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洪偌馨:消費金融的場景之困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洪偌馨 伊蕾 

  昨日,頻頻陷入維權風波的蛋殼公寓再次發表聲明,稱‘不會破產和跑路’。已經記不清這是今年第幾次,這個長租公寓的頭部品牌傳出深陷困境的消息。

  同樣在昨天,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祭出一記重拳,發布了《關於切實規範住房租賃企業經營行為的緊急通知》(下稱,‘通知’),對住房租賃企業經營行為提出了七點要求,包括:

加強建監督管理、落實信息公示制度、規範從業人員管理、確保房源信息真實、從嚴處罰違法租賃行為、慎重選擇租金收取模式、建立健全糾紛調解機制。

  監管部門的表態對蛋殼公寓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今年1月才剛剛風光上市的蛋殼一度是資本眼中寵兒,也是長租公寓市場當之無愧的黑馬。成立不過5年,它已經有超過40萬個公寓部門,僅次於長租公寓龍頭——自如。

  說起來,蛋殼的商業模式並不複雜,就是從從房東手中先租下房屋進行統一裝修,而後再租給租客,同時提供定期保潔、專屬管家等一系列配套裝務。回籠了資金再去拿房、裝修、出租。

  其實就是二房東。只是嵌入各種配套裝務,滿足了當下大城市裡年輕人高品質的租房和生活需求。但冠以互聯網之名的蛋殼也陷入了大多數互聯網創業企業的發展套路:燒錢(補貼)、擴張、融資,再燒錢、擴張、融資。

  通過上圖可以看到,在蛋殼公寓的模式下,存在一定資金和期限錯配,在房東和租戶中間存在‘高收低出’、‘長收短付’。更要命的是,為了加快擴張的速度和效率,蛋殼還嵌入了消費金融產品——租金貸。

  根據蛋殼公寓招股書,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使用租金貸額租客比例接近70%,而在2017年該比例甚至高達90%。

  這看起來是潤滑了業務鏈條,給租房的年輕人提供了便利,實則通過這種方式加大了蛋殼自身的杠杆。而整個鏈條環環相扣,任何一環‘卡殼’便會出現流動性問題。

  招股書顯示,蛋殼每一套新增房源,需要 12—20 個月才能收回成本。而不巧的是,快速擴張中的蛋殼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疫情‘黑天鵝’,這讓蛋殼原本就很脆弱的商業模式瞬間崩塌。

  財報顯示,2020年一季度,蛋殼公寓入住率75.6%,同比下滑近15個百分點,平台當季度虧損12.344億元,同比虧損擴大超50%。從今年初開始,蛋殼便頻頻傳出拖欠房東租金、資金鏈緊張等消息。

  不僅如此,租金貸的介入也讓局面變得更為複雜。租客一方面要面臨被房東趕出家門的窘境,另一方面還要繼續還貸,避免自己的征信留下汙點。兩頭承壓,難怪租客們都跳起來去維權。 

  被卷入此次事件的微眾銀行(發放租金貸的金融機構之一)也在近日發布了公告,表示至少在2021年3月31號前,租客的征信將不受影響。但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如果蛋殼事件一直未得到妥善的解決,那這筆‘租金債’誰來買單?

  2

  事實上,蛋殼公寓的危局並不讓人意外。說到底,還是長租公寓的商業模式和資金鏈條出了問題,這些年已有不少長租公寓因為經營不善或資金緊缺的問題倒下。但即便有那麽多慘痛的教訓在先,租金貸依然是消費金融市場上的‘香饃饃’。

  說來說去還是繞不開那句:‘場景為王’,這似乎已經成為了消費金融頭上的魔咒。

  一方面,場景對於消費金融的獲客和風控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消費場景決定了圈定怎樣的客群、平台提供服務的成本和資金的最終流向。尤其是在2017年的‘現金貸’整治之後,消費金融與場景之間產生了更強的綁定關係。

  按理說,長租公寓與消費金融的目標客群非常契合。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流動人口中約七成通過租房解決住房問題,其中80、90後流動人口比例不斷提升,佔比接近65%,流動人口留居時間逐年上升。

  尤其是熱點城市平均首次置業年齡超過35歲,新進入人口的租房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隨著市場規模的增加和年輕群體對於居住質量要求的提升,長租公寓作為‘剛需’場景似乎是一個消費金融觸達優質年輕群體的好渠道。

  以蛋殼公寓為例,截止到今年3月末,蛋殼公寓在13個城市運營41.9萬間公寓,同比增長46.8%。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城市總計20.7萬間,佔比接近50%。

  租金貸作為一種消費金融服務,打破以往租房需要一次性支付大額現金的限制,在提升住房品質的同時分散年輕人的還款壓力,也有利於長租公寓運營方的擴張。

  不僅如此,由於貸款直接從金融機構支付給了運營方,保證了貸款的真實用途,規避了資金被挪作他用、流入限制領域的風險。這看起來是個多方受益的模式,很完美。

  而類似的邏輯也貫穿於‘場景為王’理念下的消費金融發展歷程之中。

  無論是前幾年各類機構搶佔線下3C、教育、醫美等消費場景,還是後來線上的互聯網平台‘家家開始放貸款’,都體現出了‘場景’之於消費金融的重要性。而類似金融機構與蛋殼公寓合作的這種B2B2C模式,也在消費金融市場頗為盛行。

  但高度依賴場景的消費金融面臨最大的悖論是:基於場景獲取C端客戶,然後給場景方(B端)加了杠杆。給C端進行了授信評估,但實則放大了B端的信用敞口。

  除了少數自有場景的互聯網巨頭,可以對場景、客戶、資金和風險有較高的把控度之外,大部分非自有的場景都存在這樣的潛在問題。其實,如蛋殼公寓這樣的頭部企業、上市公司,按理說已經是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但卻依然如此。

  其實前些年,頻頻暴雷的教育分期已經做出了警示,場景方的品牌、實力、口碑都不是降低風控標準的籌碼。

  去年9月,老牌英語機構韋博英語資金鏈斷裂,同樣陷入交了錢卻無法上課的‘兌付危機’,累計涉及學員近萬名,金額超億元。甚至,大量學員直至無法上課時才發現自己在各類機構辦理了學費貸。

  可以說,消費金融成於場景,也困於場景。

  3

  在消費金融大爆發的背景下,金融機構通過B2B2C的模式可以快速獲客和放款,借助場景方和數字化的優勢,還能進一步降低風控和展業的成本,因而這些年這種方式大行其道。

  通常金融機構會對與之合作的B端商戶進行準入,但卻對其後續的運營狀況、資金流向、市場變化缺少足夠的重視。尤其分期業務,在風險表現方面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互聯網效應下,業務往往又擴張過快。

  這種模式背後困境是,看似減少了C端風控/獲客成本、提升了業務效率,卻忽略了中間場景方的風險,或者說缺少對場景方的持續風控和關注。所以最後可能會變成既要做C端風控,又要做B端風控,成本和挑戰不降反升。

  但困境是在金融機構數字化、‘無接觸’發展的大趨勢下,金融機構要想拓展消費金融業務,不可避免地要與外部場景合作。就如此次陷入蛋殼風波的微眾銀行,作為一家純線上的銀行,很難繞開B2B2C的模式。

  消費金融的場景之困如何破局?這應該是橫在所有金融機構面前的一道難題。

  (本文作者介紹:洪偌馨,資深財經記者、主持人,自媒體“馨金融”創始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