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與《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城(今河南商丘一帶)人,生於約公元前369年,卒於約公元前286年。《史記》記載,莊子早年曾做過漆園吏,至於什麽是“漆園吏”,學界有兩種解釋:一說漆園為古地名,莊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說莊子曾在蒙邑中為吏,負責漆事。總之他是做過小官。但時間不是很長,莊子就辭去了這一職務。

莊子生活的年代,諸侯紛爭,戰事頻仍,社會動蕩,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身處這樣的環境,莊子感同身受,對昏君亂相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憎惡,對苦難中的平民則寄予了無限的同情。辭官後的莊子雖然生活貧困,卻不屈尊於權貴,有著自己的學說和理想,還帶了一批弟子。後來,莊子的名聲越來越大,楚威王就派使者帶著重金要請他當相國,卻遭到了莊子的拒絕。從此再沒有關於莊子入仕的記載。

莊子一生的思想學說主要收錄在《莊子》一書中。《莊子》最早的著錄見於《漢書·藝文誌》:“《莊子》五十二篇。”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莊子》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也就是說《莊子》未能完整地流傳下來。

關於這三十三篇的真偽問題,宋代的蘇軾認為《雜篇》中的《讓王》《說劍》“淺陋不入於道”,而《漁父》《盜蹠》也屬偽作。此後還有不少學者或從學術思想,或從文筆風格,或從歷史事件出發,研究各篇的性質和歸屬,最終得出了一個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觀點:《莊子》的《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和《雜篇》為莊子的門人和後學所著。

可以這樣說:《莊子》是一部輯錄了以莊子為中心的原創理論,又包括其門人後學某些發展變化思想的莊子學派的文集。

《莊子》主要講了什麽

提到《莊子》,很多人認為它如同“逍遙遊”一般漫無畛際、巨集大遼闊,卻不大“接地氣”。其實不然,《莊子》中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都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關的。

先說政治思想。前面說到,莊子生活的時代充滿了戰爭和爾虞我詐,對於這種無道社會,莊子是非常厭惡的。他向往一種“至德社會”,這種社會沒有等級差別,一切都是自然質樸,不僅人與人之間是平等和諧的,就連人與禽獸之間也能和平共處。然而,受到時代局限,莊子眼中的“至德社會”就是質樸寧靜的原始社會,這實際是對原始社會的美化,當然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除了政治理想外,莊子還提出具體的政治措施。一是要順應自然,無為而治,這就是要人們依照事物或事件的發展規律行事,不要以個人的主觀成見看問題。二是反對獨裁。莊子認為如果一切法度都出自君主個人意願,那麽要想把國家治理好是十分困難的。三是正己、用人。莊子提出統治者要想正人必先正己,還要選拔“能其事者”擔任各級官員,這與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 

再說哲學思想。莊子的哲學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發展,特別體現在對“道”的認識上,因此被後人稱為“老莊哲學”。在老子的基礎上,莊子把“道”推廣到社會生活及人性人格上,主張萬物平等、物我平等,提倡摒除成見,順應自然。

此外,在老子有關無與有、小與大、短與長、柔與剛、弱與強等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基礎上,莊子突出了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以及相異性的相互轉化,創建了“相對論”的認識論。這種認識論,推動了中國人認識世界的進程。

莊子還向往和追求精神的自由,對於如何邁入精神自由之路,《莊子·逍遙遊》中有著形象的描述。在莊子看來,一個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在利益面前“無己”,在事業面前“無功”,在榮譽面前“無名”,才可能實現身心的自由。這實際上就是“勿忘初心”,體現了莊子的做人處事哲學。

《莊子》對後世的影響

作為道家的重要典籍,《莊子》博大而厚重、奇異而詼諧,是一部把深刻的哲學思想和美妙的文學意境結合得渾然天成的著作,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表現在宗教和文學兩個方面。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莊子》對道教的影響最大。我們熟知的許多道教術語,如“天師”“道人”“真人”“全真”等都來自《莊子》。唐代著名道士吳筠在論證人可以成仙時,還引《莊子》為證。另外,《莊子》中的許多理論,如對“道”的重視、對人生短暫的認識等等,都被道教所吸收。正因為《莊子》與道教關係密切,後人乃尊莊子為南華真人,稱《莊子》為《南華真經》,不少道士為《莊子》一書作了注。

佛教雖然在兩漢之際就已傳入中國,但真正興起還是在魏晉時期。魏晉時,佛教中較為著名的本無宗、心無宗和即色宗均受到莊子思想的影響,其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道林更是《莊子》的研究專家。《莊子》對後來的禪宗影響尤大,禪宗所提倡的頓悟境界、不道之道、不執著、不分別、物我為一的自然境界等等,都可以在《莊子》中找到其思想源頭。

《莊子》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哲學著作,其文學成就在先秦諸子中也是最為突出的。具體而言,《莊子》一書想象豐富奇特,意境開闊,特別是它能將奇特的想象與深刻的哲理巧妙地結合,這對後世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此外,《莊子》善於用諷刺的手法、幽默的筆觸去揭露黑暗,抨擊邪惡,尤其是譏刺當權者的虛偽與趨炎附勢之人的卑下,尤為入木三分。《莊子》中還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對話、比喻來說明道理,化不好理解的抽象理論為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稱《莊子》為一部寓言故事集,也不為過,像“邯鄲學步”“朝三暮四”等均出自其中。再有,《莊子》敘事重神輕形、重意輕言、重視自然的風格也為後世文學理論家接受和發揚。

《莊子》的現代價值

作為先秦諸子中一部傑出的哲學著作,《莊子》所蘊含的思想和智慧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首先,《莊子》一書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理念。“和諧”的第一點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天和,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和諧共生、和睦共處的理想狀態。《莊子》中說:“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這裡既講了天和,也講了人和。而莊子尤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這種狀態是事物協調完滿、充滿生命力的最佳狀態。保持和諧,世界就充滿生機,就興旺進步;和諧受到破壞,事物就向相反方向轉化,無論是生態、世態還是身心狀態,就會失調、失序、失衡。為此,莊子強調要循天之道、順物之性,還要與外物和平共處、互不傷害。

“和諧”的第二點表現為人與人的關係和諧,即人和,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秩序公正、平等,道德風尚良好的社會理想狀態。為實現人際關係和諧這個目標,《莊子》一書提出了一個十分完整的綱領,這就是:“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希望人與人之間相處,應當像魚和魚同遊於水中那樣,自適其適,自然而然,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和諧”的第三點表現為個人內心世界的和諧,即己和或心和。《莊子》中用了很多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達到“己和”的方法,像不為物役,心胸開闊,寵辱不驚,寬容大度,知足常樂。從“天和”到“人和”再到“己和”,構成了《莊子》的“和諧”思想體系,也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這一思想對當前人們正視幸福觀,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頗有借鑒意義。

另外,《莊子》中體現著一種獨特的自由觀。誠然,由於受到時代及認識的局限,莊子的自由觀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強調自由的絕對化,其自由觀中帶有厭世、避世思想,等等。但其中的積極因素,也應該受到重視。莊子提倡超邁曠達的人生態度,追求清廉正直、真實無虛的理想人格,以及不為富貴名利所動的精神,這對中國人樂觀、豪放性格的塑造起了巨大作用,同時有助於人們道德思想境界的提高。另外,莊子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這種“自由觀”可以引導人們珍愛生命,以豁達的心態看待一切事物,及時調節負面情緒,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

再有,莊子的“自由觀”,追求的是“逍遙遊”型的理想人格,它引導人們樹立遵循自然規律的理性意識,不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為一的高超視域,“不與物遷”的獨立風骨。這種思想可以培養人們大膽創新、勇於攀登的精神。

《莊子》故事二則  

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一隻輕快飛舞的蝴蝶,他自己感到非常愉快和愜意,竟然忘記莊周是誰。突然間醒過來,發現自己分明是臥在床上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化為了莊周?莊周與蝴蝶必定是有區別的。這種現象就叫作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莊子和惠施在濠水橋上遊玩。莊子說:“儵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麽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麽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不是魚,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就完整準確了!”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怎麽知道魚快樂’這句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現在我來告訴你,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

◎本文原載於《月讀》(2016年第1期,作者鍾嶽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