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北京人說“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是什麽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上年紀的老北京人,會嘮叨一句歇後語“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這句歇後語有什麽來歷,代表什麽意思?

這得從宛平城說起。

在北京市豐台區永定河盧溝橋東面,有一座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的城池,叫宛平城。

宛平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638年,崇禎皇帝為了防止農民軍攻擊京城,命禦馬監太監武俊在永定河東岸的京畿咽喉要道上,主持修建了這座城池。城池位於宛平縣境內,因而叫宛平城。

顯而易見,最初宛平城承擔著拱衛京城的作用,是一座衛城,與一般的城池不一樣,城內隻設置了兩道城門,即東面的“順治門”和西面的“永昌門”。清朝時期,“永昌門”改名為“威嚴門”。城裡除了軍營之外,也沒有大街小巷、商鋪、市場、鍾鼓樓等一般縣城常有之物。

宛平城扼守於京師通往蒙古和中原等地的唯一通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久而久之,這裡成為了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之地,逐漸繁榮、熱鬧起來。清朝時期,宛平城吸引了許多商戶和平民遷移進來,興建了商鋪、茶樓、酒肆、驛站、廟宇等,

在清朝,老北京城的城區範圍,主要由宛平縣和大興縣管轄。其中,東部由大興縣管轄,西部由宛平縣管轄。宛平縣的最高行政長官叫知縣。眾所周知,知縣是“七品芝麻官”,正常情況下為正七品,但宛平縣和大興縣屬於“京縣”,知縣均為正六品。不過,哪怕是正六品,宛平縣的知縣依然不好當。

大致說來,有3點原因。

一是京城裡高官雲集,王公貴族到處都是。隨便一個部院出來的辦事人員,級別都比宛平知縣高。在這樣一個環境裡辦事,宛平知縣往往在夾縫裡過日子,十分難過。

二是宛平城是進入京城的咽喉要道,京官外出辦事,封疆大吏進京覲見皇帝,都要經過宛平城,並在這裡稍作歇息。每當這時候,宛平知縣都必須親自迎接他們,設宴款待,並送上一筆銀兩,以盡東道主之誼。宛平知縣的級別低,見了京官和封疆大吏只有叩頭跪拜的份。

這樣一來,他們一天到晚都在不停地叩頭跪拜。於是另外一句歇後語“宛平城裡當知縣——跪著的差使”產生了。

三是宛平知縣轄區內有一個先農壇,先農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的地方,裡面除了有各種祭祀建築外,還有一塊面積為一畝三分的田地,是皇帝的自留田。

從清朝順治皇帝開始,每年農歷仲春亥日,皇帝會親臨先農壇,在這塊自留田裡表演耕作。皇帝出行,總是一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宛平知縣要負責所有人員的安全和後勤保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導致吃不了兜著走。

這3點高風險,讓宛平知縣成了一個“高危”官職。但真正的“高風險”還在後面。

皇帝表演耕作完畢後,宛平知縣並沒有完事,還要盡心盡責地管理這一畝三分田地,保證秋天的豐收。要是莊稼欠收了,皇帝的臉面往哪擱?因此,宛平知縣得安排專人負責插秧、除草、灌溉、施肥。到了收獲的季節,他們還要負責將收獲的稻穀存放在先農壇的神倉院,供九壇八廟祭祀使用。

先農壇的一畝三分田地有了好收成,宛平知縣就安全過關了嗎?不存在的。宛平知縣還要完成一件艱巨的任務——向皇帝征稅。

清朝從雍正皇帝開始,廢除了漢唐以來實行的人頭稅,實施“攤丁入畝”制度,按照田地的多少徵收“地丁銀”。按照“攤丁入畝”制度,先農壇的一畝三分田地自然也應該繳納“地丁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皇帝徵收“地丁銀”,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宛平知縣的任務。

就這樣,每年秋收過後,宛平知縣就會向皇帝徵收一次“地丁銀”。皇帝為表示尊重國家稅收制度,一律批準,由內務府負責繳納。而在徵收“地丁銀”後,皇帝往往找一個借口,要麽把宛平知縣調任其他地方,要麽提拔使用,總之不會將他留在宛平,第二年繼續找自己收“地丁銀”。宛平知縣的任期,最多就是一年。

於是,老北京人常嘮叨的一句歇後語“宛平城的知縣——一年一換”產生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