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喝茶的方式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瀹飲”

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

——宋·蔡襄·《茶錄》

明代 “時大彬”款紫砂六方壺

揚州博物館藏

要泡一杯好茶,選擇茶器、茶葉、水以及水溫都是很重要的,古人說泡茶,煮水是最難的。其實不難想象在那個沒有溫度計的年代,全靠眼睛觀察水中氣泡形成狀態了解水溫,確實不容易。比如《大觀茶論》就有這樣的記載: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並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

明代 “時鵬”款水仙花六瓣方壺

中國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當然除了水溫,泡茶的器具也是一件講究事。我們今天人喝茶的方式是明代確立的,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改散”,叫停了風行數百年的團茶,明代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 喝茶方式的改變當然也影響著茶具。明代馮可賓在《岕茶箋》中說:茶壺,窯器為上,錫器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則適意者為佳耳。或問茶壺宜大宜小?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酌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後,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

明代 “徐有泉製”款橄欖式壺

中國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拿一撮茶也放進壺裡,開水一沏,這是今天人們最常見的喝茶方式了,它被稱為“瀹(yuè)飲”。這個“瀹”字,今天基本上不用了,它有兩個意思:一是煮,二是浸漬。“我在生活中只有一次看到這個字,就是在這個北京的專門吃爆肚的地,上面寫著‘瀹腑’。瀹是用開水快速的涮一下,腑是內髒,爆肚是吃內髒嘛。老闆在製作這種食物的時候,也是用笊籬盛著食物在水裡快速地汆燙,所以它寫成“瀹腑”。我說這倆字學問大了,一般人還真看不懂。”“瀹飲”這種方式,到了明朝晚期的時候變成了一個非常大眾的流俗的風尚。

同樣是在明代晚期,紫砂開始大規模的使用。這些年,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人們對紫砂壺的熱愛更是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紫砂壺質地古樸淳厚,製作典雅精美,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賞識價值和珍藏價值,而且其具有優異獨特的實用價值。

清代 紫砂胎墨地粉彩描金萬福紋瓜棱形蓋壺

觀複博物館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