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避免投資中“錯誤”的行為?

  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黃大智

  推薦書目: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作《“錯誤”的行為》,作者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理查德·塞勒,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是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代表人。

  與一般的經濟學著作不同,《“錯誤”的行為》中沒有那麽多的數理模型和各種假設前提。作者塞勒通過各種人在現實中的各種行動和案例,把高高在上的經濟學帶回現實中,並且還講得通俗易懂。

  從《“錯誤”的行為》到《助推》再到《贏家的詛咒》,在塞勒的這幾本書中,作者通過人類心理學的近期成果以及他對動機和市場行為的真知灼見,引導讀者學習如何在日漸複雜的世界中做出更理智的決定。從家庭理財到學院分辦公室,從電視競猜類節目到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選秀,再到優步(Uber)這樣的公司,塞勒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到各個領域。

  由於金融領域數據的完整性和長期的連續性,行為經濟學的很多結論都可以在金融投資領域得到驗證。以“非理性繁榮”為例,在《“錯誤”的行為》一書中,塞勒用1880年至2014年美國股市(標準普爾500)的長期市盈率為例子,展示了金融投資中並不總是理性的,或者說絕大多數時候投資者都是“反應過度”的,市場價格總是在偏離均線運行。如果我們回顧A股不長的歷史,應該也可以發現“非理性繁榮”時有出現,譬如2007年上證指數的6124點,2015年的5178點,以及新冠疫情後帶來的“繁榮的牛市”。

  塞勒指出,非理性繁榮導致的這種“市盈率效應”是由過度反應引起的。因為投資者對股價的未來增長過度樂觀,市盈率高的股票(即成長股,之所以稱作成長股,是因為此類股票的價格必須瘋漲才能證明其高市盈率的合理性)價格漲得“過高”;而因為投資者過度悲觀,市盈率低的股票或價值股的價格又跌得“過低”。如果該假設成立,價值股的高收益和成長股的低收益將呈現“趨均數回歸”的現象。

  對此,塞勒也給出了明確的建議,即“投資者應該避免在市場顯示出過熱跡象時將資金投入其中,但也不應該期待通過短線操作而獲得巨大收益”。這一點對於個人投資者則更為重要,因為當市場過熱時,每個人都會將高估值、高增長等視為合理,進而忽略其中的風險。比起判斷泡沫何時會破裂,發現我們是否處於泡沫當中其實更容易。另外,試圖通過波段操作獲利的投資者幾乎都很難如願以償。

  根據人們這種總是“樂觀時過於樂觀,悲觀時過於悲觀”的心理,塞勒還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即小市值和價值股的投資性價比更高,成長股的風險或許比價值股的風險更大。

  這些結論其實也並不僅僅適用於股市,對房地產市場也同樣適用。通過研究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數據,塞勒指出:“當房價嚴重偏離歷史水準時,不管是偏高還是偏低,這些信號都某種預測價值”,目前我們一些城市住宅的平均房價與平均租金相比的“租售比”,似乎有點高得離譜了。並隨後在媒體上公開提出了存在房地產泡沫的警告,最終事實證明席勒是正確的。

  當然,這些預測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幅度上,都不夠精確,但它們並非一無是處。房價偏離歷史水準越遠,這些信號越應該被嚴肅對待。與股市的投資相同,投資者應該避免在市場顯示出過熱跡象時將資金投入其中,更也不應該期待通過短線操作房地產的買賣而獲得巨大收益。

  應該說,這些理論並不是建立在一系列不符合日常人們行為的假設上的,無論是其理論還是結論都經過了實踐的檢驗,能夠很好的指導人們日常生活中投資和其他事情。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行為經濟學主要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創立的,它用的例子、進行的實驗都以美國為背景,分析的中心是美國人的行為。書中得出的結論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但並非每一個結論都適用於不同的國家。特別是對於我國而言,文化背景、習俗都與美國不同的情況下,國人的行為有其特殊性,理論雖然適用,結論卻不一定相同。因此,如何運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國人的行為,仍是一個更加值得研究的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遼寧大學應用經濟學碩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