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上的和親政策,沒有那麽不堪

漢家青史上,拙計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這首唐詩代表了大多數人對和親政策的態度。面對歷史上不絕於書的和親之舉,現在很多人仍然覺得冤罪殺機、難堪,認為這種拿女人換和平的苟安之計,是古代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頁。

如果這種感情發自對和親公主悲慘命運的憤懣,其情可解。畢竟,這些和親政策的直接承受者,大多要在最美好的年華,遠離親人故國,去到偏遠蠻荒之地,在語言不通、風俗迥殊的環境中度過命運積極悲慘的一生。

但要說和親政策有辱天朝尊嚴,實在大可不必。

首先,和親作為一種政治聯姻,在世界古代史上都是一種普遍現象。歐洲王室曾經流行一種“血友病”。這種病之所以在各國王室成員中廣泛傳播,就是各國王室政治上普遍聯姻的結果。

第二,和親作為一種婚姻,也要遵守一般婚姻的基本流程,同樣有聘禮和嫁妝。和親這種婚姻中的聘禮和嫁妝都很豐厚。在貿易極不發達的古代,實際上履行的是互通有無的貿易職能。能夠通過婚姻得到的東西,自然不值得再去打仗和劫掠,客觀上,確實能夠消弭許多爭端。

第三,不可否認,一些和親是在被迫的。但更多是在中原王朝佔據主動的情況下進行的。文成公主進藏,是在唐朝軍隊擊敗吐蕃軍隊後,松讚乾布遣使謝罪、再次請婚後進行的。清朝和親蒙古各部落,也都是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後進行的。近代以前,和親一直是中原王朝對周邊部族羈縻政策的一部分。中原王朝對於這種籠絡友好部族、塑造有利地緣態勢的政策大都比較熱衷。

第四,和親政策的初衷,本身就包含通過和親影響周邊部族首領的政治考慮。而且,如果他們的孩子能夠繼承部族首領的話,還能把這種政治影響力繼續延續下去。而各部族的可汗、單於等部族首領,這些和親對象都是男性。這種考慮之下,自然是以“嫁公主”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特例,唐武則天稱周帝時期,曾派親王至突厥王庭迎娶突厥公主,亦曰“和親”,但這次和親失敗了。

總之,如果能用辯證、歷史的眼光看待和親政策,就會發現,和親政策沒有那麽不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