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的含義

今天我們常常能聽到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常常被老年人用來規勸年輕人早日成家生子,作為回饋父母的一種方式。那麽,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究竟是什麽意思?今天的人們用這句話時是不是進行了曲解?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一個直接的例子就是西漢這些皇帝的諡號除了劉邦是高皇帝之外全是帶著一個孝字。漢文帝準確地說應該說漢孝文皇帝,漢景帝、武帝也是同樣如此。關於“孝”,孔子提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也就是說,“孝”絕不單單等同於“養”,還有更高的要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原典出處是《孟子·離婁上》,上下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人們對於“無後”的解釋有幾種完全不同的說法。

實際上這句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其中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在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父親瞽叟對舜十分不好,但是舜能做到盡孝,也正因此堯才把女兒嫁給他。他在外面不告而娶,雖然嚴格按照古代的禮儀來說是違背禮儀的,但是舜的父親瞽叟和後母對他並不好,就算是告訴他們甚至是堯親自上門提親也是毫無意義。所以舜的不告而娶在後世的人們看來其實和已經向父母匯報一樣。

從這兒我們就能看出,古人所謂的“孝”絕不是把生兒育女和孝順與否等同起來。他們的真正含義是通過這件事而延展開來,讓子女有個做子女的樣子,也就是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這一點推己及人已達到儒家心目中最美好的樣子。

斷章取義是做學問的大忌,這樣往往會曲解他人的原意。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點小的誤讀就會讓一種文化走向相反的方面。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讀就是斷章取義中最經典的一個例子。我們無論做什麽都千萬不要斷章取義,更不要人雲亦雲,只有這樣,經典才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而不是成為束縛人的枷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