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科技獎公布,一等獎24項,16名外籍科學家獲獎

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2018年度北京科學技術獎勵大會3月1日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2018年,共有212項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包括一等獎24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130項。據介紹,這些成果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面向國際前沿熱點領域,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清華大學項目解決繞月難題

記者發現,在24項一等獎中,大部分項目都有高校參與。

由清華大學尤政院士主持完成的“先進納型衛星設計製造及應用”項目獲一等獎。據介紹,納型衛星被認為是航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高地,研究團隊從衛星設計製造、空間微型化功能器件研製、一體化高性能應用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形成了系列納型衛星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服務於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對我國航天領域相關產品的更新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這個項目中發明了高性能微納敏感器與智能載荷技術,研製了一種慣性姿態敏感與空間多目標一體化測量系統,成功解決了我國首顆繞月編隊超長基線測量的核心難題。相關技術已在繞月編隊星座、吉林一號星座等30余顆衛星上進行100多台套應用。

由北京工業大學劉志峰教授主持完成的“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車銑複合機床精準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也獲一等獎。據介紹,超重型機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製造亟需的戰略裝備,是國家先進製造能力的重要體現,研究團隊成功解決了超重型數控機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並重的世界級製造難題,研製出我國首台首套數控重型橋式龍門五軸聯動車銑複合機床,滿足了我國重要領域重大裝備自主研發的戰略需求,促進了我國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16名外籍科學家獲獎

近年來,隨著人才政策相繼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青年人才投身到北京科技創新工作中,形成了開放創新的新局面,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帶來了新的活力。

2018年獲獎完成人中,共有16位外籍科學家,這些科技人才以國際化視野開拓了北京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2018年獲獎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4歲,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佔比達45%,212項獲獎成果中,有80後、90後參與的成果達189項,佔比89.2%,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協作記者 王貴彬

編輯 呂銀玲 校對 王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