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巴黎騷亂看法國人的遊行罷工文化

當地時間12月1日,巴黎再次發生大規模示威活動。示威者聚集在凱旋門,多輛汽車在示威中被損毀。 (圖源:中新網)

當地時間12月1日,法國爆發自1968年以來最嚴重的騷亂事件。為了抗議越來越高的燃油稅,數千名穿著“黃色背心”的示威者在首都巴黎中心遊行,有暴徒縱火破壞及搶掠,更在著名地標凱旋門塗鴉,與防暴警察爆發激烈衝突,這已經是示威者連續第三個周末上街抗議。法國政府指出,全國共有7.5萬人參與示威,單在巴黎便有5500人。此次衝突造成已有3人喪生,133人受傷,另有412人被捕。

此次遊行不同於法國以往的遊行示威活動,已發展成超越法律邊界的暴力行為。此外,去中心化、缺少明確政治主張是此次騷亂的另一特徵。法國總理菲利普很想與這次“黃背心運動”的長官們對話,然而,到現在也沒有人站出來與總理對話,即使有人願意站出來,可能也難以獲得民眾的認可。

出於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內政方面改革的不滿,2018年以來,法國多地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罷工罷課活動。有人說,遊行罷工才是深深刻在法國人靈魂深處的口號。從歷史上看,在1789年之後,法國在不到一百年時間裡經歷了四次大規模革命,經歷了兩個帝國、兩個王朝和兩個共和國。

為何法國人“一言不合”就遊行?這與法國人追求自由、平等的價值訴求有關。法國思想家盧梭的社會契約思想點燃了法國一系列激進的民主派革命主張。在其著作《社會契約論》論中,盧梭指出,人生而自由與平等,人們通過訂立契約來建立國家,國家就是人民契約的結合體。這種社會契約不取決於財富,不取決於國王的意願,而取決於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要求徹底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絕不向封建殘余妥協,是根植於法國政治文化的基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有其進步意義,但另一方面也凸顯出資產階級革命的利己主義本質。部分資產家赤裸裸鼓吹利己主義,即不能為別人而犧牲自己的享樂。當人的一切行為原則都是以利己主義為出發點和歸宿,便難以解決利己和利他的矛盾。

從此次巴黎騷亂事件中,也不難看出這種矛盾。1981年,作為首位社會黨總統的弗朗索瓦·密特朗上台後,頒布了諸多增加社會福利削減工時的政策,比如擴大了帶薪假期、縮短了法定工作時間,將社會福利保障推向高潮。隨著長期的勞資矛盾鬥爭難解,法國人也從原來的勤勞多產,變成了如今的高福利少工時。當經濟下滑國家財政無法支撐高福利的時候,想從法國人手中將福利拿走就變得艱難。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馬克龍總統在推行其內政改革時遭遇多場示威遊行反對,民眾的巨大阻力令其經濟改革尚未取得實質性成果。

雖然發生此次騷亂的走向還不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馬克龍政府正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如果馬克龍能夠在穩定國內形勢的情況下回應“黃背心”的需求,馬克龍政府或能平穩度過此次危機。法國的內政改革能否繼續推進,還是延續“改革—爭議—示威—騷亂—收回”模式,我們拭目以待。(人民日報海外網 戴尚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