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沈從文小傳:沅水上的傳奇人生

說起沈從文,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聯想到的,大約都是《邊城》,聯想到他代表性的鄉土文學,他筆下神秘而吸引人的湘西風情。他的鄉土文學,帶有一種牧歌式的純淨。帶著懷舊之情,他心目中的鄉土王國是一個小小的,人口不多的國度;他心目中的文學,也是一個融洽而親切的行當,即便有派別的爭論,也同樣值得留戀。

但這些並非他的全部。作為一個經歷過政治動蕩和風雲變幻的知識分子,沈從文的成就顯然不應如此簡單粗暴的被符號化。他的作品曾經飽受冷遇和曲解,也受到過追捧和熱議,他的一生是一個比想象更離奇的故事。

14歲時,他投身行伍,活動在湘川黔交界地區;20歲時他來到北京,開始了大量寫作;到30年代,他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抒情小說和精巧的散文風格,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40年代時他仍在探索新的寫作形式,嘗試吸收西方現代派的寫法,進行意識流寫作的實驗。然而最終革命形勢使得他關上了文學創作的大門,不得不轉而進行中國古代歷史文物的研究。

1948年初,沈從文寫下了他的最後一篇小說。中國持續不斷的內戰、他所了解的舊的社會價值觀逐漸崩潰,這一切都令他感到情緒低落。他理想中的用文學改造社會的目標,也在這樣急劇變化的政治時局中顯得難以實現。在這些現實的壓力下,他放棄了文學創作,將精力投向了藝術研究領域。

建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方面的研究。他陸續在報上發表文章,研究中國物質文化中包含的實物藝術、民間習俗的特點,研究建築,研究北京城的歷史文物遺存。他在文物研究中主張考古學應當將文獻與實物相配合,並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陸續編寫了一系列專著,包括《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明錦》、《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其中《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可以說是我國服飾史研究的原點,因為種種原因,前後耗時十多年才最終得以出版。

《古人為何要留鬍子》雖是一本談藝論文錄,卻並不因其涉及的學術內容而顯得死板無趣。這裡有一個你所不了解的沈從文,他以滿含深情的筆觸描摹那些冰冷的文物,他仍然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前半生的文學於他也不過是一種追求美的手段。書中收錄了對創作心得、文學藝術的功用等內容的闡釋,更從器物發展史、文物中的圖案等角度另辟蹊徑,鞭辟入裡,觸類旁通,栩栩如生。

不論說到小說、散文、詩歌或是雜文,沈從文都可以說是一個大仲馬式的高產作家。他浩如煙海的作品為研究沈從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反過來也常使我們心存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經歷和生平促使沈從文創造出這樣親切而動人的作品?

沈從文的傳記版本很多,既有自傳也有他人所寫。金介甫作為一位美國漢學家,他的沈從文傳記《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呈現出西方傳記的明顯特點。他搜集掌握了大量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包括私人會談、信件日記、檔案材料等),著力於提供更多史實,客觀地剖析沈從文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成就,而非評論短長,為讀者留下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思考余白。

金介甫版傳記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在於全書注文數量之大。注文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包括對沈從文作品人物原型的考證、對文壇軼事的考證,斷片式地反映了傳主的心路歷程,條目短小精悍,對正文是一種靈活的補充。

《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以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展現了沈從文的生活際遇變遷,描繪了他在動蕩的時代浪潮中的個人成長,在文學和政治態度上的轉變。而在這些劇變中,又勾勒出沈從文的執著,勾勒出他對故土、對民族一如既往的愛。在金介甫筆下,沈從文不再是一個符號,一張照片,他有血有肉,會膽怯也有堅持。

“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20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20歲以後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裡”。

不論未來的湘西如何變化,那個時代湘西社會的音容與呼吸,都留存在沈從文的鄉土作品中,與他一起,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