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年少不懂孫悟空,讀懂已是普通人

人人都是孫悟空,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斫其正、刪其密、鋤其直”式的成長,沒人能逃脫大環境而存在。

來源 |國學一刻

電影《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中有一段經典對話:

孫悟空說:“我要打死他們,他們是妖。”唐僧答:“但是你也是啊。”

孫悟空不是天生的神,曾經,他也是妖。

一隻天生地養的妖怪,誤打誤撞進入神仙世界。他必然要斬其“妖性”,適應神仙的規則,才能得到認可。

一部西天取經史,也是孫悟空從“妖”進階為“神”的蛻變史。

看來,神仙的成長經歷與凡人也並無不同:每一次“成長”都是一場“凶殺案”,不斷“修剪”自己,直到完全適應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

沒人能跳脫“規則”之外

不可否認,孫悟空的能力很強。懂七十二變,一個筋鬥雲能飛出十萬八千里,一隻金箍棒所向披靡,絕大多數神仙都不是他的對手。

孫悟空大概也自負本領高強,加上他的猴子本性,就愈不把天庭的規則放在眼裡。

最開始,孫悟空搶奪定海神針、撕毀生死簿,玉帝不加責怪,反而派人請他去天庭做官。

不諳世事的孫悟空絲毫沒意識到,這只是天庭安撫他這個“危險分子”的權宜之計。

天界諸神,少有與他來往的。玉帝和王母的眼睛,也在時刻盯著他。一旦發現不對勁,立刻就會采取行動。

這些,孫悟空都不知道,他以為天庭就像他的花果山,依舊我行我素。

當知道“弼馬溫”只是一個養馬的小官後,心高氣傲的孫悟空反下天庭,在花果山自立為“齊天大聖”。

經過一番爭鬥,討不著便宜的天庭竟然再次“招安”,將“齊天大聖”的名號正式給了他。

這讓孫悟空的自信心極速爆棚。他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成功打破了天庭的規則,可以放浪形骸,不受任何拘束。

所以,王母憑什麽不邀請自己參加蟠桃宴?他像一個賭氣的孩子,偷吃蟠桃、偷吃仙丹、偷吃瓊漿玉露,故意破壞蟠桃宴。

他以為,天庭會再次寬容他,屈服於他的“淫威”之下。直到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時,他才意識到現實的殘酷:

原來,沒有誰真的能與天齊肩。只要生活在這片天地裡,就要遵守這裡的規矩。

沒人能跳脫“規則”之外。即使你腰纏萬貫,也無法阻擋生老病死;即使你是達官顯貴,在外面買東西也一樣要排隊付款;即使你有通天徹地之能,也無法打破世界運行的規律。

“適應”規則,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一開始,孫悟空是藐視“規則”的。

電影《悟空傳》中,孫悟空說過一句霸氣的話:

天要壓我,我劈開這天;地要擋我,我踏碎這地。

但在被佛祖壓在五指山後,孫悟空才逐漸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必須向龐大的正統神仙體系的規則低頭。

孫悟空剛跟著唐僧時,雙方都很不適應。孫悟空是猴子,生性活潑,快意恩仇,連走路都是蹦蹦跳跳的,這顯然入不了正統佛門弟子唐三藏的眼。

觀音傳授給唐僧的緊箍咒,就是“修剪”孫悟空最有利的武器。只要孫悟空“不聽話”,手無縛雞之力的唐僧都可以將之治得服服帖帖。

最初,孫悟空的價值觀很簡單:誰惹我,我就打誰;誰傷害師父,我就殺誰。這其中,包括妖怪,也包括人類。

這是典型的孩子式的、樸素的“非黑即白”的價值觀。

唐僧路遇強盜搶劫,本來只需將之製伏即可,但收不住手的孫悟空還是取了強盜的性命。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取經的初衷,更不符合佛門的規則。

作為神仙體系的重點培養對象,孫悟空必須接受它的評價與審判,收斂自己的“妖性”,學著做一個悲天憫人的“神”。

白骨精那段,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唐僧對白骨精送來的飯菜是再三拒絕的,身處荒郊野嶺,唐僧也不是沒有腦子的人,但他沒有分辨的能力,孫悟空也拿不出實質性證據。

哪怕那“一家人”有99.99%的概率是妖怪,也有0.01%的可能是人類。

唐僧的想法應該是:雖然他們身份可疑,可目前也沒傷害我,那我們也不應該傷害他們。

更別說,那時的唐僧根本不信任孫悟空,比起另兩個“根正苗紅”的徒弟,唐僧對這個大徒弟始終心存戒心,覺得他野性難馴、妖性難改。

三個徒弟中,雖然孫悟空的法力最高,但他的行事風格與佛門文化相衝突。唐僧之所以驅逐他,就是因為他不適應佛門的規則。

到了後來,孫悟空開始慢慢“進化”,變得聽話,不再隨便揮舞金箍棒;再見到觀音和玉帝,他懂得了行禮;上天請求援助時,雖然還是不拘小節,但不再目中無人。

因為有了佛門候選人的身份加持,曾經高高在上的神仙們,也紛紛改變了態度。當初嘲笑孫悟空的神仙們,再見面時已經客客氣氣得叫大聖爺了。

孫悟空就如同人類世界裡的“熊孩子”,平素在家被驕縱慣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人情世故。

直到在外面吃盡苦頭,經歷了打碎骨頭式的成長,才真正適應了社會的生存法則,得到別人的認可。

人人都是孫悟空

有一句振奮人心的雞湯叫:做自己。然而,知易行難。人類作為社會化動物,想要完全做到“做自己”,幾乎是不可能的。

錢鍾書說:二十歲不狂是沒有志氣,三十歲尤狂是沒有頭腦。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打磨自己某些“不合適”的部分,以契合自己所處的環境。

作家韓寒曾經是80、90後心中的一代“公知”,當同齡人還在沒日沒夜地啃題,接受應試教育的“折磨”時,韓寒“石破天驚”地退了學,靠寫作與賽車養活了自己。

在擁躉者眼裡,韓寒的成功,讓他們看到了打破“規則”的希望。

年輕時候的韓寒,也曾意氣風發、桀驁不馴,時不時冒出“驚人之語”,抨擊教育制度,抨擊一切“不公平”與“陳腐”。

但如今年過而立的韓寒,已經褪去了早年的“張揚”與“意氣”。去年,他在微博自行“打臉”,說自己當年退學,是一個失敗之舉,不值得效仿。他也不再隻沉浸於“自我表達”中,而是懂得了顧全全局,學會了理解。

有人說,當年的韓寒已“死”,他變得商業、主流、丟掉了“初心”。他不再寫“憤世嫉俗”的雜文,反而拍起了商業電影,學會了對世俗妥協。

也有人說,韓寒只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妥協與改變並非一無是處,而是與現實的握手言和。

而其實,被妥協、被“修剪”、被“切割”、被改變,都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適應社會環境的過程。它的好與不好,每個人心裡自有一杆稱。或許,這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就好比,孫悟空從一開始的玩世不恭到適應規則,從睥睨神佛到成為鬥戰勝佛,誰又能說他的改變就一定是不好的呢?

人人都是孫悟空,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斫其正、刪其密、鋤其直”式的成長,沒人能逃脫大環境而存在。

至少,能力超群的孫悟空曾成功挑戰過既定法則。而普通如你我,有此能耐的又有幾人?

.End.

好書推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