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遺產日”看上海:“非遺在社區”培養出了一批非遺粉絲

6月8日上午,京、昆、滬、越、淮五大劇種非遺傳承人和戲曲愛好者們在上海大世界的主舞台,以戲曲快閃《申城雅韻》拉開了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市系列活動的序幕。

傳承人幫帶,培養大量傳統戲曲“粉絲”

從滬劇《羅漢錢-燕燕做媒》、淮劇《賣油郎》、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到京劇《三家店》,幾段戲曲快閃中,不但有專業傳承人的身影,也有戲曲愛好者有模有樣的表演。

戲曲快閃《申城雅韻》拉開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市系列活動的序幕。 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昆曲”國家級傳承人谷好好以及上海昆劇團京昆“follow me” 跟我學的學員、“越劇”國家級傳承人錢惠麗以及自費從全國各地來到現場的越劇戲迷、“滬劇”國家級傳承人馬莉莉以及古北麗人百姓旗袍隊的成員、“淮劇”國家級傳承人梁偉平及其弟梁仲平以及普陀宜川街道戲迷、“京劇”青年演員藍天以及上海京劇院京昆“follow me”跟我學藍天余派班……

主會場熱鬧的場面,與近年來“非遺在社區”的推廣密不可分。傳承人走進社區,手把手地帶領愛好者了解戲曲、學習戲曲,培養了一大批傳統戲曲的“粉絲”。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的“京昆Follow me跟我學” 項目自2007年設立以來,已經走過12年,在今年的戲曲快閃中,藍天帶著余派班的學員唱了一曲京劇《三家店》。

“市民通過專業老師的講解,學習戲曲知識、感受戲曲魅力,再去欣賞戲曲的時候,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感覺。”藍天近些年越來越感受到上海對非遺戲曲的學習的高漲熱情,“京昆Follow me跟我學” 項目每年的名額都要靠搶,“非遺正在走進社區、學校,我們不僅‘粉墨登場’還有講座,擴大異塵餘生力。觀眾喜歡,我們演員也會更賣力地表演。”

創新轉化,讓傳統手工藝適應現代審美

今年“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為“非遺保護中國實踐”。在大世界3樓舉辦的“見人見物見生活”——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展,通過“非遺研培扶貧”、“傳統工藝振興”、“非遺文旅融合”3個版塊,集中展示近年來上海非遺保護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傳統“非遺”要走進現代生活,不僅要有傳承,也要符合當下的審美和需求。此次參加展示的非遺展品有一大批是非遺創新轉化的成果。海派紫砂藝術茶壺、縮小版民族樂器、海派絨繡手包、手鞠香囊……一批創新轉化的文創產品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閔行區香囊製作技藝傳承人陳杏芝製作的香囊

此次遺產日恰逢端午小長假,佩香囊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閔行區香囊製作技藝傳承人陳杏芝的展台頗受歡迎。一隻小小的端午香囊,年近70歲的陳杏芝已經縫了超過半個世紀。小時候每逢端午,奶奶就手把手地教她做香囊。留在記憶裡的手藝在陳杏芝退休之後被徹底“激活”,她開始全身心投入這項“非遺”技藝,把香囊做成了產業,和藥房合作開發出含多種中藥材的“衣香粉”香囊,年銷售幾十萬隻。17年來,她開發了200多個品種的香囊,佔據了上海藥房售賣香囊的七成份額,“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喜歡,閱聽人範圍非常廣。”

根據石雕壺“田園清趣”製作的紫砂文創壺

一把結合了樹葉和蝸牛造型的紫砂壺,則是根據上海石雕非遺傳承人劉恩同的石雕作品製作的文創產品。“做成文創也不是我們想,而是市場把我們推到了這一步。”上海石雕藝術有濃厚的海派風韻和生活趣味,但製作耗時耗力,助理劉樂琳介紹,有機構建議他們通過眾籌平台開發文創,於是有了用紫砂材料複刻石雕壺的最初想法,“紫砂更實用更輕便,石雕壺的紋樣是傳統紫砂壺裡沒有的,對紫砂也是創新。”

據悉,“遺產日”期間,“非遺在社區”大展示活動在上海全市範圍內舉行,全市各類非遺項目保護部門,各區、街鎮、居村的公共文化設施,以及學校、商圈、園區等公共空間,都將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展覽、展示、展演、互動、體驗、講座、培訓等活動,活動總量預計將達到1000場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