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多少,更有利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多少,更有利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風險?

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應血糖長期控制情況的指標,在糖尿病的病情評估與治療方案的調整中佔據著重要作用,幾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均需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治療糖尿病的目的是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出現,合理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目標可有效降低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那麼,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多少以內,更有利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風險呢?

糖化血紅蛋白是血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結合的產物,它的高低與血糖濃度呈正相關,血糖濃度越高,糖化血紅蛋白就越高。由於糖化血紅蛋白具有穩定性強、不可逆轉的特點,因此葡萄糖一旦與血紅蛋白結合,可持續至血紅蛋白衰老。

雖然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應血糖的控制情況,但它主要反映血糖長期、整體的控制情況。長期是指糖化血紅蛋白主要反映近 2-3月血的糖控制水準,不能作為某一時刻血糖高低的參考指標;整體是指糖化血紅蛋白主要反應近段時間的平均血漿葡萄糖水準,不分空腹血糖與餐後 2小時血糖。

因此,糖化血紅蛋白有別與指尖或靜脈血糖,它的正常範圍為 4%- 6%,受實驗室測量方法的影響,不同實驗室的參考指標可能有所差異,部分醫院的參考指標為 3%- 6%,也可稍高或稍低於上述範圍。

那麼,我們如何通過糖化血紅蛋白的高低判斷血糖的高低呢?前面已經提到,糖化血紅蛋白水準與血糖水準呈正相關,糖化血紅蛋白每升高 1.0 %,對應的平均血漿葡萄糖水準可相應升高1.6mmol/L。

以 6.0%的糖化血紅蛋白為例,對應的平均血漿葡萄糖水準為 7.0mmol/L,當糖化血紅蛋白升高至 7.0%時,平均血漿葡萄糖水準可升高至 8.6mmol/L,依次類推。血糖水準越高,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就越高。

因此,糖化血紅蛋白也可初步預測未來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當糖化血紅蛋白達到 9.0%時,未來發生大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損害的風險大幅升高;相反,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合理範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則可有所下降。

當前的研究發現,以糖化血紅蛋白 < 7.0%作為糖尿病的長期控制目標,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將大幅降低。

可能部分朋友會問:如果我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 6.5%或者 6.0%以下,是不是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可以無限降低?

糖化血紅蛋白接近正常範圍或控制在正常範圍以內,未來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確實會進一步降低,但降低的幅度有限。糖化血紅蛋白的水準越高,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較高水準的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 1.0%,獲益也更大;

較低水準的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 1.0%,獲益會逐漸減少,故糖化血紅蛋白從 10%降到 9.0%時,併發症發生風險的降低幅度要高於糖化血紅蛋白從 7.0%降至 6.0%。因此,目前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 7.0%以下作為糖尿病的控制目標。

當然,制定這一降糖目標也有其它因素,比如患者對較低範圍的血糖是否耐受,是否容易發生低血糖等,均需要綜合考慮。但是,如果是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年輕且耐受性較好、沒有發生嚴重的併發症且降糖過程中無低血糖發作,可以考慮以 6.5%以下或 6.0%以下作為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目標,未來發生靶器官損害的風險可進一步降低;老年人則可在7.0%的基礎上適當放寬控制目標。

那麼,如何降低糖化血紅蛋白呢?

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應血糖控制情況的指標,只要將血糖控制在目標範圍,糖化血紅蛋白也會得到相應幅度的降低,目前主張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 10mmol以下,可使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 7.0%以下。

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糖化血紅蛋白依然高於 7.0%,說明目前的降糖強度不夠,需要重新調整治療方案:以改變生活方式作為主要治療措施的患者,堅持數月糖化血紅蛋白依然不達標,可啟動藥物降血糖。三聯降血糖後依然不達標,可啟動胰島素降血糖。

給予合理的降糖治療後,糖尿病患者依然需要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但應注意控制監測的頻率:間隔時間太短,無法了解真實的治療效果;間隔時間太長,不利於治療方案的調整。前面已經提到,糖化血紅蛋白主要反應近 2-3月血糖的整體控制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糖化血紅蛋白由葡萄糖與血紅蛋白生成,因此,有缺鐵性貧血或溶血性貧血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數值可能偏低;而脾切除、維生素B12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由於紅細胞平均壽命增加。

因此,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數值可能會偏高;其它藥物的使用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也可使糖化血紅蛋白有所偏低,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時需要排除這些干擾因素。

綜上,糖化血紅蛋白主要由葡萄糖與血紅蛋白反應生成,主要反應近 2-3 月血糖整體控制情況,在糖尿病的病情評估與治療方案的調整中具有重要價值,其正常範圍為4.0%-6.0%,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有效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風險,但具體控制目標可因人而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