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位女化學家成為斯坦福首位華人女院長!

近日,據Fusion Fund消息,鮑哲南教授已經升任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斯坦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她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發明學會的成員。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她還是Precourt研究所,伍茲研究所,ChEM-H和Bio-X的客座教授。

同學們心中的“智慧女神”

極少數的華裔女教授之一

鮑哲南現在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學院終身教授,美國最著名的女化學家之一,入選全球頂尖100材料科學家名人堂榜單。據統計,在數以十萬計的中國留美女學生中,能最終成為美國知名學府的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的,還只是極少數。可以說,鮑哲南為華人女科學家樹立了榜樣。2016年初,鮑哲南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我叫鮑哲南,哲學的哲,因為我的父母希望我有智慧。而南是南京的南,因為我出生在南京。”數十年後,鮑哲南的同學都仍記得當年班上這個美麗而聰明的女孩的自我介紹。

一個學習小組的同學馬勁松說,“鮑哲南人如其名,就是當年我們男生心目中的智慧女神。”

1970年11月,鮑哲南出生於南京,成長於一個科研之家,父親鮑希茂、母親陳慧蘭均是南京大學的教授。1987年,鮑哲南如願考取南京大學,進入化學系學習。憑借出色的成績和實驗能力,升入大三前的暑假她就進入南京大學化學系薛奇教授的高分子實驗室,參加科研工作。後移居美國,學習、深造並繼續開展科研工作。

鮑哲南在英國《自然》、《美國科學院年報》、《美國化學會志》、《先進材料》、《應用物理通訊》等雜誌發表論文300多篇,申請專利60余項(其中獲準30多項);擔任美國材料學會的執委,美國化學會聚合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分會執委和程式委員會成員,《先進功能材料》、《材料化學》和《今日材料》雜誌編委以及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委等。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晶體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有突出貢獻。她在有機薄膜晶體管領域發表的文章在1997-2007年得到2226次引用,在被引用最多的20名作者中排名第4。2015年當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2016年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攻克人造皮膚的難關

人類永葆美麗就看她了

在鮑哲南取得的所有研究成果中,於2010年公開發表的人造皮膚研究,引發了人們廣泛的關注。

一隻蒼蠅或蝴蝶停在臉上,輕微的觸感會讓人類馬上有所察覺。要想讓人造皮膚也擁有這樣的靈敏度,這是不是天方夜譚?鮑哲南給了世界一個答案:讓人造皮膚也擁有和自然皮膚一樣的觸覺,這並不是無法攻克的難關。

2010年9月,國際著名學術雜誌《自然材料》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公布了鮑哲南和研究小組的最新成果——一種能夠感知微小壓力的人造皮膚,這讓同領域的研究者和普通大眾都覺得耳目一新。鮑哲南和小組共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實驗,最終使用一種稱為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的彈性物質研製出了具有超強靈敏度的人造皮膚,經實際測試表明,這種材料能清晰地感知一隻蒼蠅或蝴蝶停留在其表面所造成的“觸覺”,而且作出感應的速度極快。

所謂的人造皮膚,是由敏感度極高的電子感器所組成,當感應器連成一片時,就形為“皮膚”。這種模擬人類皮膚的柔軟塑料電子傳感器件—人工電子皮膚,有望在假肢、機器人、手機和電腦的觸摸式顯示屏、汽車安全和醫療器械等諸多方面獲得廣泛應用。

在鮑哲南看來,人工電子皮膚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一開始,我們做這個就是考慮用在機器人身上,靈敏的電子皮膚讓機器人也擁有了觸覺,它們可以做一些非常細致的動作,比如扶病人的時候能夠掌握力度而不至於弄疼或弄傷他們。但這都只是電子皮膚一方面的應用,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觸覺的傳感器,可適用範圍非常廣。比如現在的皮膚移植,還有改進沒有感知力的假肢,都可以運用這項技術,有了靈敏的‘觸覺’,未來的假肢會更像病人本來的肢體。還有一個可能的地方,就是駕駛的方向盤,如果安置了觸覺傳感器,在駕駛員很累沒有扶住方向盤的時候,方向盤可以自動感知駕駛員的非正常行駛,然後發出提醒,這樣也能減少交通事故。”

因在人造皮膚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鮑哲南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餘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評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這是當時的頒獎詞:這個星球是美麗的,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數十億不同膚色的人,更加美麗的是那些為人類保持美麗皮膚的默默奉獻的並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鮑哲南女士就是一位傑出的代表,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沒有把得諾貝爾獎作為做學術的目標”

很小的時候鮑哲南就表現出對自然界的好奇。鮑希茂教授引導她:先自己找問題找答案,然後做實驗證實。這其實就是一種探索發現的思路,後來鮑哲南逐漸形成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對她走向科學研究很有用。

鮑哲南曾就讀於南京十中(現金陵中學),中學時代的她就對理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養成了勤於動腦、勤於動手的習慣,這為她在科學路線上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鮑哲南在1987年進入了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憑借著在實驗課上的出色表現,鮑哲南在大二暑期時進入薛奇老師的科研實驗室,薛教授在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方向是高分子複合材料。她生平第一次接觸到正式的科研項目,開展了高分子材料和物理化學課題研究,並在薛老師的指導下發表了第一篇論文。三年的基礎課程學習為鮑哲南之後在科研路線上的衝刺,積蓄了充足的力量。

大三時,鮑哲南全家移居美國,進入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學習。當時她不到二十歲,一邊學習,一邊打兩份工維持生計。她用20天的時間複習了GRE考試,並考出了令人驚異的分數。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錄取委員會,看了她本科三年在南大的優異成績後,決定破格錄取她為研究生。

“父母工作很忙,但他們一定會抽出時間陪伴我和姐姐。有一次父親帶我去玄武湖玩,我當時在吃冰棒,父親問我,冰棒落到水裡是會浮起來還是沉下去?我想當然回答:肯定會沉下去。父親就鼓勵我自己驗證一下。我把冰棒扔到水裡,看到冰棒分明是浮在水面!為什麽?父親笑而不答,讓我自己去研究,我後來才搞清楚,原來冰的密度比水小。”

“很幸運,父母從小啟發我的科學思維:大膽假設、踏實求證。這讓我終生受益。現在我也這樣教育我的孩子、激發我學生的科研熱情。”

鮑哲南明確地表明想要跨學科做研究,她選擇了華裔高分子化學家於魯平為導師。她接觸到了學科交叉領域最前沿的研究,鮑哲南遨遊於科學的奇妙世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科學研究,於1995年取得了博士學位。同年她申請貝爾實驗室的博士後。

答辯的時候,鮑哲南充分表現了自己深厚的科研底子和對學科前沿的不懈探索,她對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聚合物材料化學領域的文章作了精彩的分析。答辯委員會的教授在第二天告訴她“我們接受你了”,並且免掉讀博士後的過程,直接聘請她做研究人員,這是貝爾實驗室歷史上少有的。她省去了做博士後的兩年時間,直接進入了這個領域的最高殿堂。在貝爾實驗室的八年中,鮑哲南先後成為首席研究員、傑出研究員,在其領域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2004年,鮑哲南放棄了許多大學給予的優厚待遇和正教授的職稱,選擇了斯坦福大學。

鮑哲南自認不是一位天才,認為通向成功更多地是需要後天的努力。從事科研,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不懈,決不放棄,永遠樂觀。”

在斯坦福,她堅持走路上班。斯坦福大學為了減少校園內的汽車停車位的緊張狀況,提倡步行、騎自行車或公共交通上班。由於鮑哲南長期堅持走路上班,她被評為斯坦福大學校園“走路英雄”,為此,還將她的照片和留言製成明信片,並懸掛於斯坦福的校車之中。

作為一個女性,勢必要為家庭和孩子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鮑哲南指出自己也正是因此獲得了快樂和激勵。她認為:女性科學家較少,會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鼓勵和支持。

回首南大求學往事,鮑哲南說,“對高分子化學的興趣,最初始於南京大學薛奇教授的實驗室。”

在鮑哲南的辦公室裡,美國工程院院士的證書,被低調的她放在書櫃下面最不起眼的角落,而她的學生為她製作的萌萌的手繪卻被她“高調”地掛在醒目的牆上。她和家人的合影,則在辦公桌上陪伴她度過忙碌時光。她告訴記者:“儘管很忙,但是堅持每天早晨5點起床為家人做早餐。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要啊,所以一定要平衡好。”

據媒體報導,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貝爾實驗室:現代高科技的搖籃》一書作者閻康年,1998年拜訪貝爾實驗室總部時,與鮑哲南有過交談。

閻康年問:“你的目標是什麽?”

鮑哲南理所當然的回答令他感到驚訝:“當然是諾貝爾獎。”

不過,鮑哲南教授認為這是個誤會。她坦言:“我從來沒有把得諾貝爾獎作為做學術的目標,如果說做學術為了一個榮譽,一個獎勵,那會很辛苦。我覺得按照自己的興趣,做一件事情,會做得開心,最後也會覺得很有價值。回看自己的經歷,我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然後不知不覺接觸一些人,這些人、這些經歷使我隨著興趣一步步、自然而然地往前走。”

(來源:南京大學校友網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