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傷芯”倪光南:核心技術受製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推薦閱讀】

倪光南院士:中興事件“必然會發生”

倪光南回應方舟CPU失敗論:企業失敗不等於技術失敗

  新浪財經訊 4月25日消息,早上9點,中關村銀谷大廈,79歲的倪光南院士沒有擠高峰時間的電梯,而是選擇爬了8層樓,來到與新浪財經約定的會議室。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聯想的首任總工程師,“柳倪之爭”是上個世紀末的風雲事件,助手梁寧的萬字長文《一段關於國產芯片和作業系統的往事》讓他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對象。

  梁寧在文章中這樣描述,“為了這個夢想被一個又一個人利用,而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還是寧可冒著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風險,還是繼續嘗試、繼續努力。”

  對此,倪光南只有三個字,不評論,“說到具體企業就不好了” 。

  沒有倪光南,會少幾個上市公司?

  要不是中興事件引發“中國芯”的討論,要不是梁寧的一篇文章,倪光南的往事可能不會被提起。

  梁寧曾經是倪光南的助手,參與了方舟CPU、永中Office等工作。

  1999年,李德磊(方舟科技創辦者)找到60歲的倪光南,一直為中國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業系統和芯片而耿耿於懷的倪光南看中了李德磊的技術隊伍,為李德磊找錢、找政府、找資源,2001年4月,中國第一片自己設計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號”誕生。

  梁寧描述,芯片做出來後,困難才剛剛開始。繞過專利保護,卻發現中國沒有自主設計核心電路板的能力,自主做出NC產品原型、做出公板後發現沒有配套軟體可用,使用國產軟體後遭遇文檔格式不兼容及用戶體驗低下等問題。

  梁寧形容“潰敗如山”,“從此我們成了很多人的笑柄。尤其是倪光南院士。”

  一提到這段往事,倪光南笑了,他看起來有些不好意思,“她寫是她的事,過去的事不要再提了。”

  2006年媒體的報導中這樣描述方舟的破滅:方舟承接科技部的“863”(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擱置,方舟大廈拔地而起引起科技部警惕,直呼看錯了李德磊的倪光南向科技部“負荊請罪”。

  但倪光南認為應該全面看待“方舟”的失敗,企業失敗不等於團隊或技術的失敗。“方舟沒了,李德磊跑掉了,這當然是失敗,但是對於所有參與方舟的人來說,是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梯,團隊和技術通過這個過程成長了。”

  “李(德磊)這些人是堅決要批的,但是不能傷害到這些團隊。沒有經過研製方舟CPU的磨練,君正CPU可能就沒有了。”在方舟主管研發的劉強後來創辦了君正公司,這家公司在2010年順利IPO,生產的芯片用在周鴻禕的360攝影機、和雷軍的小米手錶等產品上。

  1.0不好用,也得有人做

  李德磊找倪光南“製芯”的那年,倪光南被聯想集團解聘。

  聯想是以聯想漢字系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這是柳傳志說的,而這個系統由倪光南主持開發。

  上世紀80年代初,44歲倪光南放棄了加拿大相當於國內70倍的工資回國,在中科院電腦所,參與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大型電腦,並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發明了“漢卡”,這個系統讓聯想拿到第一桶金。

  後來,倪光南力主自主核心技術,1993年起提出籌建集成電路聯合設計中心,1994年與複旦大學和長江電腦公司達成合資建立芯片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能力,但這並沒有獲得柳傳志的支持。

  1995年,倪光南被解除聯想總工和董事職務,聯想ASIC芯片等項目紛紛中止。

  1999年,倪光南被聯想集團解聘。

  “柳倪之爭”有許多解讀版本,在那之後十年,鮮少在媒體談及這段往事的倪光南說,“不後悔被掃地出門”。

  做國產CPU,堅持“技工貿”,梁寧在文章中說,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麽他固執的堅持中國非要自己做這些東西”,“為什麽經歷過失敗、非議,還要堅持”,對於這些不理解,倪光南對新浪財經表示,“沒去考慮這些事情,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盡可能去爭取,你如果仔細想一下,什麽事情往往1.0不太好用,那沒人做就不去做了嗎?也得做。”

  “1.0不一定是失敗,1.0只是一個過程。沒有1.0哪有2.0呢?”,倪光南說,我們能夠做的是在一定條件下盡可能去爭取,第一個版本成功不是很容易,但要做得更扎實一些。

  倪光南的預言

  “核心技術受製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去年中興被罰11.9億美元後,倪光南在一次會議演講上說。

  儘管已79歲高齡,倪光南經常出現在大大小小的論壇或發布會上。

  最近的一次報告是4月20日,在安徽的一個專題報告。他在報告中說,“我們要聚焦突破核心技術難題,爭取實現‘彎道超車’,以牢牢掌握我國互聯網發展的主動權,保障國家網絡太空安全。”

  他堅持自主研發,更多的考慮是安全可控性。因為這一考慮,倪光南曾反對和抵製微軟為中國定製的“Windows 10政府版”,並建議相關部門停止採購和使用,2004年時還曾反對政府大量採購外國軟體。

  “這些年最怕的問題是不給你機會用”,對於Wintel(微軟與英特爾的合作聯盟)的壟斷,倪光南表示“特別是軟體,完全可以用盜版或廉價的、免費贈送的版本打擊你”。

  倪光南希望中國政府採購給予支持和引導,因為“中國不是沒有錢,不是沒有人,最關鍵的是不能保證有人用”。倪光南不止一次闡述過這個觀點,他以微軟為例,任何軟體都是用出來的,海量的人在使用,就等於無數人在幫它找漏洞,正因如此才能版本更新。

  為了解決核心技術受製於人的問題,2013年倪光南發起成立了“中國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產業聯盟”,希望依靠應用商店模式構建的軟硬體生態系統是一個突破口,而國內的七八家企業需要統一標準。

  倪光南在的移動通信的迭代的技術進步看到,5G時代的未來,中國很可能實現從“並跑”到“領跑”。

  倪光南曾希望聯盟成立後,1-2年內從替代XP開始,從桌面實現國產化替代;3-5年內,擴展到移動終端,逐步替代移動終端的作業系統。

  這份時間表自公布起就引起了質疑,倪光南也向新浪財經坦言,“群眾團體能做的很有限,更實際的,聯盟沒資源,也沒錢、沒人、沒權,沒用,只能表達願望,他更希望在政府層面能夠重視和引導。”

  梁寧在文章裡寫到,她被倪光南拉去商議如何推動在移動場景下的自主可控作業系統。“就像10多年前一樣,只要搞定知識產權問題,選擇技術路線,找會乾的人,投入乾,CPU/芯片就能夠做出來。搞不定的依然是作業系統。差距大的依然是生態。”

  倪光南自己也承認,難的是生態。

  梁寧在文章中這樣描述,“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唐吉柯德。被聯想解聘後,曾經推動的重大項目未能完成。為了這個夢想被一個又一個人利用。而他明知道自己在被人利用,還是寧可冒著一世英名赴水流的風險,還是繼續嘗試、繼續努力。”

  倪光南說,不評論。

  自主開發的這一路走得艱難,倪光南說,這很正常,哪個企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就看你做什麽事情,我覺得這種事也得有人做。

  在被問到“是什麽支撐著你20多年一直在做自主研發?”,他平靜的說,還是根據經驗,我們的背景就是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很少有機會人家會把核心技術轉讓給你。

  1995年,聯想推出了第10萬台微機,倪光南那時在發布會上說,希望到2025年包括聯想在內的中國電腦產業能讓國民主要地用我國自主開發和製造的,具有自己品牌的微機來進行工作、學習和娛樂。

  文/鄒佳琪

責任編輯:高豔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