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袁崇煥為何要殺毛文龍,而將遼東局勢更為惡化?

文|小河對岸

袁崇煥是一位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將之比作嶽飛,認為袁崇煥之死乃是千古奇冤,是崇禎帝昏聵而釀成的慘劇。但也有很多人認為袁崇煥之死,乃是咎由自取,並無冤屈可言。而還有一些人認為袁崇煥通敵賣國,乃是十足的大漢奸。

那麽,袁崇煥之死究竟冤不冤呢?滿清乾隆為袁崇煥翻案時,乃說是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了袁崇煥,想來乾隆一定是聽了不少評書演義。歷史畢竟不是小說,“蔣乾盜書”而使曹操中了周瑜的離間計,錯殺了蔡瑁、張允(該情節系虛構)。而蔡、張二人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何原因的情節,也只能出現在評書演義中。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蔡、張,沒有經歷任何司法審判,也沒有給他們任何辨白的機會,僅憑一張未經辨明真偽的通敵信就給錯殺了。

而袁崇煥自下獄至處死,卻歷經了八個月之久,多番審判。而從罪名上來看,主要是兩大罪,按《明史·袁崇煥傳》記載:魏忠賢遺黨王永光、等等謀興大獄.....見崇煥下吏,遂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殺害毛文龍)二事為兩人(袁崇煥、錢龍錫,錢龍錫後被免死)罪。

且不論是否閹黨挾私報復,而單從“罪名”上來看,此袁崇煥之兩大“罪名”都絕對成立,也絕非是閹黨能栽贓陷害的。嶽飛被加以“莫須有”之罪,嶽飛撕裂衣服,露出後背 “盡忠報國”的刺字,並手書“天理昭昭”,而時人皆罵秦檜弄權誤國。而袁崇煥自下獄至被凌遲,卻並沒一句辯駁之詞,而北京市民爭食其肉、罵其漢奸。而在眾多明朝遺民士大夫的文獻筆記中,袁崇煥的形象也並不怎麽好。

袁崇煥之案,所有指控都確確鑿鑿,而非憑空捏造。其它的“市米資敵”的等罪狀,都是公開違反朝廷法度,絕非“欲加之罪”。所以,袁崇煥之案不但在當時不是冤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無法推翻此案的。

那至於袁崇煥是否通敵賣國,這倒不大可能。儘管袁崇煥也面臨著此方面的指控與質疑,如據《崇禎實錄》記載:....桂(滿桂,明末著名將領,於北京保衛戰中殉國)前被流矢,視之,皆袁軍矢也。(袁)崇煥按兵不動,物論籍籍。

袁崇煥在大明已位極人臣,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加“太子太保”,賜蟒衣、銀幣。雖然其時的大明舉步維艱,但誰也預料不到大明會在十幾年後崩局。而後金(滿清)雖擁有軍事上的主動,但至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前,也沒有完全佔有遼東。而後金的人口較少,社會結構又簡單,經濟較為單一,抵製自然風險的能力甚為薄弱。不但漢人不看好後金政權,就連滿清入關之後,也沒有坐定天下的自信。而將遼東的漢人盡驅至關內,以防在中原待不住,還可以退回關外。

所以,皇太極對明清“議和”比崇禎帝還著急,迫切希望大明承認滿清政權及其對遼東地區的侵佔。故而,袁崇煥不可能置前程、名譽及家族安危於不顧,而在主觀上“通敵叛國”,這應該也是乾隆為袁崇煥平反的原因所在。

崇禎帝之所以殺袁崇煥,還是因為對袁崇煥將遼東局勢搞得越來越糟而失望透頂。其實無論是“私自議和”還是“擅殺毛文龍”抑或“市米資敵”等罪。只要袁崇煥能遏製住遼東的局勢,崇禎帝都可以忍受。就像現今公司考核員工一樣,只要業績突出,什麽遲到早退、差旅費、招待費不實之類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容忍。而一旦業績不好,就另當別論了。

其實,袁崇煥在明末的作用有些被高估。袁崇煥的確打了幾場勝仗,但主要是守城戰。而守城戰是被動作戰,而非野戰圍殲,不可能給後金(滿清)過大的重創。後金軍隊擅長野戰而不利攻城,一旦覺得“城池”難啃也就放棄了,不可能牙齒都崩掉了還死抱不放的道理。而從袁崇煥累計的戰報上看,顯然有謊報戰功之嫌(其實,“謊報戰功”已成明軍慣例)。而滿清入關是在袁崇煥死後的第十四年,而以堅城固守,祖大壽、吳三桂等都足當其任,並非除袁崇煥不可。事實上,直到李自成進入北京,山海關還在明軍的手裡。

而崇禎帝應是受了袁崇煥“輝煌”戰績的影響,而對袁崇煥寄予厚望,便將遼東之事全盤委託給了袁崇煥。可袁崇煥上來就一頓忽悠,並對崇禎帝許諾“五年可複全遼”。事實上,從當時遼東的實際狀況上來講,明軍並無野戰進攻的能力,能守住已有城池已屬不易。而以袁崇煥原先的“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方針上來看,長遠看還是很有希望的。短期內收復全部遼東失地,顯然不切實際。

可這“五年複全遼”的許諾,就像緊箍咒一樣束縛著袁崇煥。既不能武力複遼,袁崇煥就想到了與後金議和。一旦大明與後金議和成功,“五年複遼”的緊箍咒也就自動松解了。而議和的最大障礙,便是東江鎮毛文龍勢力的存在。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為了與後金議和,而將袁崇煥殺毛文龍比作秦檜殺嶽飛。

至於袁崇煥所列毛文龍的十二大罪狀,很多都是當時明軍的通病,甚至袁崇煥身上也有。而朝廷也更早知曉,並未追究,皆因仰賴毛文龍從後方牽製住後金軍隊。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史載:..(袁)崇煥雖誅(毛)文龍,慮其部下為變,增餉銀至十八萬。然島弁失主帥,心漸攜,益不可用,其後致有叛去者。

而再從後來,清初分封四位漢人藩王(滿清共分五位漢人為王,孫可望系勢窮降清,並無軍隊與地盤)來看,除了吳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龍的部將,可見毛文龍部極具戰鬥力的。耿、尚、孔等攜紅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為後金軍隊攻城能力的不足打開了局面。而毛文龍雖為人驕恣,但東江鎮軍民(多系從遼東逃避後金屠殺的漢人,毛文龍在遼東的親屬百餘人亦盡遭後金的屠殺)皆與後金仇深似海,屢屢從後金的後方乘虛襲擊後金。毛文龍也因此被比作“海上長城”。

毛文龍被殺的三月後,後金再無後顧之憂,後金軍隊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是為“己巳之變”(甚至此後,後金(滿清)軍隊能幾次大規模入關寇掠,亦是失去了毛文龍部從背後牽製的影響)。而這對於崇禎帝來說,是極為震驚與失望的,不但袁崇煥“五年複全遼”的許諾早已成了泡影,反而將遼東的局勢搞得更加惡化。崇禎帝也許會想到,倘若毛文龍尚在,何至於有今日之局面?

明末兵部尚書、學者王在晉就曾說道:“毛文龍徑襲遼陽,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於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製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耳!

袁崇煥雖不大存在主觀上“通敵賣國”的可能,但的確“壞了事”。其逾越皇權,擅殺大臣,又公然違反朝廷的諸多法度,而使遼東局勢越來越加惡化。以致崇禎帝對其失望透頂,而痛下殺心,其事雖很慘烈,但也正如王在晉所說,乃是“自取之禍”,也怨不得他人。

參考史籍:《明實錄》等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