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動視頻的模糊元年:它會成為“明日之子”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互聯網有哪些聽到耳朵起繭,事後看來卻像笑話的熱詞?讓我提議的話,“元年”必須擁有姓名,排名前列的那種。

那些被寄予厚望,並冠上了“元年”二字的產業,似乎分分鐘就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卻極少能見到什麽真正的大天氣。

比如都說2016是VR元年,現在已經過去了三年,VR依然是一個頗為小眾的“玩具”。2017則是無人駕駛生態元年,車企、科技企業、產業鏈供應商紛紛吹響了“集結號”,“組隊刷怪”的結果卻是無人汽車在大眾心中的口碑不升反降。2019年,互動視頻則成了“被元年”的對象。

從Netflix在2018年12月28日推出互動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引發熱議開始,如今都有哪些流媒體巨頭試圖在互動視頻裡刷存在感呢?答案是,有錢的每一家。

(《黑鏡·潘達斯奈基》)

國外,Facebook開發了互動節目,迪斯尼籌拍互動電影,連沃爾瑪都開始投資互動內容。國內流媒體巨頭自然也不會放過風口,愛奇藝率先推出了互動劇《他的微笑》,騰訊視頻在年度發布會上宣布共建互動視頻生態並公開了一長串片單,阿里大娛樂也放話即將發布互動視頻方向的最新進展……連以二次元閱聽人、UGC為主導的B站都上線了互動視頻功能,向部分UP主開放……

在行業巨頭們金字招牌的輝映下,互動視頻一下子就成了流媒體的“未來”。所謂“元年”到底是噱頭還是確有其事? 為了搞清楚這件事,筆者體驗了國內外數十款互動視頻,發現它距離“元年”還有點遠。那麽,為什麽互動視頻突然成了“香餑餑”?這種新內容形式距離爆發還有哪些門檻等待跨越?

過把癮就死:互動視頻體驗手劄

所謂互動視頻,就是用戶在觀看視頻時,會觸發一些情節點,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選項,劇情走向也會不一樣,可以看到更符合自己胃口的片段和結局。

而最為知名的代表作,當然是Netflix 2018年推出的互動劇《黑鏡:潘達斯奈基》,也成為了我“科學上網”來體驗的首選,還特地去某寶花10塊錢買了個账號呢。

在觀影的時候,視頻會時不時地彈出選擇,每個選擇背後都隱藏著一條故事線索。比如,男主人公在公車上聽到不同的歌,可能會決定他到公司後說什麽話,諸如此類的。

實話說,早已習慣了碎片化娛樂的本人,始終沒能完整體驗完長達五個多小時的劇情,就選擇了放棄,轉戰到網絡上看完了網友們上傳的十多個不同版本的結局。

同樣的故事還發生在了《古董局中局之佛頭起源》《明星大偵探》之類的節目中……不是我太懶,而是全體驗完太TM花時間了,而且有些劇情真的是令人無語凝噎……

不過,B站爆款《操控廣場大媽拯救B站!》和《最真實的遊戲畫質》都體驗完之後,我終於為自己的耐心挽尊了。原因無他,夠短夠沙雕。

當我跟在隊友身後拿起尖叫雞的時候,和彈幕小夥伴一起陷入了歡樂的海洋。當然,你要是問我還願不願意再玩一遍,我絕對原地表演一個瞬間消失給你看!

有這時間,我去打製作精良的《底特律》不好嗎?實在不行,橙光也有不少互動遊戲可以快樂衝浪,為什麽要看這種互動友好程度不如遊戲,畫面劇情又不如正劇的東西呢?

真不是我難伺候,許多業內人士和吃瓜網友都對目前的互動視頻表示“敬謝不敏”。在豆瓣上,作為標杆的《黑鏡:潘達斯奈基》只有6.9的分數,遠低於此IP的其他作品。

如果我們將技術從出現到爆發,看做是一個從0到10的過程,那麽顯而易見,目前互動視頻才剛剛走出了實驗性探索的一步,距離被大眾接受的落地作品還有一段距離要走。所謂的“元年”,還沒有跨過“從0到1”的門檻。

既然試驗品們都收效甚微,為什麽巨頭們還紛紛大手筆押注,互動視頻的前景真的有那麽光明麽?

被巨頭們選中的未來之子,互動視頻到底有啥好?

目前來看,互動視頻之於平台, 作為一種新的內容互動形式,它背後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和戰略地位已經不言而喻。即使但從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互動視頻也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

1. 搶奪用戶時間的超級殺器

眾所周知,如今視頻網站對新增用戶和用戶時間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國內TOP3視頻平台的用戶數極為趨近,“三足鼎立”態勢之下,用戶黏性和增長只能在內容體驗上做文章。就互動視頻的特點來看,通過主動選擇和個性化劇情來強化用戶與內容之間的關係,做到了全身心的沉浸感,這種“排他性”自然會讓急於挖掘增量的視頻平台無法拒絕。

2. 開啟商業模式的創新玩法

我們知道,視頻平台的商業模式依靠的主要是會員收入和廣告收入。隨著會員數量日漸達到天花板,加上“會員去廣告”的影響,視頻平台繼續尋找新的方式挖掘內容的商業化潛能。而當互動視頻出現後,用戶的身份就從被動觀看的觀眾變成了主動參與的玩家,為平台變現增加了遊戲化的可能性,比如付費獲取道具、打賞決定劇情等等,情節點也可以為廣告主提供更多的露出機會。總而言之,給予用戶更多的主動選擇權,就意味著更大的商業價值。

3. 5G互動內容的全新入口

今天,5G已經是確定性的未來通訊趨勢,在高帶寬的網絡加持下,接下來顛覆式的內容創新一定會成為主流。就像3G時代無法想象移動視頻的爆發一樣,互動視頻在5G的內容戰略位置,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流媒體未來十年的走向,越早試水並跑馬圈地,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

在推出內容產品之外,各家平台也都試圖搶位未來話語權,比如愛奇藝和騰訊都相繼發布了自己的互動視頻技術標準和開放平台,B站也為up主們提供了一系列製作工具, 試圖來降低製作門檻,培育創作生態。

所以,雖然互動視頻在現階段還無法給平台帶來充沛的流量資源,但卻是一條清晰可見的高速路。早已在存量市場裡廝殺的身心俱疲的巨頭們,怎麽可能放過這個新故事呢?

不過,故事講起來固然充滿希望,但要將其化為現實,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在咫尺、遠在天邊的“明日之子”

通過這次體驗,互動視頻之於個人觀眾的種種不適,或多或少也讓我們窺視到了互動視頻之所以長期處於沉寂的冰山一角。

早在1967年,世界上第一部互動電影《自動電影:一個男人與他的房子》就通過紅綠按鈕,讓觀眾來選擇劇情。但無論觀眾做什麽,結果都是悲劇,製作條件決定了劇情的走向十分有限。此後,互動影視一直不受青睞,反倒是互動遊戲風靡全球。9012年了情況依然如此,影視內容有限的結局既不能像遊戲那樣實現高度個性化,又不能保證傳統作品流暢的邏輯和關係鏈,自然兩邊不討好。

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主要是受到三點製約:

1. 傳統影視製作與互動視頻的邏輯差異。

互動視頻的特點,就是將選擇的主動權交給用戶,滿足用戶自己決定情節的沉浸需求。這聽上去簡單,卻涉及劇本設計、支線關聯、人物視角切換等複雜的互動統籌工作,與傳統的影視創作規律是割裂的。我們以《底特律:變人》為對比,在劇情發展上的設計明顯更為複雜,三位主人公各有自己的故事線,並且相互影響。這種龐大的故事發展脈絡和完成度,對目前主流的影視PGC團隊來說在,合適一個全新的領域,自然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比如《黑鏡:潘達斯奈基》就因為過於注重互動性,而忽略了劇情推進的合理性,被觀眾吐槽“形式大於內容”,“劇情無聊”……

2. 基礎設施的土壤尚未形成。

5G、AI、VR等技術的成熟與推動,是大眾看好互動視頻的最大原因。比如通過收集用戶的選擇反饋,在機器學習算法的加持下去反哺創作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生產,創作出真正讓用戶具有沉浸式體驗的內容。

顯然,這一預期只能靠擁有技術實力和數據入口的科技企業搭建技術基礎設施來支撐。但目前看來,平台大多數提供的都只是基礎性的製作工具,對內容生產的幫助還比較小。技術無法真正滲透進生產環節,自然只能是為了互動而互動。

3. 行業標準缺乏帶來部署憂慮。

而平台們之所以無法構建可靠實用的“互動技術”平台,來降低創作者的成本壓力和風險,歸根結底還是缺乏有效的行業標準。目前各個平台都還在摸索自己的標準體系,客觀上就導致參與者的努力和投入很可能最後被通用標準所淘汰。創作者無法在穩定的技術環境裡“輸出”,資本也可能因為標準不一而出現體驗差異、網絡不適配等情況造成損失,自然會讓更多的產業夥伴選擇觀望。

總體而言,互動視頻從邏輯上看確實是意味著一場內容革命,但對於所有場內玩家來說,這場革命的路線圖都是模糊的。這意味著,今天的互動視頻,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從無到有去搭建產業鏈,達成共識標準,培養獨特而強大的產業生態,而不是先爭個你死我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