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再譜“腦機接口”序曲:為德國腦癱兒重建手腦高速路

右腦做不了的事,可以交給左腦完成?中國醫生們給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搭建一條高速公路(神經)就可以”。

從出生就一側偏癱的5歲德國腦癱患兒,近期在上海成功進行手術,偏癱的左臂正在逐步恢復肢體功能。可以預見的是,將來他的這隻手還可以拿杓子吃飯,和正常的右手一起系紐扣和鞋帶。

改變小男孩命運的,不僅是他的母親鍥而不捨地尋找治療方案,也是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全球首創的“健側頸七神經交叉移位術”。

俗話說“心靈手巧”,大腦的想法左右著人的一舉一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院士就曾說道:“手既是腦之母,也是腦之子。”

“健側頸七神經交叉移位術”手術,正是幫助重建腦與手之間的聯繫與通訊,也為今後人工智能(AI)與“腦機接口”的順暢連接提供了參照。

作為中國“腦計劃”的積極參與者,手術主刀醫生、華山醫院副院長徐文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人工智能在肢體重建中將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能夠為過去“無法可醫”的病患帶來重生的機會,也能夠加快術後病人的康復。

一側大腦同時控制雙側上肢

德國小男孩名叫弗萊克斯,因出生時臍帶繞頸造成大腦缺氧,生後不久被診斷為腦癱,左側上下肢呈痙攣性偏癱。左手臂輕度屈肘、屈腕、拇內收畸形,左手完全喪失抓握能力。

手術正是要把傳導控制左手的神經,與健康的腦部組織搭建新的聯繫。

“要在頸部把神經穿過去,左右對穿,這是非常考驗技術的,有點像特種兵闖關,上有鐵絲網下有地雷陣。”在談及手術中最難的部分時,徐文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從當中間隙非常窄的部位吻合神經,空間寬度只有1~2厘米、深7~10厘米。

“大概是在一個硬幣大小的空間裡,要完成兩根神經八個點對位,吻合裡麵包含了四萬多根纖維,這幾乎達到人類顯微吻合技術的極限。”他說。

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無法正常使用他們的雙手。他們當中,有一些是受先天性疾病纏身,比如此次手術的腦癱兒弗萊克斯。也有一些是因為外傷而導致的癱瘓,更多的是老年人在卒中(俗稱“腦中風“)病發的後遺症。

如何幫助這些受疾病折磨的患者重建肢體功能,是國際醫學上面臨的一大難題。

從2001年起,徐文東帶領團隊開始了跨界攻堅,進入了一個在國際上全新的研究領域——周圍神經移位和腦功能的關係研究。

2017年12月,徐文東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健側頸神經移位術治療上肢痙攣癱的臨床試驗》論文獲得世界矚目,成果入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矚目論著第一名。

正是看到了徐文東發表的文章,而德國幾乎沒有一家醫院能獨立開展這項手術,弗萊克斯的母親於是不遠萬裡來華山醫院向徐文東求助。

徐文東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男孩的康復情況非常好,母子兩人每隔兩個月就要來醫院複查一次,以便跟蹤患者的恢復情況。

到目前為止,華山醫院已經開展了400多例該項手術,從10歲的腦癱患兒,到年近70的中風患者。“我們現在通過手術,已經能讓病人的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平均提升27%左右,基本能夠實現生活自理。”徐文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值得高興的是,手術療效在年齡較大、已多年癱瘓的患者中也很好。徐文東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根據我們所做的全部病例來看,一些癱瘓了二三十年的人,經過手術後恢復的情況也很不錯。這其中的奧秘我們還在探索中。”

據徐文東透露,目前美國通過學習後,也已經掌握了這一技術,並在開展中。“他們現在僅完成了兩例。”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肢體的整體重建與“腦機接口”

顧玉東曾經提出過“手科學”的叫法。徐文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伴隨著多學科的聯合與融合發展,未來手外科不僅能與神經生物學融合,還能與工科、機械、人工智能等非醫學類專業進行融合。

為此,華山醫院已經成立了肢體功能重建團隊,讓“手科學”的藍圖走進現實。徐文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一個全新的學科領域,以前是個空白。傳統來說‘手外科’是看手的,但現在我們開始做上下肢的整體功能重建,並希望將醫學與工科、理科以及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結合起來,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徐文東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稱:“伴隨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算法,我就可以根據手術前核磁共振的片子來預測病人的療效和未來的恢復情況,包括他能從事什麽樣的工作,生活能不能自理、是否能夠開車或者騎車等等。”

而在康復訓練中借助人工智能假肢和手套,癱瘓病人未來將有望實現通過意念來控制肢體。這是一種無創的療法,無需在病人腦中植入芯片,而是依靠神經衝動,生成腦電波。

通過意念控制肢體的方法,也是目前世界上熱門的“腦機接口”技術。包括美國的埃隆·馬斯克、中國前首富陳天橋都在關注這一有望改變人類命運的前沿技術。

馬斯克的Neuralink成立於2017年。目標是研發超高帶寬的腦機接口系統,實現與人工智能的共存。馬斯克朝著這個偉大目標,向前踏出了一大步。這一技術酷似“縫紉機”。

陳天橋在腦科學研究領域的投資始於2016年,成為率先“試水”中國“腦計劃”的商人。他承諾通過他的上海陳天橋腦疾病研究所(TCCI)出資10億美元作為啟動資金,在全球範圍推進基礎腦科學研究,並將第一筆1億美元資金投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當時引起神經科學界的劇烈反響。

2017年年底,TCCI宣布向中國腦科學研究投資5億元人民幣,資助項目包括腦腫瘤、老年癡呆、帕金森症、抑鬱症等的研究和治療。

僅依靠大腦意識實現無創控制機器人裝置,將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尤其是將改變癱瘓患者和運動障礙患者的生活。

在該領域,國際上已經出現了一些喜人的成果。去年6月,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與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無創的腦機接口(BCI)技術,成功開發出第一款由大腦控制的機器人手臂。該實驗中的意念控制機器人還顯示出高度的電機控制,具有連續跟蹤計算機游標的能力,該成果發表在《ScienceRobotics》上。

而此前,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也已經針對行動不便者,開發出一款能用腦電波控制的軟性外骨骼系統,只要通過意念,就可使原先使不上力的雙手做到拿起杯子等日常事務,讓原本癱瘓的患者重獲行動能力。

徐文東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全球腦中風腦外傷腦癱後遺症的病人接近1億,中國就有兩三千萬,而且在發達國家腦中風發生率趨勢是向下的,而中國還是上升的。”

“重建肢體功能的這些想法,我們有些已經實現,有些還未實現,例如通過意念控制肢體,這是一個需要經過幾代人努力的課題。”徐文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