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瘋傳的分床睡年齡,究竟坑了多少孩子

你的視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在西方,並不存在「孩子分床睡」這個問題,因為嬰兒一出生就在自己的小床上入睡的。

所謂「分床睡」,其實是作為一個「舶來品」,從西方傳到中國的。

這個詞到了注重家庭觀念的中國之後,很多專家提出了「分房準則」。但真的適合所有的孩子和家庭嗎?

或許看完這篇文章,我們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答案。

西方vs東方,觀念的差異

設計部夢夢最近正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她的寶貝女兒再過幾天就要過4歲生日了。最近她每天上班都頂著黑眼圈哈欠連連,問了才知道,原來她為了訓練孩子分房睡覺,效果不佳,弄得整個家都雞飛狗跳的。

她抱怨說:都四歲了,還不懂事,一天到晚不消停,都準備好自己的小房間了,粉窗簾粉床單,還是自己挑的呢,說不睡就不睡,一起躺著好容易哄睡了還沒來得及抽身下去,就醒了,昨天晚上還算好的,我都躡手躡腳走回自己房間了,剛躺下沒五分鐘,嗷嗷在隔壁哭……

我好奇:為什麼非要四歲分床呢?

夢夢說,我都查過了,孩子四歲是分床的最佳年齡,再往後就更不好分了!

這個所謂的「四歲分房睡」的理論,真的靠譜嗎?

先來說一個題外話。

2008年國內出版了一本叫做《團圓》的繪本,講述的是一家人春節的團聚。爸爸平日在外地工作,只有過年會回家來。那天一早,孩子跟媽媽就早起準備爸爸的歸來。民俗和親情,在這本繪本中得到了非常細膩的詮釋。

最原始的封面,是一家三口擁在一起入睡。看上去其樂融融,有著親情的溫暖和甜蜜。

圖片來源@《團圓》繪本實拍

因為內容溫情,民俗,畫風又溫馨有愛,整個故事充滿了濃厚的我們對家人濃鬱的愛與牽掛,這本書在國內得了「豐子愷優秀兒童圖畫書」大獎,2011年的時候也被引進到國外,英文版也獲了首屆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兒童圖畫書大獎。

但當時在國外做出版發行的時候,關於封面圖畫,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

做引進出版的西方人完全接受不了,一家三口為什麼會在一張床上入睡。

因為在他們的共識裡,孩子出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有自己獨立入睡和生長的空間。大人也是。

為了順利做海外發行,繪本《團圓》的英文版重新做了封面:

圖片來源@《團圓》繪本實拍

雖然一家三口在一起睡的觀念遭到了西方教育觀念的質疑,但在注重家庭觀念的東方,尤其是中國,父母跟孩子一起入睡,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了。

有關「分床睡」,身邊媽媽們的觀點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也採訪了身邊幾位媽媽:

通過跟以上四位媽媽的聊天,可以強烈感覺到,媽媽們似乎還都是非常享受孩子跟自己之間的親密關係。但在性早熟和戀母情結這方面,還是有一定擔憂的。

西方的兒童「分床」觀念怎麼來的?

第一、獨立教育

西方國家的理念更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一般來說,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注重培養獨立性,比如「哭聲免疫法」,孩子哭了不會立即得到擁抱,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修復,而且,在繈褓裡就實現了分床休息。這樣的形式的確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獨立性的培養,但同時,孩子的家庭觀念會比較淡漠,性格上會更偏自主化。

馬伊琍大女兒曾接受過媽媽的「哭聲免疫」和延時滿足,最終的效果,的確是哭累了就可以自己睡著,但長時間下來馬伊琍發現,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也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和自信。

圖片@新浪微博

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孩子特別幼小的年齡段,家長沒有給予到充分的陪伴。

第二、睡眠訓練

德國的教育專家提出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單獨睡嬰兒床,日後不用經歷分床的焦慮。

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

對於2-4歲的孩子,晚上往往是孩子精神最虛弱的時候,而父母的擁抱,甚至是體溫、呼吸聲都可以帶給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如果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心理上會極度缺失安全感,導致心理需求錯位。表現出更加依戀父母或者自閉。

關於不分房睡會導致孩子性早熟的言論,其實沒有什麼科學論據。

在我們國內,或者說我們小的時候,基本也都會擠在一張床上休息,跟父母睡在一起,也並沒有誰有性早熟的現象出現。反而是現在的生活中,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很多孩子吃含有激素類的事物,會更容易出現性早熟的現象。

還有一種說法,是不及時分房睡,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

孩子依戀媽媽,這是天性。

而還有一種天性,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在依戀和獨立之間,找到一個和諧的點,既有親子間的親密關係,又有自己的獨立意識。

美國人類學家詹姆士·麥肯納教授幾十年致力於研究親子睡眠行為,他的觀點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立睡眠性格,不管是分房睡還是跟父母同睡,都是一個家庭的私事,與他人和外界的輿論無關,一切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所以,分床或者同睡,這不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不是必須要做出的一個選擇,而是在實際情況和居住條件的客觀前提下,我們順其自然的一個做法。

刻意的剝離不是真正的獨立

綜藝節目《放學後》中的一個女孩十歲了,還堅持要跟媽媽一起睡,雖然媽媽想了各種辦法來讓她自己睡,但都沒有效果。

節目中媽媽無奈地大喊:「哪個小朋友還不自己睡,你都十歲了!」

圖片@《放學後》視頻截圖

專家隨後指出:雖然十歲已經不算是一個小孩子,但這種刻意的剝離,不能代表獨立。

其實,孩子到底幾歲分床睡,沒有一個準確的年齡劃分,一切都要看孩子自己的狀態,以及家長的配合引導。

如果我們計劃跟孩子分床睡,其實最開始應該有一個理性的判斷——現在,是最好的時候了嗎?

這裡有三個維度的考察方向:

1 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最開始要判斷孩子是不是有分床睡的條件,就要觀察ta有沒有想獨立的意願。而這種意願一定大部分來源於他們的主動性,而絕不是強迫。當他們達到了一定的生理年齡,就會流露出獨立的需求了。

2 對於獨自睡覺,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做父母的,只有多了解孩子,才能知道他們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即使是已經可以坦然面對獨自睡覺的孩子,內心依然是渴望父母的陪伴和愛的表達的。

我們可以跟孩子有個晚安儀式,關掉檯燈,點亮小夜燈。然後告訴孩子這些——

你是大孩子了,長大了就要自己享受獨立的空間了;

爸爸媽媽就在隔壁,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叫我們;門不關,你可以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

如果做了好夢,可以明天一早分享給我們嗎?

……

這一切,孩子都會覺得,爸爸媽媽隨時就在自己身邊,不會離開,就算晚上有點黑,我如果有需要,他們也會隨時出現的。

3 孩子有沒有可以得到安慰的物品和方式?

上面提到的《放學後》的節目中,嘉賓討論了有關孩子的安慰物。比如傅園慧的安撫物,就是一條毛茸茸的帶子。

圖片@《放學後》視頻截圖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有這個東西在,我的手就有地方放了。」

而每個孩子,都會有寄託安全感的一個物品,有的是毛絨玩具,有的會是爸爸媽媽的身體(比如胳膊,頭髮等),有的甚至會是一床小被子小毯子。

有一本繪本叫《阿文的小毯子》,說的就是這樣的事。

每一個深深的夜晚,孩子自己安靜地躺在黑暗裡,身邊能拿到的,就是寄託他們安全感最好的安慰。

圖片@《阿文的小毯子》實拍

分床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其實,父母好的引導,就是保障孩子能順利分床的最重要的方面。通過我們的觀察和孩子的自己的表現,這些軟性的條件已經具備的話,我們就可以試著跟孩子分床了。

我們建議可以這樣:先分床,再分房睡。這個過渡,很重要,也很必要。先培養他個人入睡的習慣,再去實現分房睡的第二個目標。

有媽媽抱怨說,孩子一年級正是分房睡,但最近又有點「賴皮」,周末喜歡賴著父母一起睡。

其實這種回爐現象,也挺正常的。

在孩子的心裡,父母始終是自己最依賴最信任的人,就算自己長成一個大孩子,心裡還會渴望像一個小寶寶一樣,得到爸媽長期的陪伴和關愛。那又有什麼呢?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永遠都是撒嬌的最好對象啊。

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有二寶的家庭,大寶分房睡的現象似乎更難實現。

其實我們如果把自己想像成大寶,問題的答案就特別容易想明白。因為孩子的眼睛裡,看到的是這樣一幅畫面:

有了弟弟(妹妹)之後,爸爸媽媽的關注和愛,已經「被分走」一半了。他們每天都抱著小寶寶,我每天跟爸爸媽媽最親密的時光,就是跟媽媽一起入睡。現在還要讓我自己去另一個房間去睡覺,我覺得不公平!

所有「淘氣」的大寶,都是覺得不公平,想求得更多的關注吧。所以,二寶的家庭,也別急著把大寶分出去,慢慢來。

當孩子長大,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再也不會像小時候一樣,像一塊「黏皮糖」一樣怎麼甩都甩不掉,而是我們在後面看著,追著,怎麼追都追不上他們成長的步伐。

總之,孩子分床睡的年齡,哪有什麼硬性規定,千萬別再因為那些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說法,傷了孩子的心啊!

加入Parents父母成長社群

讓家庭生活更智慧有趣!

添加小助手微信13146113352

(備註:微信)邀您入群

寫手招募

如果你是愛分享的媽媽或爸爸

歡迎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成為我們的特約作者

在看一下

多愛孩子一點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