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00萬中小學生住校,有家不能回,這好嗎?

編者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及亞太所華人家庭研究中心教授同鈺瑩,從2013年開始在湖南農村做過兩次關於農村留守學生的調研。她發現,因為撤點並校,很多學生距離學校較遠,只能寄宿。對於孩子來說,日常生活除了學習,之外幾乎沒有其它娛樂設施;對於代為監護的爺爺奶奶來說,接送孩子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比如,有一戶的爺爺奶奶將住寄宿學校的四個孫子孫女用一輛摩托車一次性接回家。寄宿有何利弊?這些孩子有家不能回,好嗎?

在這篇文章裡,同鈺瑩分享了她關於農村中小學生住宿的觀察和思考。

撰文 | 同鈺瑩

農村中小學寄宿的歷史和現狀

在中國農村,寄宿學校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存在,到今天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

早期的農村寄宿學校大多集中在初高中階段。在小學階段,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小學或者教學點,基本不存在學生需要寄宿的問題。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部實施的“撤點並校”政策導致大量地處偏遠和人數較少的中小學被撤銷,以至於大量小學生和更多的初中生不得不去較遠而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上學(見前文“鄉村教育的困境:撤點並校,路在何方”)。這些學生要麽每天步行很遠上下學(走讀生),要麽就在很小的年齡開始住校(寄宿生)。

截至2010年底,一共有大約3000萬初中生和小學生住校,大約佔所有農村學生的四分之一。其中小學住校生近1000萬,佔所有農村小學生的12.7%;初中生幾乎有一半住校(Dong 2014)。

作為新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次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變革,學術界關於寄宿對孩子福祉影響的研究顯然遠遠不夠。

寄宿是把雙刃劍

寄宿,就像很多其他人生階段的選擇一樣,是把雙刃劍,有它的兩面性。

世界上最早的寄宿學校主要出現在歐洲和後來的北美。在西方,寄宿學校往往處在社會階層的兩級,一種是精英階層,學生們主要來自精英、貴族或者富裕家庭,即所謂的“藍血”(早期指歐洲貴族,因為他們不乾體力勞動,相對於體力勞動者,身上藍色靜脈血管比較清晰。現在常被西方人用來指代高貴和智慧的精英才俊);另一種是政府或者教會慈善組織給那些特別貧困和有問題的家庭的學生設立的寄宿學校,以幫助那些孩子脫離“有害”家庭 (Colmant et al. 2004)。

與之相比,中國農村寄宿學校的出發點截然不同,但從學生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上來說可能更接近後者,因為他們更多來自比較貧困和偏遠的地區。

從理論上來說,強調積極影響的理論認為,寄宿學校通過集中小範圍的地區資源,能夠改進教學設施和師資,並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接觸,從而有利於他們的學習。

強調消極影響的理論則認為,中小學生仍然缺少獨立性,需要與家庭成員有更多親密互動,住校減少了他們與家人親密互動的機會,從而削弱他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紐帶”,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Martin et al. 2014)。

除了理論上的爭議以外,從經驗研究的角度出發,孩子與孩子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性。雖然中國農村寄宿很大程度上是由村莊地理位置決定的,但很多更加重視教育的家庭很可能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由父母在外地陪讀,或者舉家搬遷去城市生活。因此,如果需要確立一定程度上的因果關係,需要從“反事實”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個小孩,如果我們既能知道她作為寄宿生的結果,也能知道她作為走讀生的結果,我們就能夠得到兩者的差異有多大,即寄宿對該小孩的影響。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同時觀察到“事實”和“反事實”這兩種結果,只能盡量從方法論的角度講清楚這個問題。

由此可見,關於寄宿對孩子有什麽影響的問題,想要得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並不容易,下面我們結合一些實證研究就寄宿經歷與學業及身心健康的關係拋磚引玉,希望這一領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

寄宿經歷與學生福祉的一些實證研究

首先讓我們來看寄宿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對小孩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學校及家庭都息息相關。

家長關心孩子教育,對孩子有較高的教育期望,並願意陪伴或輔導孩子,對小孩的學業會有很積極的影響。

然而,當孩子在學校寄宿,很多通常由家庭承擔的功能被轉移給了學校,比如照管孩子的食宿和監督他們完成課後作業。這種情況會產生兩種可能的結果:一種是學校比家庭做得更好,另一種是學校不能有效地承擔這些職能。

在中國農村,很多父母文化教育程度並不高,加上相當多的父母外出打工無法陪伴孩子,爺爺奶奶也許對孩子的起居照料比較上心,但既無能力也無權威輔導孩子的學業。在這種情況下,住校或許對孩子的學業更有幫助,因為在學校他們至少有老師的監督和及時答疑。

不過,目前學術界零星的研究對此並沒有定論。有一項2012年的研究利用山西省某貧困縣的數據,發現寄宿對學生的學業會產生負面的影響(Mo et al. 2012)。我和我的博士生利用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研究的數據則發現,寄宿對青少年的認知能力並無負面影響,相反,寄宿學生在識字和數學能力方面都更有優勢。以上兩個研究都使用了傾向值匹配法,在某種程度上排除了寄宿學生和走讀學生之間群體性差異可能造成的干擾。

我們再來看看寄宿對農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從身體健康的角度看,理論預測的結論也並不明確。一般來說,住在家中能更加保障飲食的質量;但如果寄宿學校的飲食有基本的保障,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更加規律,再加上現在政府和福利機構通過學校提供輔助營養餐,學校的飲食也不見得比在家營養更差。

然而,農村寄宿學校衛生條件往往很難保障,學生們住在擁擠的集體宿舍,基本的洗漱都很難保障,更別說有效的預防傳染性疾病。我自己初中時代在集體宿舍裡就時不時遭遇各種皮膚病的困擾。

有研究利用陝西省的數據發現,寄宿的小孩健康狀況更差,更容易患貧血 (Luo et al. 2009; 2012)。我們分析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數據也發現,寄宿的孩子更容易生病, 不過他們的身高體重比更傾向於在正常區間,不會超低也不會超高。我們進一步使用傾向匹配值方法的結果顯示,寄宿生和走讀生在生病的幾率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寄宿與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結論則比較明確,寄宿生比走讀生有更高程度的抑鬱,這可能是因為住校減少和弱化了青少年與父母或其他照料者之間的日常互動和親密關係,寄宿生遇到問題和壓力不能得到及時的排解和釋放。

還有一個可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是他們缺乏基本的娛樂。一些民間公益組織做過給寄宿孩童播放睡前故事的實驗,這是一個投入成本低卻很有幫助的辦法。另外,政府應當增大對農村學校基礎設施的投入,比如修建體育館和圖書館。近些年雖然公益組織也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鑒於全國性的調查數據對寄宿只有一個時點上的測量,我兩年前申請了一個香港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在安徽、湖南和陝西做了進一步的調研,還專門了解了學生們的住校歷史。

目前安徽和湖南的數據合並在一起顯示,較久的住校經歷對女生的學業成績有積極的影響。我們猜測,相對於農村家庭的重男輕女文化,學校比較中性的性別文化對女同學可能有更多的正向影響。

目前這項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我們期待更多更好的數據出現,進一步加強對農村中學學生的研究。同時我們更希望全社會更多地關注寄宿學童的精神健康,加強農村學校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

Colmant, S., Schultz, L., Robbins, R., Ciali, P., Dorton, J., & Rivera-Colmant, Y. (2004). “ Constructing meaning to the Indian boarding school experience”. Journal of American Indian Education, 43, 22

Dong, S. (2014).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of boarding school in rural China [in Chinese].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259, 11–20.

Luo, R., Shi, Y., Zhang, L., Liu, C., Rozelle, S., & Sharbono, B. (2009). Malnutrition in China’s rural boarding schools: The case of primary schools in Shaanxi provinc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29, 481–501.

Luo, R., Shi, Y., Zhang, L., Liu, C., Rozelle, S., Sharbono, B., Yue, A., Zhao, Q., & Martorell, R. (2012). Nutrition and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in rural China’s elementary schools: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in Shaanxi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60, 735–772.

Martin, A. J., Papworth, B., Ginns, P., & Liem, G. A. D. (2014). Boarding school, academic motivation and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51(5), 1007-1049

Mo, D., Yi, H., Zhang, L., Shi, Y., Rozelle, S. and Medina, A., 2012. Transfer path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primary school merger program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2(3), pp.423-43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