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她是家庭教育領域的天才,讓孩子告別磨蹭、激發內動力

楊傑:

獨立的親子谘詢師,家庭教育專家,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12年間專注於親子困難家庭的一對一教育谘詢工作,關注教育理論的落地生根,積累實踐案例資料超過2500萬字。

國內少有的、專注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親子谘詢師,谘詢費用高達5位數,檔期早已排到2020年。

著有《讓孩子心悅誠服》、《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

大家好,我是楊傑!

媽媽圈有個規律,每次只要發“磨蹭”主題的文章,都會引起大家特別強烈的反響。

那些讓家長們感到苦惱的問題,比如孩子脾氣暴躁,膽小、不合群,缺少主動性,學習習慣不佳,磨蹭拖拉,不做作業,等等,恰好就是我的工作內容。

通常,家長到了束手無策的地步,才會來找我。因此,匯聚到我這裡的家庭教育問題,都是最棘手的。比如,有的孩子為了半小時的作業,能拖延12個小時;有的孩子,為了躲避學習,跟父母來回周旋,堪比諜戰大片。

孩子磨蹭真是中國父母第一痛。

每每看到家長留給我的谘詢日誌,讀得越多,越感歎磨蹭背後是一個深深的親子黑洞。

逼瘋父母的“磨蹭鬼”

多年前我谘詢的一個案例,它代表了很多中國家庭的典型狀況。

一凡9歲,讀四年級。

他看起來很乖,也很安靜。但他媽媽卻是一頭的苦惱。

這個孩子很愛看書,成績也不錯,但就是磨蹭。做作業的時候,會中間分神,停下來玩。如果說好全家一起出門,催促他無數次都無動於衷,直到大人開門下樓,他才匆忙去穿鞋穿襪子,嚷著讓爸爸媽媽等他。

因為這個孩子凡事磨蹭,所以家裡催促聲不絕於耳。父母急了甚至就動手去拉他。

這對夫妻真的是愁死了。

我和孩子的媽媽先通過網絡溝通,兩個人的聊天記錄有幾萬字,對每個細節都詳加考慮。

我隱約感覺,其實孩子未必如媽媽描述的那樣。

比如去年她們夫妻同時出差,家裡只有孩子一個人,那幾天孩子自己起床吃早點上學,晚上在託管那裡吃完飯自己回家,整個一周都安排的井井有條。一個八歲的孩子能獨自生活一周,是挺了不起的事情,沒有人在旁邊催,他不是也能完成得很好嗎?

於是,我就給媽媽“布置”了一個作業: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隻觀察,不催促,記錄孩子做每件事情的起止時間。在媽媽給我的記錄中,孩子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做了9道題,寫了一頁練字,還做了一頁語文輔導卷和數學輔導卷。孩子中間沒有休息,每做完一項,在桌子前玩點小玩意,只是還存在寫寫停停、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這份記錄出來,媽媽自己也認識到,好像孩子做得還不算慢。至於“隻觀察,不催促”,孩子的媽媽沒有完全做到,她說到後來還是忍不住提醒、催促孩子。

我感覺問題在父母身上,為了印證這個猜測,我提出要到她家裡去觀察一下孩子和父母的互動方式。

我去她家那天,一凡和媽媽到外面接我,順便在小區裡買了個西瓜,媽媽讓一凡提著,在這段不足百米的路上,媽媽提醒了他三四次,讓孩子用手托著西瓜,別摔了。

在她家裡,我們就是閑聊。我發現孩子真的很愛看書,同時他對我們的閑聊也蠻感興趣,他就邊看書邊聽。

這期間,他媽媽幾次提醒他不要低頭,不要在床上看書,一凡先是仿佛沒聽見,媽媽催了幾次以後,他乾脆坐到被子上。媽媽試圖把他從被子上催到書桌前,直到我走這個要求都沒有達成,難怪媽媽有挫敗感。

我在她家大約一個半小時,粗略地算了算,媽媽催促了他七八次,還不算提醒和指導。

我的猜測沒錯,孩子之所以這麽慢,其實是父母催出來的。父母催一次不管用,就頻繁地催。慢慢地,孩子學會了“屏蔽”父母的催促,催了他好幾遍,他才如夢方醒的樣子,然後做出一點小改變,平息父母的催促。這個過程循環往複,孩子不知不覺形成了一種惰性,凡事等著父母催,如果父母催地不急,他就認為不必著急,反正他們會繼續催。

破解其實很簡單

讀到這裡,家長們是否有找到自己的家的影子?

改變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停止這種父母積極、孩子消極的互動方式。

父母不再催促他,和孩子做一個約定,對他提出要求,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當然,前提是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催促欲望,學會觀察孩子,並能判斷出孩子的意圖。

我和一凡媽媽經過反覆探討,制定了和孩子談判的要點:

1.選一個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機和他聊聊,告訴他以前做事情慢,媽媽著急,只好催他、拉他。每當這時候,媽媽心裡也很不舒服。這裡表現出媽媽的真實情緒,同時也要談到兒子的感受,比如我感覺我催你的時候,你也不開心。為了這樣一件小事,弄得咱倆都不開心,這多不值得?

2.告訴他上周媽媽曾經作出的嘗試,也覺得老是催促他不好,就嘗試不催促他,但有時候還是忍不住,因為媽媽愛他,關心他生活的各個方面。

3.告訴孩子媽媽的期望:不用媽媽催,自己按時起床入睡,自己洗澡、準備衣服。如果你能做到,媽媽在旁邊看著,就會心花怒放。

媽媽找了個機會把這些要點說給孩子聽,孩子同意,隻提出了一條,睡覺的時候關掉電視,全家一起入睡,不然他睡不著。

這一點我和媽媽之前也想到了,給孩子提條件的機會。另外,還探討了如果他不同意如何回應:那就先聽聽他的理由,然後請他出一個方案,我們可以適當做出妥協。我們的底線是孩子肯做出改變,哪怕一點也行。

後面的過程比我們想象的順利,很多預案都沒用上。

約定之後,媽媽到9:45提醒孩子一次,接下來不再說什麽,孩子會在幾分鐘後去洗澡,十點鍾準時上床,睡前也記得自己準備衣服。有一次媽媽不想關電視,孩子就搬出這個約定,媽媽只好履行諾言。早晨鬧鐘響了,孩子也能自己起來。

過了幾天,媽媽向我報告幾件令人驚喜的小事。有一天爸爸說感冒了,讓一凡去樓下買早點,他居然同意了,之前他是不肯去的。第二天還請他去買,他居然還想著給爸爸媽媽換個口味。第三天孩子主動問媽媽要不要買早點。

還有一次爸爸想試試他,讓他下樓幫忙買包煙,這個事情之前一凡也不肯做的,沒想到他又同意了。爸爸一高興,就讓他把剩下的錢買冰淇淋,他買了兩根冰淇淋回來。媽媽說他腸胃不是太好,建議他吃一根,留一根,他也同意了。媽媽告訴我,如果是以前,他無論如何都要吃兩根,無論講什麽理由,他都給你反駁回去。

說實話,看到一凡有這樣的改變,我都心花怒放,不要說他的父母了。

五個小感悟

這個故事看似平淡,但很有代表性,反映出了很多家庭共性的問題。

一、對孩子的批評缺乏真憑實據

磨蹭、馬虎、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動性、愛發脾氣、不善於交往,這些是父母常用的詞匯。其實,具體到某個孩子,情況千差萬別。就如一凡的媽媽,認為孩子很慢,記錄下來卻發現他並不慢。如果沒有這個記錄,孩子速度加快了父母也看不到。是父母愛子心切,誇大了孩子的問題。

二、調整孩子的節奏感

一個9歲的孩子連續兩個小時做作業,很容易疲勞,效率也不夠高,而且這樣容易導致時間概念模糊,他習慣等大人來安排督促他,所以不會積極地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要引導孩子形成一個自己的節奏,比如半小時休息十分鐘,這樣一張一弛,孩子的狀態就會很好。

三、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關於拿西瓜的事情,我事後和一凡媽媽聊過,她擔心孩子把西瓜摔了,在我面前丟醜。其實,這個保護孩子的念頭,傳達給孩子的意思卻是媽媽不相信他的能力,害怕他犯錯,這樣孩子不但容易沮喪,還會變得退縮,挫敗感重。其實,犯錯誤恰恰是學習的好機會,假設那天一凡把西瓜摔了,他就會記得以後拿東西要謹慎,如果事情本身就能給孩子教益,我們何必多費唇舌?

四、化解孩子內心的抗拒

為什麽一凡之前對下樓買早點、幫爸爸買煙這樣的小事如此抗拒,其實,一凡性格平緩,與父母基本沒有激烈的衝突,但他用沉默、拖遝、不服從來表達他心裡的不舒服。他後來的改變,也間接地反映了他心情的變化。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往往總能從大人身上找到原因。

五、引入談判機制

和孩子約定,是我經常用的一招,感覺特別好用,也特別省心,孩子仿佛有了一個獨立的發動機,還會製造出很多驚喜。既然是約定,其實就是一個談判的過程,允許談判,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話語權,雙方提條件的機會均等,其中有反覆、有妥協,最終形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這是諸多我谘詢過案例中的一個。其實很多看似讓家長焦頭爛額的溝通困局,都可以用精準的方法,改變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走向。每件生活的小事中,都隱藏著寶貴的教育契機;每位家長身上,都隱藏著尚未開發的教育能力。

今天,父母的另一重挑戰來自不斷增加的社會壓力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都想在教育中為孩子積累更多的人生籌碼。

如果你家裡正好也有一位愛“磨蹭”的小孩,也是做事情拖拖拉拉,還不太愛學習、不寫作業......那誠意地邀請學習我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

沒有內在動力的孩子,

為了一次作業、一個小任務,

逃避掙扎,痛苦不堪;

而有內在動力的孩子,

輕盈地展翅高飛,

成功和幸福兼得。

20節音頻課程幫助家長系統

全面掌握如何培養孩子內在動力的方法

5大常見問題+6大行動指南

讓孩子擁有自覺性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