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德地圖的1億DAU意味著什麽?

文 | 闌夕

根據大數據商業服務商QuestMobile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0月1日當天,高德地圖DAU超過1.15億。在當天所有DAU過億的App中,移動社交3個,移動購物1個,金融理財1個,系統工具4個,移動影片5個,新聞資訊1個,高德地圖是唯一的出行類App。

在O2O概念正火的那幾年,高德地圖卻宣布自己「絕不會做O2O」。

對於這個說法,高德地圖後來有過一次解釋:「O2O是用戶需求,高德會給予滿足,但絕不把它當做商業化的生意來做。」意思就是說,該有的生活服務入口還是有,只是高德地圖本身不會將之作為商業化的目標。

這種和同行存在些許微妙區別的「有所不為」,最終被證明幫助高德地圖避開了那輪資本泡沫席卷而過的潮水,因為沒有貨幣變現的KPI,高德地圖得以專注用戶價值本身,進而在這個國慶首日,成為中國首個DAU過億的出行平台。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消退之際,高德地圖卻逆周期的在連續四年裡始終保持增長,如果一定要說高德地圖做對了什麽,那麽最有可能的答案可能是,它融入阿里生態的效率足夠高,把新的支點建立在了講究資源協同的下半場。並在人、車、路這三者之間找到了用戶最需要的那個平衡點。

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建立目標是一種平衡,即在企業成果與遵循人們所相信的原則之間的平衡,在企業當前需要與長遠需要之間的平衡,在期望的結果與可用的資源之間的平衡。」

從工具應用到平台產品的躍遷起點,可以錨定在高德地圖於四年前被阿里巴巴收購的時刻。

高德加入阿里之後,位置大數據能力也賦能阿里集團的其他業務線,無論是天貓智慧門市的選址決策,還是盒馬鮮生的市場洞察,抑或支付寶和餓了麽等事業群在面向消費者時提供的LBS數據,高德地圖都承擔著最底層的責任。

一邊是自證足以支持阿里級別的業務規模,一邊將開放平台賦能外部、為來自第三方的合作夥伴設計坐席,高德地圖的自信與日俱增。

擔任高德集團總裁的劉振飛在面向阿里全球投資者的一次會議裡,將一張冰山桌面投影到了背景板上,他將冰山結構比作當下的高德地圖:用戶能夠直接使用的手機和汽車導航業務只是海面上的部分,而沉在水下的更為巨大的部分,則是高德地圖向行業輸出的技術能力,比如美團、頭條、微博這些公司,用的都是高德的定位技術,高德還為菜鳥、滴滴輸出基於貨車和網約車的解決方案等等。

也是基於這種兼具廣度和厚度的交通大數據能力,高德地圖把自己定義為「出行」產品,更新換代的動力極強。

「出行」意味著橫跨行前、行中和目的地三大場景,也就是必須前後延伸更多的功能,很多並非地圖服務商需要呈現的內容——比如路線耗時預測、城市特色名片甚至環境天氣數據——都要放到整體服務裡來考慮。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劉振飛說:「在我們看來,人是商業世界的原點,也是高德思考所有業務的出發點。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不斷用技術和產品來解決好人與世界關係的歷史。」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最為激進的判斷,是將地圖產品視為一個新的入口,事實證明,這種想象或許還是有失恰當,智能手機開啟了三維世界的坐標權限——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為中心的劃定活動半徑——但是這項服務卻並非總是顯性的。

它更像是一種基礎設施的投射,就像桌面互聯網時代每個網站都會配有一個搜索框——但搜索功能的提供者卻通常來自專業的搜索引擎——這種隱形的市場份額的多少,將決定誰會取得長足的競爭優勢。

今年早春,Google上線了「Google Maps Platform」項目,旨在為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簡化的API,幫助他們更為方便和快捷的接入Google的地圖數據,共享專車公司Lyft就是首批合作夥伴之一。

但是Google的應變調整其實已經不算早了,儘管Google亦是投資方之一,但是為了擺脫對Google的依賴性,Uber始終沒有放棄自建地圖業務的雄心,甚至從微軟手上購買了Bing的數據,而Mapbox則籠絡到了Snap、Instacart和Foursquare這樣的明星公司,試圖把過於強大的Google關在門外,加上借助硬體出貨量搭載地圖應用彎道超車的蘋果,烽煙仿佛燃燒在每一寸的土地上。

相對而言,中國市場的中心化要略勝一籌,簡單來說,其實就是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的劃江而治,根據劉振飛的說法,在2016年,雙方的排位就完成了對調,直至這次DAU破億的捷報傳出,讓阿里集團上下備受鼓舞。

顯然,這份數據的達成有著節日因素的特殊影響,集中爆發的出行需求和高德團隊的潛心投入,共同造就了裡程碑式的用戶活躍。

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點在於,高德地圖在過去一年時間裡,借著和原國家旅遊局的合作機會,覆蓋到了中國絕大多數5A和4A景區,為傳統意義上的導航盲點接入服務。

正值國慶出遊高峰階段,旅行流量被高德地圖的智慧景區開放平台接住,繼而分發輸送給各個景區的在線頁面,比如大數據中心可隨時告知景區現在遊客數量及分布,以便景區判斷是否需要限流;與此同時,遊客也可實時了解該景區的遊客人數,以此判斷是否需要改日前往。

被高德地圖列為典型的合作范例,是定位在河南雲台山附近的用戶打開高德地圖,即可進入定製之後的景區專頁,從住宿、餐飲和廁所這些常規元素,到語音導遊、最佳拍照點、一件呼救等特色欄目,無不一應俱全,無論是合作景區的運營方還是高德地圖的平台方,都受益於此。

從長遠來看,高德地圖要解決的,是一縱一橫兩件事情,縱向的是持續做好本質工作,作為真實世界的「傳感器」,把專業的地圖和導航業務往深拓展,包括即將到來的無人駕駛趨勢,對於地圖數據的精度只會越來越高,而橫向的,則是設計標準化的「插口」,把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交給其他公司來做,對外分享流量、利潤和價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當然,一款產品的命運,既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經過不到三十年的歲月,互聯網從一個烏托邦式的虛擬世界變成真實世界的一種投影,反映的是實用主義的大獲全勝,就像那句俏皮話所說的——「在太空軌道有著數十顆環繞地球的人造衛星,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告訴你去便利店買優酪乳的路線怎麽走最短」——線上的豐富業態,建立在對於線下的毛細血管的掌握和連接程度上。

每一部智能手機、每一輛智能汽車、每一台智能設備的背後,都有著一個用戶,以及他的地理位置,圍繞著這些起點,地圖永遠都在革新和進步。

1854年,英國倫敦爆發霍亂,一時生靈塗炭、滿城恐慌,一名私人醫生約翰·諾斯自行收集所有死亡市民的街道地址,並在工作室裡繪製了一張特殊的地圖,在仔細的觀察和歸納之後,他敏銳的發現死亡概率隨著距離水源的距離增加而減少,從而成功得出了霍亂是由水源傳染的正確結論,幫助市政廳平息了疾病的肆虐。

這張霍亂地圖,曾入選為改變歷史的一百幅地圖之列,就像地圖這個產物,本就象徵著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好奇、求知和觀念的凝聚,從抽象到真實的演化。

如果說每個當下都是在創造歷史,那麽未來又何嘗不是由現在的構建而成的?在人們的智能手機裡變得越來越強大的數字地圖,在某種意義上,大概也扮演著相似的角色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