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500人戰勝了10萬人?這個皇帝太喜歡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了

歷史記載:在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將智謀、勇猛、耐心、果斷等各種統帥才能發揮到了極至。最終,統一中國北方,奠定唐朝版圖的基礎。

戰爭期間,竇建德率領精銳主力10餘萬人前來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僅用3500名玄甲精兵為前鋒增援虎牢關,結果,就大破了竇建德10餘萬之眾。竇建德僅率數百騎逃遁,隨後,洛陽的王世充也被消滅,天下的局勢完全轉向了對唐軍有利的一面... ...

自隋唐以後,歷朝歷代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史學家都特別喜歡將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掛在嘴邊。

我們再次回顧上文的裡記載:“在這場戰爭中,李世民僅以3500名騎兵就擊潰了近30倍於這個數字的敵軍,一舉佔領洛陽。”作為老百姓,我們可以將唐朝的虎牢關之戰當成傳說故事,它既可以是茶余飯後的談資,又可以是酒桌上的話題,說說就過去了。

但是,如果軍事家想將這場戰爭作為“以少勝多”的范例,那麽,還是洗洗睡吧。

為什麽筆者會這麽說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筆者認真考證過,通過查閱歷史資料,我發現:古往今來的戰役中,別說沒有火器的冷兵器時代,哪怕是各種熱武器縱橫戰場的近現代戰爭,一發炮彈能炸死一片的年代,也沒有3500人戰勝10萬人多的誇張戰績。

於是,筆者開始對唐朝的虎牢關之戰產生懷疑。

首先,如果唐朝的史官偽造、歪曲歷史,身處千年時空後的我們,根本無從查證;

其次,歷朝歷代的史官都有替統治者溜須拍馬的臭毛病,捏造些祥瑞降世、英雄業績,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敗者沒有資格留下歷史,李世民是大贏家,所以,他想將自己抬高到什麽程度,旁人根本無權干涉。

只是可惜了,那些相信了神話的後世軍事家,不顧士兵的性命,去重演李世民的大勝,焉有不敗之理?還好,在唐朝之後的一千多年裡,軍事家們均能冷靜看待李世民的虎牢關之戰,他們沒用手下士兵作為籌碼開玩笑,去模仿李世民的豐功偉績。

這裡,我們不妨回到那場戰爭之中,看看虎牢關之戰的當事人李世民、王世充和竇建德的真實戰鬥力。

前文我們說到,李世民的軍事水準是不真實的,《唐書》中李世民的軍事能力是沒有什麽參考價值的。在李世民圍困洛陽時,他手下的唐軍已人困馬乏,毫無士氣,每天都有許多唐軍臨陣脫逃。以李世民的能力,竟拿手下的逃兵無可奈何,可見,當時的情況非常嚴重。最終,為了穩定軍心,李世民不得不下令:“敢言班師者,斬!”這才控制住了手下計程車兵。

在所有話本小說中,王世充通常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現,一副陰險狡詐小人得志的嘴臉。的確,此人在史籍中的風評也很糟糕,所以,後人難免會低估王世充的軍事能力。實際上,他可不是平庸之人,他是隋朝末期為數不多有實力掃蕩群雄的軍事天才。李密夠強大吧?但是,他敗在了王世充手裡,僅從這一戰,就能看出王世充絕非泛泛之輩。

而竇建德雖然出身草莽,但是,他有一身儒將之風,從不濫殺無辜,且胸懷大志,可以說,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在虎牢關一戰之前,竇建德在戰場上罕逢敗績。河間七裡井一戰中,竇建德以2000兵力打贏了30000敵軍,擊敗了薛世雄,此戰,直接奠定了竇建德的霸主地位,使其成為了河北地區勢力最大的義軍。

所有,我們按照這種思路分析,李世民勝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這場戰爭的結局讓人瞠目結舌,李世民連克兩敵,活捉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現代史學愛好者們對這場戰爭反覆分析,始終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實際上,決定戰爭走向的,除了硬實力外,還有一些偶然因素。

李世民命令士兵將戰馬留在河渚,讓竇建德輕敵出戰。竇軍果然中計,全軍出擊,在岸邊設下陣勢,準備進攻。直到中午之前,竇軍嚴陣以待,水米未進,饑渴不堪,竇建德下令休息時,所有士兵都搶著去河邊河水,場面一片混亂。

李世民趁著這個機會,命令唐軍進攻,直接來了場“斬首行動”,突襲竇建德的大本營。此時,竇建德的主力都擠在河邊喝水,來不及救援,讓李世民一舉得逞。竇建德命令士兵休息時,來到軍帳中準備與群臣商議戰事,當唐軍殺來時,竇軍自亂陣腳。

於是,在逃亡的過程中堵住了營門,竇建德連忙下令讓士兵們打開通道,讓騎兵回防,但是,此時的時間已來不及了,唐軍已殺入了營地。竇建德只能帶領親兵且戰且退,結果,被唐軍活捉,李世民大獲全勝。

這些偶然因素真的是李世民戰勝的原因嗎?我們不得而知。我們能夠看到的史料,都被李世民或唐朝的史官或多或少地修改了,所有,我們看到的歷史有幾分真實性呢?面對這種虛假的歷史,我們無法找到真實的原因。

既然,我們不能從史籍中找到原因,那麽,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從客觀因素來分析一下。

從兵力上來看,唐軍共有50000人馬。當然,戰場上不能對敵軍透露真實數字,李世民對外聲稱自己有80000士兵。同樣的,夏軍號稱30萬,而他們真實的兵力應該在10萬左右。鄭軍號稱10萬,他們的真實兵力只有3萬。

由此可見,李世民在戰場上處於絕對的劣勢,由於,李世民必須兵分兩路,將主力投入到洛陽戰場上,所以,李世民真正能帶走的騎兵,只有3500人左右。

所以,筆者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打贏,靠的不止是這3500名騎兵,虎牢關的戰場上很可能有另一隻唐軍,甚至虎牢關之戰的總指揮另有其人!

最終,在李世民登基後,篡改了歷史,將虎牢關的勝利全部歸功於自己。

我的依據是這樣的:

身為一個指揮官,面對這樣的戰爭,勢必會進行一番統籌規劃,而規劃的內容包括了外交、軍事、政治、經濟種種因素,絕不可能是片面的、局部的進行這場戰爭。在這個時候,對唐軍有絕對指揮權,且有能力掌控全局的,只能是一個人,他就是皇帝李淵,此時的李世民還太嫩。

而李世民的3500名騎兵,只不過是主力之外的“奇兵”,有點像是“特種部隊”,執行特殊任務。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李世民敢用3500兵力挑戰10萬敵軍,不是他熱血上頭,而是因為:正面戰場上有人牽製住了敵軍主力。

那麽,正面戰場上指揮唐軍的是何許人也?李元吉嗎?可能性不大,此時的李元吉正在洛陽戰場上指揮圍城,分身乏術。唐軍主力在哪裡呢?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李世民為了獨吞戰功,已將正面部隊的細節給“修”掉了。

筆者分析,正面部隊可能有很多路,起碼有東、西兩路:

東路的將軍是屈突通,西路線的將軍是竇抗或是他的哥哥竇軌。誰是唐軍的主帥呢?正是被李淵抽調到洛陽的李建成。此時,李建成已是太子,他沒有居功的理由,所以才會將功勞推恩給其他將軍,以至於,在後來的封賞中找不到他的名字,這段歷史也就隱沒在了字裡行間之中。

值得慶幸的是,筆者的分析能在史料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武德三年七月,李淵命令李世民率領八萬唐軍進攻王世充,與此同時,派出使者對竇建德展開外交工作,希望竇建德不插手唐軍與鄭軍之間的戰爭。李世民抵達洛陽後,王世充向竇建德求援,竇建德一邊答應了王世充,一邊要求唐軍撤兵並返還王世充的土地。

李世民不予理睬,並且,扣押了竇建德的使者。武德三年十一月,竇建德揮師南下,李淵受到線報,立即派兵偷襲洺州,進攻竇建德後方。次年四月,竇抗率騎兵3000,抵達東都支援唐軍,竇軌率巴蜀兵進攻王世充。”

從這段記載我們能看出,從竇建德打算支援王世充後,唐軍就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李淵正是整場戰役的總指揮,所以,才會在虎牢關之戰勝利後,傳信給李世民道:“聽說竇建德已被你俘虜”,“指揮的人雖然是我,但平定竇建德的功勞卻是你的”。這話說的再明顯不過了。

所以,年僅二十四歲的李世民,不過是整場戰役中的一枚棋子罷了。

千百年來,許多史學愛好者將虎牢關之戰當作李世民指揮得當的結果,這其實與真實的歷史是不相符的。倘若,沒有正面戰場上的東、西兩路部隊的夾擊,僅靠李世民的幾千騎兵,早就被10萬夏軍生吞活剝了。試想那可是10萬大軍,每人吐一口唾沫就能置李世民於死地。

而且,前文我們也分析過了,唐軍計程車氣空前低落,而竇建德計程車兵士氣高昂,這樣的氣勢怎能打出以少勝多的勝利呢?

並且,在《舊唐書竇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世民帥輕型機車先進,大軍繼之”,這也說明指揮全軍者絕非李世民本人。既然,李世民不是這場戰爭的總指揮,那麽,將擊破竇建德的功勞全部算在他身上,這未免就有些不公平了。

最終,我們可以通過反證、旁證以及對整個戰局的客觀分析,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虎牢關之戰絕非李世民一人之功,而是唐軍統帥們的集體努力。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神話統治者,在封建時代的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只需客觀地對史料展開分析,就會發現裡面漏洞百出。李世民既然篡改了虎牢關之戰,那麽,其他戰爭當然也難逃其毒手,所以,我們看到的有李世民參與的戰爭可能都偏離了史實。

以至於,真實的李世民是否是個“英明神武”的聖君,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資治通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