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癌症合併感染,比轉移更兇險

編前語

我們先看這樣一則臨床案例:患者老王,男,60歲,2016年7月確診為小細胞肺癌,進行四次化療後病情基本穩定。2017年11月複查出現多處轉移,再次化療後,因感冒引起肺部感染,白細胞近2萬。患者持續高熱不退,經抗炎治療出現耐葯,白細胞難以降低,繼而又出現多臟器衰竭,不日死亡。這一例只是臨床上一個縮影,其實這樣的患者非常多!

癌症患者發現「轉移」,由於轉移到的部位不同,有些未必很快出現癥狀,也不一定立刻致命,或多或少還能有一定的生存時間。但是一旦發生感染,特別是正處於術後、放化療期間的患者,很可能迅速加重,這時就如同走到「鬼門關」前面了。難怪有人把感染比喻成為癌症患者的「生死劫」。感染的確是造成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癌症患者,感染其實比轉移更可怕!

感染是罪魁禍首

自身免疫力下降

我們知道,惡性腫瘤作為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在接受化療、放療後,致使患者自身免疫機能下降而成為感染的易感者。同時惡性腫瘤患者由於長期營養攝入不足,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機體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衰竭,更易受病原菌微生物的侵襲。最常見的微生物是細菌及厭氧菌,在全身狀況很差的患者還常合併有真菌感染。

住院期間獲得感染

醫院感染及其引發的併發症,是造成患者醫療費用增加、治療失敗、住院時間延長、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患者一旦發生感染,就會使用抗生素。應用抗生素消炎的同時,也難免使患者體內正常菌群失調,耐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長,住院時間延長,感染機會相應增多。由於患者身體虛弱,有些存在於正常人體內不致病的微生物,如大腸埃希菌、口腔中的細菌等就會趁「虛」而入,引起腫瘤患者的機會性感染。治療的不良反應、腫瘤壞死以及消退過程中毒性產物等導致機體代謝紊亂等因素也都直接影響腫瘤患者感染的發生率。

此外,患者住院期間,病室內患者多,病房通風差,缺乏必要的空氣消毒設備,且探視人員雜,探視時間相對隨意,消毒隔離不到位,也是造成院內感染的重要原因。當然,由於存在個體差異,院內感染的發生也有個體因素,比如女性尿路感染髮生率明顯高於男性,年老體弱、小兒感染髮生率較高。PICC管、尿管等侵入性診療操作也可增加感染幾率。

放化療期間風險最高

接受放療、化療的癌症患者發生感染的可能性會更高。放療、化療會抑製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使人體內抗感染的白細胞數量減少,抑製了巨噬細胞功能,破壞了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可保護人體免受感染。白細胞計數達到最低的時候,就是受感染風險最高的時候。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在每次化療用藥之後的7-12天內,而且可能會持續長達一周的時間。

呼吸道最容易被感染

國內有學者研究發現,呼吸道是惡性腫瘤患者發生感染的最主要部位,約佔47.37%。

呼吸道包括上呼吸道(鼻、咽、喉 )以及下呼吸道(氣管、主支氣管及肺內的各級支氣管)。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肺部感染;化療藥物和免疫抑製劑會對患者細菌清除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放療也會導致患者呼吸運動系統遭破壞,痰液積聚而引發放射性肺炎,造成呼吸道感染。

以肺癌為例,我們查閱到另一項研究數據(朱波等發表在《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文章《惡性腫瘤患者放化療後醫院感染分析》),表明晚期肺癌患者多合併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多部位轉移,最常見的死因為廣泛性轉移引起的多臟器衰竭及轉移灶引起的功能障礙,尤其是肺癌廣泛轉移引起的全身衰竭和肺部繼發感染,分別佔總數的47.3%和23%。

預防感染靠這些絕招

絕招一:不做腫瘤感染「發燒友」

發熱是惡性腫瘤中晚期階段常見的癥狀,也是十分危險的癥狀!如果患者感到發熱、臉紅、發冷或不適,就要馬上量體溫。長期發熱會造成能量和體力消耗,患者機體衰竭很快,應給予積極控制。

如果患者在化療期間發熱,應該去急診就診。患者在放化療期間或者放化療後1個月內出現持續發熱,須化驗血常規,當心「白細胞降低性發燒」(粒細胞缺乏性發熱)。因為放化療後骨髓受到抑製,粒細胞數量明顯降低的時候,人體的免疫功能會遭到破壞,極易發生感染。而腫瘤患者一般情況往往較差一些,感染一旦發生會迅速發展,有時很難控制。如果患者身上帶有尿管、點滴管、引流管、造瘺袋等等,更要醫院查明原因,必要時進行更換或者拔除。

絕招二:儘可能避免外源性感染

患者無論是在醫院住院治療和在家休養期間,都要注意保暖,避免著涼,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在住院期間,應儘可能減少探視的人數、固定陪護人員,盡量避開人群,減少空氣傳播疾病的機會,防止各方面的細菌入侵。同時,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進行適宜的運動,也要盡量減少相互串房。

此外,家庭成員中如有患上呼吸道感染者,尤其是患流感者,應採取相對隔離措施,盡量避免交叉感染。

絕招三:做好自己的「手護神」

很多疾病的傳播都是由不洗手造成,這在放化療期間尤其危險。手衛生是預防腫瘤患者感染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之一。

正確洗手可以有效抑製細菌傳播。患者應該使用肥皂和清水勤洗手。如果沒有肥皂和清水,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要用肥皂泡沫儘可能長時間的揉搓雙手,至少要達到90秒,尤其要仔細清洗指縫、甲縫與手指間,而後用流動的凈水沖洗乾淨。洗手時間對洗手的效果十分重要,洗手時間越長,越多臟物和病原體會被去除。

絕招四:臥床患者勤翻身

身體上、衣服上都附著大量的微生物,遇到適宜的條件就會成為致病菌。

對於重病臥床的患者,由於條件不便或疾病的折磨臥床,個人衛生處理不及時,需要勤換衣勤擦身,保持皮膚清潔。

同時,需要家屬或者陪護人員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按摩患者受壓的部位,防止褥瘡,墜積性肺炎等產生。

絕招五:營養支持很重要

患者免疫力的提高是防止感染的先決條件。要根據個體條件進行適當的鍛煉,攝入高熱、高蛋白飲食,保障身體的營養需要。

由於老年惡性腫瘤患者進食少、消化慢、營養差,應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千方百計提供營養,必要時輔以藥物,以增進食慾,促進消化。

如果患者在放、化療中出現厭食、噁心、嘔吐等情況時, 宜少量多餐,以高維生素、高熱量、低脂肪食物為好,避免粗硬、過熱、刺激性食物,可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還要防止便秘。

絕招六:保持口腔清潔

腫瘤患者由於化療和放療的副作用原因,白細胞減少、抵抗力下降,口腔內容易出現破損形成口腔潰瘍。而當應用臨床廣譜抗生素或高效抗生素時,患者極易引起黴菌感染等,而口腔黏膜又是最易發生感染的部位。

腫瘤患者要合理選擇漱口液,以預防和治療真菌感染。注意外出須戴口罩,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建議每次餐後和睡前用生理鹽水或1%碳酸氫鈉液漱口,防止食物殘渣滯留,從而保持口腔清潔衛生。

絕招七:「帶管者」警惕感染

腫瘤患者在出院後經常會成為「帶管者」,可能會隨身攜帶PICC導管,但該導管留置時間長,患者的個體差異性及自我管理水準的參差,會有少數的患者出現穿刺點感染的癥狀。

置管當日,患者應仔細清洗雙側的手臂皮膚,最大程度的地清除患者穿刺側手臂上的皮膚暫居菌。置管後,按要求到正規、有資質的醫院進行PICC常規維護。

帶管期間,保持置管處無菌貼膜的完整性及粘貼緊密度,貼膜如有破損或卷邊等情況及時到就近的醫院更換;保持穿刺側局部的清潔、乾燥,避免大汗、局部浸水及外源性汙染物的侵入導致貼膜鬆脫,引起感染;穿刺側手臂盡量減少以肩關節為軸心的運動,避免該導管反覆的牽拉,而進出體內引起穿刺點紅腫。

建議患者穿比較寬鬆的棉質衣物,透氣吸汗,避免悶濕,潮濕的外環境利於細菌繁殖。要減少不必要的外出,避免串門、到人流量多的密閉性公眾區域,以防交叉感染。每日自行觀察穿刺點情況,是否有紅、腫、局部發熱、按壓有疼痛感等局部感染的先兆癥狀。如一旦懷疑有置管部位的感染,請儘快到醫院處理。

對於其他引流管,也需要按照使用規範注意日常保護和定期護理。

絕招八:脆弱擬桿菌BF839

脆弱擬桿菌BF839通過刺激宿主細胞上特異的TLR增加血液中白細胞含量、增強巨噬免疫細胞等的活性。通過重建完善的免疫系統,提高人體免疫力,對抗腫瘤細胞產生抑製作用。 BF839細胞壁完整肽聚糖和細菌裂解物呈現免疫原性,刺激宿主細胞上特異的TLR,產生不同的細胞因子。其中IL-10、IL-6和β轉化生長因子,可促進Th0細胞向Th4增強免疫球蛋白的轉化,產生IgA(免疫球蛋白A )。

BF839還能激活T細胞的非特異性功能,從而抵抗感染、細胞突變、腫瘤,並能增加粒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自然殺傷(nature killer, NK)細胞的數量和活性、特別是能增加血液中白細胞的含量,從而增強體液免疫應答,調節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發揮抑製腫瘤的作用。並誘導機體細胞產生干擾素、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通過淋巴循環活化全身的免疫防禦系統,增強機體抑製癌細胞增殖的能力。

—END—

了解細胞微環境相關問題

可留言或添加微信顧問

圖騰益生專家組,為您一對一服務

文章來源:網路

溫馨提示:《大連圖騰生物》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