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門口的大賣場“消失”了,我一點也不懷念它

持續幾年的關店潮越來越猛,大賣場在中國紅極一時,終究走向失落。

2012年關店5家,2013年15家,2014年17家,超市巨頭沃爾瑪在加速後退。19年至今已有10家門市關閉,從青島、海寧、麗水、濰坊、鎮江等城市撤出。

自2010年西安小寨店關閉開始,家樂福此後7年累計關閉的店面數量超過40家,部分市場也被放棄。

本土“超市龍頭”華潤萬家也在收縮戰線。今年前4個月,廣東、山東、北京、福建、遼寧、湖北等地近20家門市被迫關閉或託管。

還有一些大賣場苦撐無望,開始尋求接盤。據媒體報導,全球第三大零售商麥德龍計劃近期出售在華業務。在進入中國的第23年,它已然被持續暴跌的業績和毫無起色的轉型磨去了耐心。

二十年前順風開店的黃金時代,驟然遠去。

黃金時代遠去

巨頭們何嘗料想到,會在風光無限的中國市場一頭扎進泥潭。

去年,沃爾瑪銷售額增長僅0.3%;高鑫零售財報顯示,銷售增幅從2012年的14.3%連跌6年,如今只有-1%。

華潤萬家日子也不好過,銷售額同比掉了2.3%,勉強在千億級站穩腳跟;數據顯示家樂福衰退得最厲害,銷售額下滑4.7%,經大幅調整後門市已剩302家。

營收縮水、增長低迷的行業難題擺在了所有經營者面前。不斷上浮的店面成本更是雪上加霜。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調查顯示,2018年大型超市營運成本繼續上漲,員工薪酬總額上漲13.0%,房租上漲10.6%,明顯高於便利店、百貨商場等其他零售業態。受此影響,2018年大賣場坪效平均下降8%,其中外資大賣場的坪效降了4%。

經營不善的大賣場再難像從前那樣留住顧客。

“實現超市購物車自由算得上是小時候最奢侈的事了吧,在寬敞明亮的店裡散著步,想要什麽隨便拿,幸福感簡直爆棚。”90後唐萌回憶。

年輕人或許還記得當時情景,如今生活節奏切換加快,逛大賣場這件既花時間又費體力的事就沒那麽友好,略顯遙遠了。

進店看一看,出門就下單——大賣場甚至淪為不少顧客線上購物的“體驗店”,也是尷尬。

《2018年中國新快消品行銷洞察報告》顯示,多數消費者轉向線上“剁手”,電商平台已取代大賣場這類傳統門市,成為購物主渠道。

不再去大賣場的消費者在線上釋放出了驚人購買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網購規模超過7兆,其中吃、穿、用等品類分別增長了33.8%、22.0%和25.9%。

每年“雙11”、“6·18”等電商購物節日,都是刷新數字的購物頂峰。網購,在從一種購物方式,演進成為一股社會風潮。2018年天貓雙11總成交額2135億,其中成交額過億的就有210個品牌,實力碾壓線下門市。

腹背受敵落敗

正因“帶貨實力”出眾,快消品牌集體加碼電商渠道拓展,對大賣場無異於釜底抽薪。

本土日化龍頭上海家化在2018年報中寫到,堅持“全渠道、全覆蓋,線上與線下相融合,渠道與品牌相匹配共同發展”的渠道戰略。

當前,母嬰、個人護理類快消品渠道變化已非常明顯:不論增速還是份額,電商所佔比例已經蓋過商超。

外部衝擊之下,大賣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衰落。

業界有“超市黃埔軍校”之稱的家樂福,不少管理人才被本土零售商挖走;2015年,日化企業藍月亮與威露士宣布撤出大潤發與華潤系零售賣場,被視為零供關係惡化的標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則認為,商超企業自營商品能力弱,對經銷商進行盤剝,使得營商環境惡化,也使得企業自身經營能力弱化,業態走下坡路。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本土化失利。此番麥德龍無心戀戰,它推行的量販式採購和刻板的會員制度在當下的消費習慣來看已不合時宜,延續舊思維試水便利店也注定是無法打開局面,只能草草收場。

種種弊端累積,在不斷創新的中國同行眼中,大賣場已退化成“老古董”:遲鈍於市場變化,冗長的決策鏈條限制了反應速度,抵觸電商經營思維老舊。大賣場們錯過了反擊的時間窗口,拱手將機會讓給了競爭者。

大賣場異塵餘生3公里之內,市場已被諸多對手蠶食。

盒馬鮮生代表的“新物種”們迎合消費升級潮流,店面消費體驗和線上訂單配送都更優化,電商打造的新樣板改變了很多人對超市、大賣場的傳統印象。

取代大賣場增長最快的零售業態要數便利店。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今便利店行業融資60余筆,資金湧入80多億,北京地區的增速將近20%。

大望路沃爾瑪周邊500米範圍內,集齊了7-11、全家、羅森、便利蜂和全時等便利店,而且位置更加優越:它們就開在地鐵出口和白領密集的辦公大樓底商,轉個身就可以找到。

居住社區周圍,又是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的基本盤。主營蔬菜水果、糧油蛋奶等家庭高頻消費,分流了原本開設在大賣場裡的鮮食區。

消費研究機構凱度谘詢預測,按照目前增速,2025年單一電商渠道將貢獻快消品31%的銷售份額,大賣場、雜貨鋪、夫妻老婆店等傳統的業態將被多元的零售業態衝散。

巨大的落差下,原本高高在上的巨頭們開始借力。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企業高管在多個公開場合提到,要轉型升級,與本土業者合作加碼數字化促進客源導流,以此增加營收。

華潤、家樂福與騰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駐美團、餓了麽等平台;沃爾瑪通過股權交換的方式入股京東,還同物流企業投資共建物流渠道;高鑫零售則將股份全數出售給阿里,投向它的懷抱。

嘗試重獲新生

待價而沽的麥德龍,吸引了包括阿里、騰訊在內的8家財團競購。多年零售經驗、海外供應鏈都是其價值所在,豐富的門市資源更是互聯網巨頭都覬覦的“肥肉”。

互聯網新貴積極布局線下,首先看中降低履約成本。

自建物流的京東正在為每一筆履約訂單支付更多費用。中國新聞周刊查閱公司財報發現,京東的履約費用率連年攀升,2013年是5.9%,2015年6.8%,2017年7.1%,2018年上升到了11.3%。

為了把費用降下來,京東2017年單獨成立了物流子集團,今年更是取消掉了百萬快遞小哥的底薪。劉強東稱,京東物流2018年虧損超過23個億,意味著自2007年自建物流以來就一直虧損,直接拉低了京東的盈利能力。

雖然阿里和京東都是綜合性電商,商品SKU上萬,但部分品類如服裝、美妝等還是線下賣得更好。消費不光是要更便捷,對顧客們來說,購物體驗也始終要有。

阿里、京東和拚多多一共拿下了80%的網購市場,但對於全中國的零售業來說,也只是一個小份額。中國國家統計局2018年的數據,網絡購物交易規模隻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 18.4%。

線上該打的仗告一段落,格局已步成型,營收高速增長階段也已經過去,到線下尋找用戶增量已然非常緊迫。

現在,阿里和騰訊各執“新零售”與“智慧零售”分化成兩大陣營,有一點足夠肯定:大賣場代表的傳統零售形態已發生巨變,線上線下的渠道之間正在從區隔、獨立逐漸融合,直至打通。

大賣場已經落後於時代,但“轉身”之後依舊可以重獲生命力。

華潤萬家開始聚焦高端業態和小業態,大賣場轉變為便利超市、便利店和Ole'超市。高鑫零售引入阿里淘鮮達項目,線上訂單在千萬量級。2018年家樂福放開探索新業態,主打自營商品的“Le Marche”以及小型便利店easy;線上入駐京東到家平台,測試一個月中其周均銷量距離上線之初增長了7倍,GMV增幅幾何增長。沃爾瑪將京東到家擴展到250多家門市,促銷的線上銷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5倍。

也許多年之後再提起家樂福,它不再是一個大賣場舊角色的存在,而因內在創新更有活力。

中國零售市場非常活躍,市場會懲罰那些懶惰者,只有同市場和消費者共振才能跑得更遠。大賣場的命運起伏便是最好的證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