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獨家:碧桂園2019年第一場高層人事大換防

半個小時前,碧桂園正式啟動了一場人事大調防,涉及六位主要高管副總裁。

主要內容如下:

張志遠,原集團副總裁職責不變,不再分管甘肅、蘭碧、寧夏、青藏、新疆區域,改任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執行總裁。

朱劍敏,原集團副總裁職責不變,改任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副總裁。

葉劍清,原集團副總裁、海南區域總裁職責不變,兼任碧桂園農業控股公司執行總裁。

程光煜,原集團常務副總裁、品牌行銷中心總經理職責不變,兼任投資策劃中心總經理。

楊翠瓏,原集團副總裁職責不變,改任集團總設計師,分管集團設計體系。

黃宇奘,原集團副總裁職責不變,改任集團成本管理中心總經理。

黃宇奘,此前負責碧桂園的設計業務,而楊翠瓏負責碧桂園的成本業務,此番變化,意味著二人輪換了崗位。

事發突然,一杓言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總的來說,這種一次性覆蓋六位集團副總裁的人事大手筆,是碧桂園近年來罕見的動作。

一個月前,碧桂園二號人物楊惠妍由副主席升為聯席主席。當時官方宣傳中說,小楊主席將把更多精力投放在碧桂園的戰略投資以及基於現有業務的新增業務上。

一個月後,便發生這樣的變化,也確實給行業人士大開眼界,借此也可以觀察一下小楊主席的工作風格與工作重點。

常務副總裁程光煜在此次人事調整中,進一步擴大了職責範圍,不僅負責行銷,而且開始負責投資業務,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信號。

二,人事非常規操作,凸顯傳統業務與新業務融合是最大意圖。

向碧桂園內部的朋友打聽了下,總體對此番人事調整持較為肯定的態度。

多位集團副總裁被調入機器人、現代農業公司,基本上可以印證上述業務在最新長官層面獲得的高度重視。而這些帶有更強地產背景的高管被注入新業務,體現的是,碧桂園打算在主營業務與新業務之間進行深度融合與協同。

目前,擔任碧桂園機器人業務總裁的是沈崗,一位機器人領域公認的專家型高管。而張志遠具有多年的中建背景,長期在碧桂園的西北市場工作,一線開發經驗比較豐富,他的加入,顯然是一個互補與融合信號。

與流水線上的機器人相比,機器人應用到建築開發領域,必然難度更大,因為建築的複雜性與非標準特徵更明顯,機器人在工地上行走,需要各種避障系統。

張志遠的調任,顯然是有備而來。

三,楊老闆下注極大。

去年8月,碧桂園成立博智林機器人公司,重兵押注機器人業務。但是由於披露不多,外界對其意圖與前景不是十分清楚,很多業內人也更多視為一種資本運作手段。

然而,這些看法很可能都高度低估了機器人業務與碧桂園開發業務的融合空間。

一位碧桂園內部朋友對我說,可以這樣簡單理解,機器人業務擁有兩個場景:建築機器人與社區服務機器人。

建築機器人,可以在建築的內部鋪磚、外牆噴塗、安裝預製構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70%的建築安全生產事故與高空作業有關,機器人的引入,可以極大降低人的危險性。

對碧桂園而言,建築機器人最不缺的就是市場。2018年碧桂園在建的開工面積超過了2億平米,這足以保證建築機器人的應用,更何況還有外部巨大的需求應用市場。

而社區服務機器人,則可以應用在巡邏、安防、機器人餐廳、社區新零售等方面。

碧桂園自身就是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目前碧桂園有400萬戶業主,隨著交付面積增加,每年還有60到70萬戶業主的入住,不管是家用機器人還是商用機器人,需求都相當可觀。

也可能是這樣的潛力數據,讓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敢於下注。

然而,這不是一件喊喊口號就容易實現的事情。資金門檻與時間成本巨大,也注定了這是一個少數人的戰場。

數天前,在一場集團高管會上,楊國強說,五年內碧桂園將在機器人領域投資至少800億元。

會議上,他甚至宣稱,「碧桂園應該成為一個高科技企業」。

四,新業務與主營業務的蜜月關係

從泰禾、萬達的醫療,到萬科的新業務,基本上大家都有一個不言而喻的默契:新業務在商業邏輯構建上必須服務於主營業務,至少要有利於主營業務。

碧桂園的機器人業務與現代農業業務,也不例外。

這一方面反映了開發商在展開業務多元化時的謹慎姿態,資源有限,你必須進行有業務關聯的多元化,不能盲目進入任何戰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開發商的野心,都在用各種手段,拓寬挖深主營業務的護城河,提升競爭能力。

舉例來說,建築機器人對主營業務最大的貢獻在於,效率提升與安全隱患的降低,最終讓碧桂園能夠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對主營業務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顯而易見。

我一直認為,中國房屋品質的提高,其實不僅僅取決於人心,更取決於房地產的整個工程體系建設能否像製造業那樣,摒棄掉越來越多的人工環節。

一個基本靠農民工人而不是技術工人蓋出來的房子,我很難始終相信它的情懷。情懷應該靠制度而不是人心。

五,成本與設計老大的輪崗信號

此次人事調整中,碧桂園的設計與成本負責人輪崗換位了。

一位碧桂園的朋友說,設計與成本雖有較多關聯,但二者專業門檻與特徵十分明顯,讓設計人懂成本是正確的,但是讓成本人去懂設計,是挑戰極大的,坦率說這種換防在業內相當少見。而集團決策層肯定是希望培養複合型的管理人才,換防與這種理念比較一致。

另外,一杓言不久前寫過一篇文章,

碧桂園搞了一個「引狼入室」計劃

,該計劃的重點便是,在碧桂園內部正式試點開放規劃設計的招投標,引入外部力量,共襄盛舉,意義重大。

碧桂園的規劃設計,是它高周轉的起點,而成本控制能力,則是它敢於進入更多中低房價城市的底氣。在碧桂園內部,早先的規劃設計一度因為無法匹配開發進度,事實上是有諸多批評意見的。

開放與換崗,都有助於讓碧桂園的能力建設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總歸是一個大好事。

如果恰恰又能為它培養出來它期待的複合型人才,那當然是驚喜了。

六位主要集團高管各自領到了新的任命書,未來的日子裡,他們最終能讓楊老闆的夢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意麽?

它構成了2019年碧桂園的故事與看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