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的所有育兒焦慮,都來自於沒分清這兩個詞

前段時間招了團隊小夥伴,最近在和她們一起做一些新項目。發現有個普遍的共性,大家都習慣於直接跳到”做什麽“的模式。

我經常都不會著急聽“做什麽”,而是會反問,那麽做這些的目的是什麽?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不習慣的。

好幾次都會聽到電話那頭一愣,然後繼續說起來,但其實還是在談做什麽。這段時間我們這個小而美的新團隊在磨合,我也在反思這些思維模式的差異。

總結反思的時候,突然就想到了,這個思維差異似乎也是大部分育兒焦慮的源頭。

1、目標和策略

我習慣於在做事情的時候區分“目標”和“策略”。

對我來說“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我們想要到達的地方,但是“策略”是可以有很多個的,也就是所謂的“條條道路通羅馬”。

但很多時候,我們容易進入一個思維誤區,就是錯把“策略”當成了“目標”,結果自然就陷入了:

只有這一個方法->我努力要達成這個方法->怎麽努力也做不到->完蛋了,達不成方法很焦慮->最後自暴自棄,怨自己怪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第一反應的方法都是我們過去經驗形成的,這些有時可以幫助我們,有時卻不一定,畢竟每個人都有認知局限。

尤其是處理新問題,很多時候這些“第一反應”是無效的。但我們的習慣思維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用舊方法來處理這個新問題。

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

Insanity is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全天下最愚蠢的事,就是每天重複做一樣的事,卻期待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2、先定義目標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覺得是這麽一點意思,但是怎麽運用呢?我來舉一點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比如,一直會有朋友給我留言問,孩子不吃飯怎麽辦?那我就會問,你的目標是什麽呢?就會有人回復我說,我就是希望孩子多吃飯。

如果把這個當成目標,那麽我相信這個朋友肯定很焦慮和火大的,盯著孩子吃飯,哄騙吼叫讓孩子吃飯(戳->小時候盯著孩子吃飯,長大了吼著孩子做作業)。

她也沒做錯,因為她在執行這個“目標”,讓孩子多吃飯。但其實讓孩子吃飯是“策略”,並不是目標啊。

如果我們繼續追問,到底為什麽要讓孩子多吃飯呢?也許我們的目標就變成了追趕生長曲線;增強抵抗力,等等。

有時你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問自己,也許還會發現孩子啥都挺好,這根本就不是啥問題。

當我們把“讓孩子多吃飯”重新定義目標為“如何提高孩子抵抗力”(戳->一年感冒發燒10次以上,孩子的抵抗力怎麽就這麽弱呢?!),那在這個目標下面,我們就會列出好幾個策略,當然好好吃飯肯定是其中一個。

但當它不是唯一僅有的一個時,我們的壓力就沒那麽大,我們關注的是一個整體。

再比如,周二分享的《會講話是領導力:我從女兒幼兒園學到的表達技巧》的文章裡。

很多人留言問,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國內很火的主持人班和少兒演講班。也有人留言說,已經報名了,但是孩子不喜歡怎麽辦?

大部分父母關於孩子不愛上某個興趣班,不喜歡某個玩具總是很焦慮。這類問題也完全可以用這個思維方式拆解一下,提醒自己這個問題到底是目標還是策略。

如果你把它當成了目標,肯定就會一個勁地想,怎麽讓孩子喜歡這個興趣班;別的孩子都喜歡還能表現那麽好,我家孩子為啥不可以?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如果順著這樣的思路,不要說你們了,我自己光想想肯定也焦慮啊。

但當我們可以認識到這個不是目標時,我們的看法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呢?我會這麽問自己:

我並不打算培養孩子成為主持人吧(顯然不是目標啊)

那為啥要上主持人班?

培養自信有邏輯的表達能力。

那培養表達能力的方式可以有哪些呢?上主持人班是唯一的嗎?

你看,這麽一思考,是不是就輕鬆了很多呢。不上主持人班,也有很多鍛煉表達能力的方式啊。

像我那篇文章裡分享的兩個小遊戲;再比如每天進行親子閱讀後,和孩子輪流把故事講出來,慢慢地,搭建一個“家庭舞台”,讓孩子上台講,等等。

這樣,你不焦慮,你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緊張,你也看到孩子一點一點進步的動態。

這些育兒目的每家都是不同的,我只是舉例,關鍵還是學習思維模式。

還有一個大家都普遍焦慮的問題,孩子不愛看繪本怎麽辦?就留給你們自己思考了吧

3、別被焦慮綁架

現在的大環境,每個父母都焦慮,尤其是總有人拿“劇場效應”來說事。

我極其不喜歡總被各種育兒博主引用的那句話,“在一個劇院裡,當前排人站起來時,整個屋子的人都不得不站起來“。似乎這種你追我趕的育兒競爭是無法避免的。

用今天分享的思維模式仔細想想,當前排人站起來的時候,你不妨問問自己:

這部劇真的是我想看的嗎?真的是我喜歡看的嗎?

既然大家都站起來這麽累地看這部劇,那我能不能先做一些其他提升自我的事情呢?

與其都擠破頭看這一部劇,我們能否去參與演出甚至創造另外一個劇呢?

有時不是沒得選,只是我們壓根沒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麽?

的確,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選擇一條“少有人走過的路”,但即使選擇“從眾”,也請多提醒自己,這是目標還是策略?

別人的目標也許只是你的策略,即使“從眾”,也能更加自由和從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