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乾隆時期皇室成員的婚嫁首飾

珠玉以飾 琳琅滿目乾隆時期皇室成員的婚嫁首飾

仇泰格 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

清乾隆時期,皇室成員婚嫁首飾已經形成了一套慣例。

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時將依據自身的等級地位獲得一套定例首飾。

同時,也可能因為個人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獲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飾。

而這些妝奩首飾往往以鑲嵌東珠的多寡、寶石的貴賤,彰顯使用者的等級地位。

閱讀鏈接

同治皇帝大婚中的皇后妝奩首飾

鳳鈿八分(赤金累絲鳳鈿全分、點翠鳳鈿全分、萬福滿簪鈿全分、萬壽滿簪鈿全分、雙喜字銀邊鈿全分、雙如意銀邊鈿全分、牡丹花尋常鈿全分、海棠花尋常鈿全分);

扁方十二枝(赤金累絲扁方成對、赤金洋鏨扁方成對、赤金鑲嵌扁方成對、翡翠扁方成對、白玉扁方成對、白玉玲瓏扁方成對);

耳鉗十六對(赤金洋鏨鉗成對、赤金累絲鉗成對、翡翠鉗成對、白玉鉗成對、萬福萬壽點翠鉗成對、雙喜雙如意點翠鉗成對、鑲嵌珍珠鉗成對、鑲嵌寶石鉗成對、赤金各式小金鉗八對);

耳環十四對(珍珠排環二對、碧玡瑤套環二對、翡翠套環二對、翡翠環二對、白玉環二對、珍珠環二對、鑲嵌點翠環二對);

耳墜四對(珍珠耳墜成對,碧玡瑤耳墜成對、寶石耳墜成對、翡翠耳墜成對);

搬指十二件(翡翠搬指二件、白玉帶皮搬指二件、金珀搬指二件、蜜蠟搬指二件、沉香嵌金萬福萬壽搬指二件、沉香嵌金雙喜雙如意搬指二件);

手鐲八對(赤金鏨鐲成對、赤金鑲嵌鐲成對、赤金累絲鐲成對、赤金點翠鐲成對、白玉元鐲成對、白玉蒲鐲成對、翡翠元鐲成對、翡翠蒲鐲成對);

指甲套四對(赤金累絲指甲套成對、赤金洋鏨指甲套成對、赤金鑲嵌珍珠石指甲套成對、赤金點翠指甲套成對)。

——整理自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妝中的首飾》

清代,在皇室成員婚嫁之時,總少不了被賞賜各類首飾。檢索檔案,筆者目前共找到十六位乾隆時期皇室成員的婚嫁檔案(以婚禮陪給妝奩清單為主),參考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年)擬定的《奏準陪嫁格格等定例》、乾隆時期的欽定滿文類書《禦製增訂清文鑒》,並結合故宮博物院現藏清宮首飾實物,本文或可讓讀者一覽乾隆時期皇室成員婚嫁配置首飾的大致面貌。(清代皇帝大婚首飾問題,因已有前人做過相應的研究—— 參見《紫禁城》二〇一六年第七期毛立平《清代皇族女性嫁妝中的首飾》一文,本文不再贅述)

筆者所見乾隆朝皇室成員婚嫁檔案包括四位男性,十二位女性;這些人既有親王、固倫公主,也有處於皇族底層無冊封、無品級的格格,甚至還包括兩名公主的女兒。一般認為,清代皇族也包括皇帝的女兒、姐妹的丈夫—— 清代的額駙是依附於皇家的,由皇帝提供府邸,經濟上也依靠皇帝的賞賜。(羅友枝著,周偉平譯,雷頤審校《清代宮廷社會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九年,頁一八三)而公主與額駙所生的女兒出嫁時,其妝奩仍參照相應的格格的等級,由皇室提供(如和碩淑慎公主之女、和碩公主愨靖之女的陪嫁首飾),因此本文也將探討此類婚禮陪嫁首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此定例基本為清乾隆時期皇室女性陪嫁首飾的標準配置,摘自《呈為陪嫁格格定例》

首飾,從傳統意義上講僅指男女頭部的飾品,如今則泛指金、銀等貴金屬和寶石製成的各種飾品,早已不限於頭飾。(夏征農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二〇〇一年,頁二四五四)因此筆者對「首飾」一詞是按照現代通用的定義去理解,文中所討論的首飾包括頭飾及其他各種貴金屬、寶石飾品。

公主、格格的婚嫁首飾「標配」

清 呈固山格格下嫁預備應陪妝奩清單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

檔案編號:奏案05-0344-001

清乾隆時期,倘若一個公主或格格(清代皇室女子分為宗室和格格兩大類:皇帝所生女子為公主,即宗室;親王以下宗室所生女子為格格。在公主之中,皇帝中宮所出者為固倫公主,皇帝妃嬪及中宮撫養宗室女下嫁者,封和碩公主。格格則分五等,依次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詳見王樹卿《清代公主》,《故宮博物院院刊》,一九八二年第三期,頁三一)要出嫁,她應該至少會得到以下這些首飾,即陪嫁妝奩定例(參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呈為陪嫁格格等定例》,檔案編號:奏案05-0185-011;《呈固山格格下嫁預備應陪妝奩清單》,檔案編號:奏案05-0344-001),這也可以說是當時陪嫁首飾的一套標準配置。

標識身份等級的朝服冠飾

朝服冠即穿著朝服時所戴冠帽。在清代冠服制度中,朝服是在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服裝,是清代宮廷服裝中等級規格最高的。因此朝服冠在各式冠帽中也是最重要的。冠帽還具有標識主人身份等級的作用。清代的朝服冠上有各種飾品,依主人地位高低,其奢儉程度會有差異(清代的冠飾一般是可以拆卸更換的,冠帽的主人可以隨著自己地位的變化而更換不同的冠飾),也就是說僅通過朝服冠上的飾品就可以區分佩戴者的地位等級了。正是因為朝服冠如此重要,在清代格格陪嫁妝奩清單中,最先列出的就是朝服冠上的冠飾。朝帽頂 帽頂又稱「頂子」、「頂戴」。在冠帽正上方安上金頂飾,頂飾上鑲嵌東珠(產自東北地區的一種優質珍珠)、寶石,這是滿族人的傳統習俗。公主或格格結婚時,肯定會獲得這麽一頂朝服冠,其上的冠頂飾在檔案中一般被稱為「朝帽頂」。在朝帽頂上鑲嵌的東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朝帽頂為金鳳與東珠相間組成,朝帽頂上鑲嵌的東珠越多,表示主人的地位越高

故宮博物院藏

暖帽垂飾 在清代,朝冠按照穿戴季節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又分別被稱為「暖帽」、「涼帽」。在宮廷女性所戴暖帽的後部會有一條細長的垂飾,由珍珠串綴,在中部還會串系一個較大的金托座,托座鑲嵌松石、孔雀石等寶石,寶石品種的貴賤取決於主人的地位高低。「舍林」與「金花」 舍林也是滿族人的一種傳統冠帽飾品,其實就是一尊裝置在帽前的金佛,其名稱音譯自滿語「?erin」(滿文寫作:)。在《禦製增訂清文鑒》中,「?erin」被解釋為「主子們涼帽前釘著的金佛」,給出的漢語的對應名就是「金佛頭」。(清高宗敕撰《禦製增訂清文鑒》卷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舍林在公主或格格的婚禮妝奩清單中一般被稱為「金佛」。舍林通常都鑲嵌有珍珠,鑲嵌的珍珠越多,表示主人地位越高。雖然在故宮博物院宮廷文物收藏中還未發現鑲嵌舍林的清代女性夏朝冠藏品,但其形製可參考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乾隆皇帝禦用夏朝冠上所嵌的金佛。

夏朝冠除了在帽前裝舍林外,還會在帽後裝金花。金花在《禦製增訂清文鑒》中的解釋為「主子們涼帽後方釘著的金的花」(清高宗敕撰《禦製增訂清文鑒》卷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在檔案中有時也被叫作「涼帽後金花」。目前故宮博物院藏品中不見鑲金花的清代女性夏朝冠實物,但亦如前述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乾隆皇帝用夏朝冠,其背後鑲嵌有金花,可作參考。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一件清宮舊藏金質嵌東珠龍形帽飾,推測其或為從冠帽上拆下的涼帽後金花。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暖帽後的垂飾,垂飾金托座上鑲嵌寶石的品種貴賤取決於主人的地位高低

故宮博物院藏

推測其為從冠帽上拆下的涼帽後金花

阿爾伯塔大學博物館藏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無品級的宗室、格格陪嫁的很可能是素耳挖簪,比這對耳挖簪要樸素很多

故宮博物院藏

無品級者以簪代冠

前述冠飾隻賜給身份等級為鄉君及更高等級的格格和公主,至於那些無品級的宗室、格格則會用以下兩類簪子代替。耳挖簪 無品級的宗室、格格出嫁之時會得到一對耳挖簪作為舍林的替代。耳挖簪至少在宋代就已在中原地區出現了,可見其並非滿族的傳統頭飾,很可能是清朝入關後才被清廷納入到服飾制度當中的。最初的耳挖簪其實就是以金、銀等貴金屬製成的挖耳杓,平時可插戴在頭頂上,有需要時便可取下使用。後來耳挖簪的工藝日趨繁複,其實用意義為單純裝飾意義所取代。另外,考慮到清代格格的陪嫁妝奩清單一般都會將首飾上鑲嵌的珍珠、寶石等也記錄在案,而所見檔案相關記錄僅寫「耳挖一對」,因此推測其很可能指無鑲嵌裝飾的素耳挖簪。

鬢釵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出嫁的和碩愨靖九公主之女以及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出嫁的宗室弘昌的長女,在出嫁之時均得到了一對鬢釵,是作為涼帽後金花的替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九公主長女指婚照閑散宗室錫綿之女例賞給首飾衣服房屋等項事》,檔案編號: 奏案05-0020-022;《奏為奉旨弘昌長女照例應陪嫁釵飾銀緞疋等項交弘昌料理交送事》,檔案編號:奏案05-0050-018)《禦製增訂清文鑒》對「鬢釵」一詞的解釋是:「女子們頭上插戴的簪子的名字,將金、銀錘匾(扁),做成兩杆,叫作鬢釵。」(清高宗敕撰《禦製增訂清文鑒》卷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因為需要裝飾兩鬢,鬢釵常為成對製作。目前故宮博物院藏清宮首飾中,成對出現的且尺寸大小適宜插戴在兩鬢的簪釵,可能就是妝奩清單中所謂的鬢釵。

朝服上所需搭配的其他配飾

除了前述各種冠飾之外,清代皇族女性出嫁時還會得到一圍金項圈、一件金壓鬢、一套嵌東珠耳墜、一對金手鐲、一對金腳鐲、一套或多套朝珠。

項圈 項圈又名「領約」,是清代滿族

婦女所佩戴的項飾,在穿著朝服時必須配戴。項圈的一頭可以開合,便於穿戴。項圈在清代皇室妝奩中非常貴重且十分重要,這從《紅樓夢》第六十九回的描寫中就可以看出:王熙鳳缺錢用,月例「一月趕不上一月」,便拿了自己的兩個金項圈當掉,一下便當了三百兩銀子。(曹雪芹《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第六十九回,清乾隆五十六年萃文書屋活字印本,按書中描寫,小姐們一個月的月銀才二兩銀子)乾隆時期,皇室女性上至固倫公主,下至無品級的宗室格格,出嫁妝奩清單中都會有一圍項圈。項圈上還會鑲嵌東珠,使用者身份等級越高,鑲嵌的東珠也就越多。

壓鬢 滿族女性在穿著朝服時,還會頭戴一金環,因壓在兩鬢上方,故在陪嫁妝奩清單中被稱為「壓鬢」,又名「金約」、「頭箍」。壓鬢上鑲嵌東珠和寶石,東珠的多寡同樣標識著主人的地位。一件金壓鬢也是乾隆時期皇族女性出嫁的必備之物。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孝賢純皇后佩戴了金項圈、金壓鬢、東珠耳墜及朝珠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耳墜 清代典章制度中記載的耳墜,與現代語境中的耳墜所指略有不同。《禦製增訂清文鑒》中的耳墜解釋為:「女子們耳朵上佩戴者……在耳環上串系垂掛兩個東珠珍珠,並鑲嵌黃金製作而成」。(清高宗敕撰《禦製增訂清文鑒》卷十六,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也就是說耳墜一詞專指具有滿族特色的串系兩個珍珠的耳飾,有時候又被稱為「兩鑲東珠耳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請備辦多羅格格嫁妝折》,檔案編號:奏銷檔233-084)而按滿族佩戴耳墜的習俗,女性在一耳上需要佩戴三個耳墜,因此一套完整的耳墜是三對共六個,即共需使用十二顆東珠。依據《奏準陪嫁格格等定例》可知,所有格格出嫁時均配有一套完整的耳墜,公主出嫁時亦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碩公主備辦妝奩事折》、《奏報備辦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銀兩數目片》、《奏請為下嫁公主備辦陪嫁妝奩飾物等項事折》)

朝珠 清代女性穿朝服時,必須佩帶三串朝珠,一串正著掛,兩串交叉斜掛。朝珠,最初稱「數珠」,與佛教關係密切,從朝珠的使用可看出滿族人對於佛教的崇奉。依據《奏準陪嫁格格等定例》,無品級的宗室、格格是得不到朝珠的,而有封爵位格格的嫁妝中則有三串朝珠—— 兩串琥珀朝珠和一串珊瑚朝珠—— 正好構成了一套著朝服時的朝珠組合:一串珊瑚朝珠正掛,兩串琥珀朝珠交叉斜掛。在乾隆皇帝執政初期,陪嫁公主(如乾隆十二年出嫁的固倫和敬公主)的朝珠也是一串珊瑚珠、兩串琥珀珠(《奏報備辦和敬公主之格格陪嫁物品估需銀兩數目片》),但是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出嫁的和碩和恪公主(《奏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碩公主備辦妝奩事折》)和乾隆五十二年出嫁的固倫和孝公主(《奏請為下嫁公主備辦陪嫁妝奩飾物等項事折》)的陪嫁中朝珠則有十串:珍珠、催生石(青金石)、綠石、珊瑚、琥珀珠子各兩串。說明乾隆朝晚期公主的陪嫁朝珠數量大幅增加了。

手鐲

手鐲也是陪嫁妝奩的標準配置之一。一般來說,公主會得到兩對金手鐲,格格則會得到一對金手鐲。陪嫁妝奩檔案中關於金鐲的描述中並未提及鑲嵌珍珠或寶石,因此推測陪嫁所用應為素金手鐲。

腳鐲

清代皇室女性陪嫁妝奩中還可能會有腳鐲。《禦製增訂清文鑒》解釋腳鐲是「女子們腳上所佩之環」,外觀應該和手鐲相似,只是尺寸略大。目前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所有鐲子中仍無法準確分辨出哪些是腳鐲。

依據《奏準陪嫁格格等定例》,縣主及以上爵位的格格陪嫁妝奩中均有一對腳鐲,但實際上,乾隆時期各位格格的陪嫁妝奩清單中均難以找到金腳鐲。公主中也只是和碩和恪公主及固倫和孝公主的婚禮清單上有此物件的記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碩公主備辦妝奩事折》、《奏請為下嫁公主備辦陪嫁妝奩飾物等項事折》),連備受乾隆皇帝寵愛的嫡女固倫和敬公主也沒有陪嫁此物。這很可能是因為腳鐲使用場合極少並不實用的緣故。

此外,清代皇族中男性娶親時,陪給福晉妝奩中的首飾也與前述標準配置相似,只是基本沒有上面所說的幾種冠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陪送十二阿哥福晉妝奩事折》,檔案編號:奏銷檔296-218-1;《呈載錫阿哥娶福晉初定成婚筵宴物品並送福晉各色禮品清單》,檔案編號:奏案05-0469-010)

閱讀鏈接

陪嫁女子的首飾

在清代皇室女性成員婚禮中,隨公主、格格陪嫁的女子也會得到一些首飾。作為皇帝之女的公主一般有十幾名女子陪嫁,這些女子又分為頭等、二等、三等。陪嫁的頭等女子能得到淡金裹銀嵌銅花項圈一圍、淡金素耳墜三對;二等、三等女子得到淡金裹銀素項圈一圍、淡金素耳墜三對。相比之下,格格的陪嫁女子則要少得多,一般只有兩名女子陪嫁,陪嫁女子每人得到的首飾也只有淡金素耳墜一對。

陪給額駙的首飾

清代皇室婚禮中除了陪給公主、格格妝奩,也要陪給額駙一部分首飾,有的還特別漂亮,別具風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種腰帶上佩掛的活計組合了。北方民族都有在腰帶上佩掛各種生活用品(又稱活計)的習俗。一套腰帶上活計的組合在陪給額駙物品清單中一般寫作「帶環、手巾、荷包、小刀、耳挖筒一分」。

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活計往往具有明確的功能屬性:小刀可以在就餐時割肉,幫助進食;荷包能裝各種煙草、乾糧;耳挖筒,又叫「牙簽筒」,裡面裝有牙簽、鑷子等小型工具,剔牙、掏耳均可;手巾,又叫「飄帶」、「忠孝帶」,在清初本是作擦手、擦嘴之用。所有這些活計,與野外活動密切相關,原為適應漁獵生活所需,但到了乾隆時期,其裝飾性已經多過實用性,變得極為華麗貴重。例如,清代中期的手巾,配在主人身上,在騎馬、走路過程中飄揚,格外好看;荷包上有著精美的刺繡;耳挖筒、刀鞘更以金、琺琅、玳瑁等珍貴材料製成……當這些活計掛在腰間時,儼然是琳琅奪目的裝飾品。

所有這些活計,都會拴掛在兩個帶環上。乾隆時期,掛活計的帶環也常用貴金屬和寶石材料製作。例如陪給和碩和恪公主額駙的是「嵌珊瑚金帶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九公主下嫁亦照和碩公主備辦妝奩事折》),陪給和碩榮親王長女固山格格額駙的是「嵌紅寶石金帶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固山格格下嫁采禮聘禮筵宴定例事折》,檔案編號:奏銷檔353-212),陪給固倫和孝公主額駙的是「嵌珊瑚金帶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請為下嫁公主備辦陪嫁妝奩飾物等項事折》)

除此之外,按慣例還要陪給額駙菩提朝珠一串,帽頂一個(帽頂的式樣依額駙的品級來定)。這些雖未冠以「定例」之名,但可以看出此時已經形成慣例,可以算是賞賜給額駙首飾的「標配」。

婚嫁首飾的額外配置

前文討論了乾隆時期不同等級身份的皇族成員婚嫁時所需首飾的標準配置。大體以相關定例作為參照,有規律可循。但這些「標配」首飾所體現的,只是皇室成員在制度下的等級,卻無法展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清代皇室成員婚嫁時首飾的多寡,除了與自身的爵位等級有關外,還可能與其同皇帝的親疏遠近有關:如果成婚人與皇帝關係特殊— 比如受到皇帝的喜愛,那麽在其婚禮妝奩清單中除了前述與身份等級匹配的定例外,還會加入一些額外的首飾,而這些「標配」以外的首飾,其標準、多寡或組合等等很難有規律可循,下面僅選取幾種作簡要介紹。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特別賞賜的金鳳

清代女性朝服冠的帽頂周圍會鑲有「金鳳」作為裝飾。實際上,「金鳳」的叫法並不準確,因為在清代禮製中公主及以下皇族女性冠上的金鳥應該是翟(長尾的野雞),但檔案中稱其為「金鳳」。目前可知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婚禮中,陪送給福晉的妝奩清單中就有「金鳳五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奏為陪送十二阿哥福晉妝奩事折》,檔案編號:奏銷檔296-218-1),理密親王允礽第六女淑慎公主之女的陪嫁妝奩清單中也有金鳳五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單》,檔案編號:奏案05-0189-087),郡君格格下嫁綽羅斯親王達瓦齊的妝奩清單中有一枝金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呈綽羅嘶和碩親王娶福晉賜給妝奩物品清單》,檔案編號:奏案05-0145-091)。而除此以外,再難在檔案中找到金鳳的信息。這些金鳳應都是屬於特別的賞賜。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可見帽頂周圍鑲嵌的“金鳳”

可酌情變通配置的戒指

前引乾隆皇帝第十二子永璂及淑慎公主之女的婚禮妝奩清單上還列出了戒指。清代人所說的「戒指」,和當代意義上的戒指略有區別,其專指帶有戒面的指環,而無戒面、各處等寬的指環則被稱為「溜子」。由於戒指是額外配置,不在定例之中,因此對於具體形製也並無特殊要求,可以根據現有條件酌情變通。比如《呈報十二阿哥娶福晉陪給妝奩清單》中,原擬用兩對鑲嵌寶石、珍珠的金戒指,但因為養心殿恰有一對白玉戒指和一對玻璃(料)戒指,最後也就把原定的金戒指改成養心殿的這兩對了。

寓意吉祥的各式簪釵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在皇族婚嫁首飾的額外配置中,最多的恐怕就屬各類簪釵了。這些簪釵種類繁多,題材各異,因篇幅有限,無法一一描述,在此僅羅列一部分名稱:「金玲瓏如意簪」、「金茶花春瑞簪」、「金喜福長臨簪」、「金喜荷蓮鬢釵」、「金緝碎珠福祿緣善慶簪」、「金福壽雙全面簪」、「金菊花面簪」。(整理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呈淑慎公主之格格陪嫁衣物清單》、《奏為陪送十二阿哥福晉妝奩事折》)從這些簪釵的名稱中可發現,其雖種類繁多,但均為吉祥寓意的題材。

妝奩首飾上關乎等級的標識

清代皇族成員婚嫁中的首飾往往能體現使用者的等級地位,而從前述相關妝奩首飾中可以發現,這種等級地位多是通過首飾上鑲嵌東珠的數量和寶石的種類來體現的。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

此為溥儀向警察部交出的戰敗逃亡時所攜帶的東珠

所謂東珠,是優質珍珠的一種,主要產自東北一帶。《禦製增訂清文鑒》對東珠解釋為:「蛤蚌中生長,大的小的皆有,只有東北地區產出,堅硬異常。」(清高宗敕撰《禦製增訂清文鑒》卷二十二,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正因為產於高寒地區,一年中能下河撈珠的時間不長,產量有限,加之品質優異、外觀「均圓塋白」(阿桂《滿洲源流考》卷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價格也就不菲了。且因產於滿族人的家鄉故地,清代統治者對東珠也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這幾項因素使東珠成了清代宮廷青睞的首選首飾鑲嵌物,並以其多寡來標識佩戴者的等級地位。《滿洲源流考》卷十八所說的「王公等冠頂飾之,以多少分等秩,昭寶貴焉」,以及包世臣所言「夫東珠禁服,惟嵌朝頂,重限三分,貴登及品」(包世臣《小倦遊閣集》卷一·正集一,清小倦遊閣鈔本),都是在講東珠的特殊地位及其標識等級的功用。前述公主、格格的冠飾(帽頂、金花、舍林)、金壓鬢、金項圈都是通過鑲嵌東珠的多少來體現主人地位的高低。

除了東珠,首飾上鑲嵌寶石的貴賤也可用於區分首飾主人的等級地位。譬如前述暖帽後金花,固倫和孝公主婚嫁妝奩中的金花鑲嵌的是貓睛塊(即現今通常說的金綠寶石貓眼)和綠松石;而在《奏準陪嫁格格等定例》中,郡主婚嫁妝奩中的後金花鑲嵌青金石,縣主、郡君、縣君鑲嵌的是(綠)松石,鄉君鑲嵌的則為孔雀石。貓睛、青金石、綠松石、孔雀石這幾種寶石的價值具有明顯的差異,而這種貴賤之差甚至在今天的珠寶市場中仍有所體現。

綜上所述,在清乾隆時期,清代皇室成員的婚嫁首飾已經形成了一套慣例,每一位阿哥、公主、格格在婚配時都將依據自身的等級地位獲得一套定例首飾。同時,也可能因為個人與皇帝的特殊關係,獲得一些定例之外的首飾。這類首飾種類複雜,款式繁多,並不拘於定式。通過這些妝奩首飾也可以看出,乾隆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以首飾上鑲嵌東珠的多寡、寶石的貴賤來體現使用者等級地位差異的制度。

原文刊載《紫禁城》2019年第4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