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垃圾回收產業的獨角獸機會在哪裡?

燃財經(ID:rancaijing)原創

作者 | 唐亞華 蘇琦

編輯 | 蘇琦

“我確實是被垃圾分類‘逼瘋’的一員。最痛苦的不是對垃圾進行分類,而是垃圾投放對於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家住上海的董琪在燃次元沙龍現場無奈地表示,定時定點是上海市民目前在垃圾分類上遇到的最大痛點,他希望能有企業幫助他“恢復到以前的生活狀態”。

垃圾分類在上海先行以後,陡然上升為全民熱議的話題。不僅上海,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其中既有痛點,又有機會。

分類垃圾桶、垃圾分類識別應用、代扔垃圾業務、商超去骨去皮業務在短時間內已經跟上步伐,下一步,還有哪些商業模式待解鎖?長久的生活消費習慣與市場慣性將會帶來哪些難題?

針對這些熱點問題,7月11日下午,燃財經在北京舉辦以“垃圾扔出新風口”為主題的燃次元沙龍活動,自然資源部法律顧問、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貴生,不惑創投創始合夥人李祝捷,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閑豆回收CEO方浩,愛分類總經理徐源鴻,上海市民代表、唯櫟電子VP董琪參與了此次沙龍。

參會嘉賓一致認為,垃圾必須分類已是社會共識,相關產品與服務相對空缺的市場現狀也帶給創業者豐富的想象空間。正如不惑創投李祝捷所說,投資和創業是跟隨確定性的趨勢做確定性的事情,目前這個趨勢已經發生,行業還沒有跑出獨角獸,潛力巨大。

具體來說,環衛設備與服務、垃圾分類新模式以及相關的新型產業鏈都將被帶動。但同時,垃圾產業是門慢生意,改變與培養居民消費習慣、打磨商業模式、企業規模化發展以及行業資質與牌照瓶頸,都將是其要面臨的挑戰。

環境倒逼、政策引導,垃圾分類大勢已來

垃圾分類,是形式所迫也是大勢所趨。

無論國外還是國內,都在遭遇垃圾圍城。據統計,中國每年生產10億噸垃圾,5億噸的生活垃圾中,城市生活垃圾有3.18億噸,並且以每年8%-10%的速度遞增。目前全國城市垃圾累計堆積量已達80億噸,佔地80多萬畝,全國688座城市,除縣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圍中。

另外,垃圾產業商業價值巨大。在市場規模上,環衛裝備大概有300億左右;傳統的運營服務,比如清掃街道,則有2000多億;環衛產業及周邊服務,包括信息化、自動化、細項的分選回收有50億左右的市場規模。

從立法層面來看,垃圾分類制度已編入法律,相關法律法規包括《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各地方法規和規章條例也相繼頒布,2017年以來,上海、廈門、西寧、廣州、深圳等地分別發布了垃圾分類地方性立法,2019年7月1日,上海開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近日,北京市城管委稱,《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已經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劃。

垃圾分類作為垃圾處理行業的最前端,對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有重要作用。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指出,目前每年垃圾產量龐大,焚燒廠和填埋場都很難再建,後端處理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前端一定要減量。

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中)

愛分類總經理徐源鴻指出,可回收物的利用率可以高達70%以上,但是現在實際回收的利用率僅為15%,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垃圾的市場規模非常龐大,行業一定會出現獨角獸。

空間巨大而目前的垃圾分類前端嚴重缺失,愛分類總經理徐源鴻提到,北美有三家市值超過250億美金的再生資源回收和處理的公司,國內包括光大金控、北京環衛等公司做的都是再生資源,還有一些冶煉廠、造紙廠等都是處理廢鐵、廢塑料等後端處理的公司,但在前端,企業分散,很少有規模化的公司。

可喜的是,上海已經走在了垃圾分類的前面。自然資源部法律顧問、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貴生提到,目前垃圾分類雖然是在行政機關的促進和帶動下推行,但未來整個產業會發展成為一種市場行為,催生出龐大的產業鏈。

自然資源部法律顧問,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貴生

他提到,截至7月6日,上海城管執法已經出動了執法人員17800餘人,開展執法檢查9600次,採購的項目主要在現場督導、綠色账戶、兩網融合、第三方兼管、定點定時投放等五大類。“兩網融合指的是城建網負責公共區域的垃圾的處置,商業網可以通過採購服務交給商業企業來運行,兩個網絡平行運行。”

種種因素加持,垃圾分類走上風口也是必然。

垃圾分類回收行業迎來轉捩點,有三大投資機會

事實上,垃圾回收行業發展已久,已經經歷過三次“風口”。2012年電子回收行業風起,包括愛回收、回收寶等在內的一批企業,搶佔先機率先發展起來;第二個風口是在2015年,O2O帶動很多上門回收再生資源的公司,閑豆便是其中一家;再到今年7月,上海正式開始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助推了垃圾分類的新風口。

縱觀整個產業鏈,從前端的垃圾回收,到後端的物流、倉儲領域,不管是在社區,還是校園、酒店、辦公大樓以及商業區,都存在很多創業的新機會。閑豆回收CEO方浩認為,在消費級垃圾之外,還有車輛輪胎、鉛蓄電池等工業垃圾也大有機會,“會有一些興奮和喜悅,這個行業需要很多同行一起來把事情做好。”

自2015年創業至今,閑豆回收已走過4年,完成四輪共計超過2億元的融資。作為一個企業級再生資源回收服務及交易平台,它打破交易過程中的價格不透明、物流資源難找、付款不及時等問題,用互聯網改善傳統再生資源利用狀況。

回想過去,行業不僅不被看好,甚至都有些被看不起。自稱是“廢二代”的愛分類總經理徐源鴻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這個行業,驚喜之餘有些詫異。

愛分類總經理徐源鴻

為了簡化垃圾分類的標準,徐源鴻創建了愛分類的“一網二分三全四流五製”模式,即通過互聯網預約,將垃圾簡單分為乾濕垃圾兩類,再細分成50類後,經過打包壓縮處理送到玻璃廠和塑料廠。目前其用戶規模為13萬戶、39萬人,預計到今年底用戶規模將突破100萬戶、300萬人。

目前看來,國內環衛市場還很不成熟。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垃圾的產生量與清運量跟發達國家比起來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中國人均固廢清運量僅為美國的1/3。其次,我國環衛的市場化程度不到30%,還處於政策制定的階段。相比而言,汙水處理、固廢處置市場化程度已經達到80%以上。汙水處理已經開始執行使用者付費了,未來國家肯定會執行固廢垃圾的使用者付費制度。

行業正處在一個裝備化、智能化的轉捩點,現在中國環衛產業人力成本佔到總成本的70%,未來會有大量的設備取代人,核心成本也將隨之發生變化。此外,該產業目前的毛利率只有8%-10%,基本不盈利。

不惑創投創始合夥人李祝捷(右)

正因為市場不成熟,某投資人表示,在環衛新裝備、環衛服務、環衛新模式三大方向上,也有更多投資機會。

不僅傳統的環衛裝備市場未來會擴大一倍,環衛新裝備市場,包括智能化、自動化等交叉結合運用在環保領域的技術,也值得投資。而環衛服務這一環節,商業模式清晰、客戶穩定、現金流充沛,未來兩三年就會有一些上市公司出現。

環衛未來的核心資產是環衛車,這種標準化、可移動的資產結合金融手段將會演化出很多新的商業模式,但現有環保企業還沒有脫離固有的組織形態。新的產業要素出現可以讓環衛有更好的組織形式,提升效率、結合資本,在商業模式上或將出現顛覆性的創新。

生活習慣和盈利模式難題仍需突破

國家政策的推動,加上資本的催熟,垃圾回收即將加速迎來行業變革,潛力巨大,但“垃圾”創業是一門慢生意,目前來看還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

生活習慣的改變是第一道攔路虎。上海熱心市民董琪就表示,自己確實快被垃圾分類逼瘋了。“不僅只能在早上9點鍾和晚上18點鍾扔垃圾,而且小區只在花園設有一個投放點,周圍四灑的廚余汁水已經把花園弄得臭氣熏天。”他支持垃圾分類,但呼籲垃圾分類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希望定時定點的要求能有所變通。

上海市民代表、唯櫟電子VP董琪(左)

對於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做垃圾分類回收的創業者徐源鴻表示,“我覺得好的模式、好的機制,比強行養成習慣更重要。”他拿自己前幾年去台灣參加跨年演唱會的經歷舉例。

那場演唱會得全程站三個小時,一行人買了肯德基拎著吃,吃完就慣性想往地上扔。只見有一個人舉著一個電子屏,上面寫著“有垃圾,請遞給我”,然後他們就按要求遞給前面的人,前面的人再投進垃圾袋裡,垃圾就這樣被回收了。“我們每天垃圾分類很累,光靠自覺意識很難養成習慣,最重要的是要有很好的配套措施,才能建立長效機制。”

居民改變習慣的事,如果不強製實行,改變起來很慢。“不管是用硬體還是模式去養成居民的習慣,這裡面有很多大的機會。”峰瑞資本副總裁馬睿稱,這個行業中國至今還沒有四五百億市值的公司,誰能夠做到所有居民的垃圾都歸你收,每個都給你交一份錢,加起來就是巨大無比的生意。

閑豆回收CEO方浩

但要想把垃圾回收做成一門生意,還有許多難點要突破,其一便是規模化。閑豆CEO方浩稱:“垃圾回收領域都是小而散的,所有團隊都需要自己培養”。此外,還有規範化的難題,“在北京、上海等地,再生資源回收的營業執照已經不能注冊了,如果沒有營業執照,便談不上規範化。此外在回收垃圾時有支付環節,除了大型集團公司外,個體人員沒法開發票,這個問題不解決,規範化也無從談起。”

創業不可避免的還有盈利模式問題,很多投資人一上來就看數據,看账能不能算過來。因此,如何挑選客戶群就顯得尤為重要。閑豆一開始就選擇了高頻剛需、高客單價、高毛利的企業級客戶,比如說大型的連鎖超市,例如物美、家樂福;沿街的商鋪,例如百果園;還有京東、小米等大公司。

選擇企業級客戶群體,天然就包含更多盈利的可能性,收的多,賣的多,毛利高,去覆蓋履約成本。而B端的痛點在於,光做一個環節,市場的上升空間還不夠大,為此,愛分類從一開始就切入全鏈條的運營,不光是做可回收,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廚余垃圾也都在做。

放眼整個垃圾回收產業鏈,裡面的每一環利潤都不高。假如企業替代個人收購者,產生的利潤或許並不能覆蓋企業的經營成本。但如果有企業能想出合理的模式,既替代了整個回收環節,又能夠有合理的利潤,中國就有可能產生四五百億市值的公司。

如今,垃圾必須分類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創業企業除了能為像董琪一樣的上海居民提供相關產品與服務外,後端市場也可以對標國外百億市值的公司進行改造升級。下一個獨角獸一定藏在垃圾回收這門大生意中,顛覆性的商業創新正在進行,就看誰能在這一波浪潮中突出重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