸。

《七君子圖》最早名為《竹林七友》,清代乾隆年間為大收藏家喬崇修所藏,喬崇修寫下了“六逸圖”三字引首,幾經輾轉,後為蘇州過雲樓主人顧麟士收藏,在20世紀60年由顧家捐贈給蘇州博物館,成為蘇博的鎮館之寶之一。

各位網友如果有機會去蘇州,千萬不要錯過蘇州博物館,錯過這四件鎮館之寶哦!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古玩藝術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中華古玩藝術網

古玩古董、藝術品、收藏品、歷史人文、茶道、香道、盆景

插花藝術、旅行攝影、心靈雞湯、養生美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