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蘋果要掀翻號稱“汽車圈蘋果”的特斯拉?

編者按:本文來自36氪「未來汽車日報」(微信公眾號ID:auto-time),作者:程瀟熠。

作者 | 程瀟熠

編輯 | 吳岩

“汽車圈蘋果”和“蘋果牌汽車”,汽車界最性感的兩個標簽。前者象徵著新貴特斯拉十年征戰的最高榮耀,後者昭示著舊富蘋果吹響號角的勃勃野心。

2019年,特斯拉以36萬輛的成績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坐上頭把交椅的埃隆·馬斯克行事異常高調,頻繁地在Twitter上向競爭對手大開嘴炮。蘋果公司撲朔迷離的造車計劃從未在公眾面前露出真容,卻以超預期的速度暗夜潛行。

據Patently Apple報導,從2017年至今,“泰坦計劃”(蘋果造車項目)標簽下已有69項專利,覆蓋自動駕駛、電力系統、車載系統及車體結構等方面。再加上足以將整個特斯拉打包買下的千億美元現金流,“閉門造車”的蘋果被視為特斯拉最強有力的挑戰者之一。

消滅你,與你無關。乾掉諾基亞的不是摩托羅拉而是蘋果,超越比亞迪登上新能源汽車王座的不是豐田、大眾,而是特斯拉。還有人打趣說,是外賣消滅了方便麵。乾掉你的往往不是看得見的對手,而是來自下一個時代的降維打擊。

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個更顛覆傳統、突破想象極限的新物種到來。

蘋果暗夜潛行

憑借蘋果“泰坦計劃”60多項專利的拚圖碎片,蘋果牌汽車的雛形正漸漸浮出水面。蘋果供應鏈分析師郭明錤預測,蘋果的Dream Car可能會在2023-2025年正式亮相。

通過CarPlay預設目的地,一鍵啟動自動駕駛導航系統(ANS),蘋果汽車可以自動將用戶帶往目的地。

iPhone手機就是車鑰匙(Apple CarKey),人臉識別也可以開啟蘋果車門。智能門鉸鏈將“單手開合電腦”的體驗帶到車上,觸覺反饋裝置在緊急情況下將加大阻力或震動反饋,增加安全性。安全帶成了“觸控欄”,不僅能調節通話音量大小,還有檢測酒駕和加熱的功能。

車窗有防偷窺功能,還能通過“交流調製波形”調控車內外照明狀況,以保護駕駛員視力。後視鏡不再成必需品,畫面可投射到側窗玻璃或抬頭顯示的HUD(平行顯示系統)上。戴上AR眼鏡即可獲取地圖,後排乘客能通過VR系統瞬間進入工作環境,開啟雲辦公模式。

“夜間模式”用進了自動駕駛,還能在特定路段(如學校路段)改變車輛視覺給行人反饋。遍布太陽能電池的車身隨時隨地補充電量,不再擔心續航問題。無線充電停車場解決了停車忘充電和插口不適配的問題。

蘋果規劃中的汽車,就像是iPhone和MacBook的“升級結合體”。在3C數位領域深耕數十年,蘋果比特斯拉更容易觸碰到用戶痛點。

“泰坦計劃”暗夜潛行6年來,蘋果的目標是從零開始打造一款顛覆性產品,在汽車領域複刻iPhone的成功。在這6年間,嚴格謹慎的保密措施,滲透在蘋果造車計劃的每一個環節。2016年,一度擱淺的“泰坦計劃”重啟,發展路線由整車製造調整為自動駕駛技術研究。但直到去年,關於這一項目流產的傳聞仍不時出現。

藏在桌下的,往往才是最大的底牌。“泰坦計劃”並未銷聲匿跡,反而進展迅速。從其近來公布的專利內容中,或許可一窺蘋果的造車野心。

面對後來者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特斯拉的技術和市場優勢還遠未達到不可撼動的高度。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行業,單一公司很難憑技術優勢佔據絕對壟斷的市場份額。目前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日系車,2018年市佔率26.79%;銷量排名第二的豐田汽車隻佔11.07%份額。特斯拉去年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佔據16.64%的市場份額,這一比例或將隨市場成熟進一步稀釋。

在特斯拉最擅長的品牌及理念行銷方面,蘋果堪稱鼻祖。更何況,市值超兆美元、坐擁1020億美元現金流的蘋果公司,面對特斯拉足以形成碾壓優勢。

“軟體定義汽車”的變革巨響喚醒了科技巨頭,昔日智能手機領域的老對手紛紛衝入智能汽車場景開啟新戰場。有潛力乾掉特斯拉的,遠不止蘋果一家。

“特斯拉殺手”集結

虎視眈眈的“特斯拉殺手”,擠滿了競爭激烈的智能汽車賽道。

在自動駕駛領域,特斯拉早已被谷歌母公司旗下的Waymo甩在身後,美國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今年3月發布的年度自動駕駛汽車排行榜中,Waymo是公認的第一梯隊領跑者,而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墊底。

除了載人自動駕駛,Waymo還推出了接送寵物的Waymo Pet服務及物流送貨服務,自動駕駛生態版圖的輪廓逐漸清晰。

在瑞銀看來,Waymo的價值更多地在於與谷歌配合形成無人駕駛生態系統:它可以從谷歌地圖和谷歌搜索中收集道路及用戶偏好數據,用YouTube和PlayStore提供娛樂服務,通過GoogleHome智能音箱進行智能語音服務,並使用軟體專業知識管理車隊。用華爾街投行傑富瑞分析師的話說:“谷歌想讓汽車像你的起居室。”

作為未來出行王座的頭號候選人,Waymo與特斯拉的戰爭一觸即發。美國投資研究平台Seeking Alpha認為,Waymo已形成競爭壁壘,一旦成為獨立公司,未來價值甚至會超過谷歌。

2018年7月,vivo、OPPO,美的、TCL等多家硬體廠商宣布成立IoT開放生態聯盟,華為也在去年推出了智能家居品牌HiLink(華為智選)。百度的小度車載系統、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汽車AI+計劃和騰訊的AI IN CAR,均與車企廣泛合作。小米則試圖延伸智能家居的生態鏈,將起居室搬到車上。一位小米高管告訴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對小米而言,汽車是生態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華為HiCar生態夥伴中已有超過30家車廠,合作車型超過120款,搭載HiCar系統的車輛可與1.3億部華為智能終端設備進行“人-車-家”互聯。鴻蒙OS與奇瑞攜手、車載模塊成熟、MDC智能駕駛平台通過權威驗證等消息,表明華為已做好了“上車”的準備。

若華為如願成為汽車超級供應商,它與特斯拉關於產業鏈話語權的角力將不可避免。單論軟硬體一體化的能力,它比特斯拉資歷更深。一位豪華車品牌從業者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表示:“華為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博世。”在華銷售額上千億的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技術供應商,包括博世、大陸、電裝在內的國際巨頭佔據了70%的全球市場。

“新四化”的浪潮,讓科技巨頭和獨角獸公司敲開了通向汽車市場的大門。但這條路上有鮮衣怒馬,更有折戟沉沙。

投身造車的跨界玩家,大多不缺錢。從三星、雅馬哈、戴森、恆大、五糧液、格力,到製造出AK47的知名軍火商卡拉什尼科夫,都是各自細分領域的佼佼者。但造車這件事,光有錢還遠遠不夠。

面對最現實的盈利難題,180億打了水漂的戴森黯然放棄造車夢。已有兩款概念車面世的雅馬哈在東京車展上宣布放棄造車,原因是“無法在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上世紀就投入造車的三星最終成了雷諾的貼牌生產商;斥資近50億美元“買買買”的恆大,首款量產車還未亮相;做商用車失敗的家電巨頭美的,最近將目標從整車製造轉向了供應商。

無數個前仆後繼的先行者用血淚教訓證明,老巨頭闖入新戰場,光靠熱情和砸錢來追趕傳統車企數十年的積澱,連造車的門檻都摸不著。

打造一個劃時代的新物種,或許需要DNA層面的徹底顛覆。

“四輪吞金獸”會消失嗎?

機動車時代的到來,曾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出行方式,催生了繁華的大都市。

在19世紀,馬車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匹馬每天要製造15-35磅的糞便,以至於英國《泰晤士報》警告稱“馬糞將淹沒倫敦”。直到1863年馬車被倫敦地鐵取代,困擾人類多年的“馬糞難題”才迎刃而解。

歷史的輪回驚人地相似,下一輪顛覆性的時代浪潮正暗流湧動,山雨欲來。

“10年後買車就像今天買一匹馬一樣奇怪。”滴滴CEO程維曾在博鼇亞洲論壇上提出,無人駕駛將使用車成本進一步降低60%左右,私家車很可能消失。谷歌X實驗室的創始人塞巴斯蒂安.特龍(Sebastian Thrun)則認為,無法避免疲勞和注意力分散問題的人類,“天生不適合駕駛”。

或許就在不遠的未來,交通工具將成為城市交通網絡上的數據源,以飛秒(千兆分之一秒)為部門向雲端傳輸信息,所有車輛都穩定有序地在三維立體城市交通網絡上快速流動。

人類出行被無人化交通工具和雲端服務規劃得井井有條。為尋找從A點到達B點最高效、最節能的辦法,未來城市要重新分配路權以達到新的平衡。德勤預測,到2040年,超過60%的旅客周轉量將通過無人車完成,無人車隊或無人公交系統將成為未來城市的主要運力。

彼時,被人們戲稱為“四輪吞金獸”的汽車將成為無足輕重的軀殼,特斯拉和它的競爭對手們或許都將告別歷史舞台。

不願陷入重資產燒錢怪圈的科技巨頭們、亟待變革的傳統整車跨國車企,都不得不攻向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汽車“大腦”,試圖佔領高地。

今年1月的北美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索尼展出了搭載自身圖像傳感器的自動駕駛試製車——純電動VISION-S,風頭一度蓋過寶馬奔馳。但索尼“不賣這台車”,只是用它來驗證娛樂空間在技術和業務上的可能性。

同一展會上,中國無人機公司大疆Livox推出售價大幅低於同性能雷射雷達的新產品,LG首次展示車載信息服務系統webOS Auto,恩智浦展出整體智能駕駛艙。

豐田汽車宣布將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與必勝客、滴滴、Uber、亞馬遜等合作設立e-Palette出行平台,業務涵蓋共享乘車、商品零售、貨物運送等服務場景。

福特汽車的“交通出行”雲平台,與日本計算機公司富士通、美國同城快遞公司Postmates、高通等合作,為汽車製造商提供移動出行應用,包括自動駕駛汽車路線規劃、大規模車隊管理、交通規劃等。

特斯拉計劃今年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蔚來與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達成合作。聯合31家企業成立洪流聯盟的滴滴,野心是成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服務超過全球20億用戶和50%的出行需求。

時代的洪流席卷而來,被裹挾其中的巨頭們,沒人確定自己能笑到最後。

無人駕駛汽車尚未實現商用,脫離地面束縛的“新物種”已在迫不及待地刷新人們的認知極限。

吉利旗下Volocopter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在新加坡上空試飛成功,Uber今年將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推出飛行汽車試乘服務,斯洛伐克飛行汽車製造公司AeroMobil承諾今年交付成車。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在騰訊WE大會上宣稱,eVTOLs(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將取代汽車,成為未來的大眾交通方式。

開車從北京首都機場到北京展覽館需要1個小時,但飛行只需不到10分鐘;上海至杭州單程至少兩個小時,但如果打個“飛的”只需要33分鐘。飛行汽車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出行將最大程度地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下一個時代,站在潮頭的又將是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