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OLED電視已經便宜很多了,為什麽還沒打敗液晶?

  幾乎每一年都在說是OLED爆發的一年,從2007年索尼推出首台OLED電視,OLED的電視歷史已經過去了11年,到2017年索尼重新回歸到OLED陣營的時候,大家深知OLED已經成為了不可逆的潮流。

  今天傳統品牌廠商中,除了三星、海信、TCL之外,其他所有品牌都已經推出了OLED產品。儘管如此,今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的出貨數量預計不會超過200萬台,滲透率不會超過1%。OLED與液晶電視如此懸殊的市場佔有率,讓人略感困惑,因為OLED的呼聲遠遠蓋過了這個數值。

OLED是否需要打敗液晶?

  先拋出答案,是沒有必要。之所以這麽長時間OLED都沒有完全替代液晶,是因為兩種技術都在更新迭代,有各自最優的使用場景。

  消費需求在變,行業趨勢也在變,5年之前兩者或許還沒有太大的可比性,一個是駕輕就熟,一個高能低產;5年之後,在妥協和成長的軌跡上,局勢截然不同。所以今天很有必要“舊事重提”一番。

  如果把產品的成功定義為獲得大量市場的話,那我們除了在討論技術本身之外,對技術的市場需求,以及採用技術的產業聯盟必須要有所了解。因為除了順勢而為,也可以“勢在人為”。

55吋OLED電視已經低至8K

  液晶已經誕生多年,液晶顯示行業有著非常成熟完整的產業鏈,而且越是技術成熟,越是產業鏈完善,良品率就越高、成本就越容易控制。55吋OLED電視從2W降價到如今最便宜的8K,但是65吋液晶電視也從1W降價到了4K,大家都在拚命的壓榨產品價值,在性價比面前兩者還沒有可比性。

75吋液晶電視低至8K

  高端液晶電視和高端OLED電視是完全互補的關係,也就是說兩者的優缺點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還十分明顯。比如高端液晶電視進化出了QLED電視。QLED承接了LCD時代幾乎所有的配套設施,也承接了其“物美價廉”的特點。成為了LCD最成功的一次改良。

  從“趨勢”來看,OLED似乎十分強勁;但是從市場供需的總體份額來看,液晶電視仍佔據大半壁江上。

OLED技術真的領先於液晶技術嗎?

  OLED改變了發光的模式,就一定是比液晶先進嗎?事實上現階段他們都面臨著技術和成本博弈的壓力和束縛。市場激烈的競爭下,所有看似美好的東西,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可能都是妥協的產物。你們應該深有體會的,技術一直在進步,但產品的品質感卻不見得一直都有增長,因為成本優勢左右了產品的存亡。

  最終形態的QLED應該是量子點材料主動發光,應用在顯示設備上不需要背光源。不過現在的形態是在藍光LED前分布量子點膜,形成純度更高的背光源,透過液晶分子帶來更“純”的色彩表現。

OLED與QLED

  最終形態的OLED應該是OLED有機材料主動發光,產生RGB三原色,構成色彩。現在的形態則是採用了白光OLED的技術,OLED隻充當了自發光的背光源,同樣需要濾光這個過程。

  目前高端的液晶技術,在產品的亮度、灰度、色域方面,都絕對的領先於大屏OLED技術。因為大屏OLED都是WOLED,是為了控制壽命和良品率的妥協的做法。

W-OLED(左)RGB-OLED(右)

  暗部細節和色彩過渡問題不管是W-OLED還是RGB OLED都應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一個難題,對於OLED這種自發光技術來說其亮度的調節是靠PWM或者DC這種調光方式來控制就是8bit也有256級10bit的話就是1024級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做好了問題解決做不好那就是死黑細節一團糊的結果出現。

  當然OLED也有非常多的有點是液晶怎麽趕也趕不上的。比如絕對的黑位,絕對的動態表現,能夠表現最純淨的色彩。

OLED與液晶都有怎樣的產業布局?

  從產業端看,OLED面板產業鏈日趨成熟,加速了OLED的產能的釋放,在產線建設方面,韓國、中國大陸都在紛紛投入OLED面板的建設,LG DISplay、京東方、華星光電、夏普等已加入OLED建設陣營,投資都在千億級別。品牌方,除了三星、TCL、海信之外,大家都推出了OLED電視。

  不過液晶電視是每個品牌都有的。傳聞,三星正在研發QLED與OLED合體的QD-OLED技術,並運用在大屏電視上,海信和TCL也有相關的動向證明他們對OLED也是十分感興趣的。隨著市場的成熟,相信也一定會加入進來。

  不過主打性價比的互聯網電視,一方面他們品牌定位難以出售這麽高價格的OLED產品,另一方面,他們想要壓低OLED電視價格,LGD也原意給他們供貨來打斷市場的平衡狀態。雖然多品牌都身在OLED,整個大屏OLED面板的統治權還是在LGD手裡。

國產OLED有沒有希望?

  雖國內已經緊鑼密鼓地布局OLED面板的生產線,不少LCD 面板廠商也轉型OLED。但與LCD產業鏈一樣,OLED面板產業鏈較長,設計零組件、產品多,技術路線多元。而其上遊產業鏈,也就是原材料(ITO 玻璃、有機發光材料、驅動IC 等)這一環節話語權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國內幾乎一片空白。

  由於技術門檻更高,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混晶)、光學模片等上遊原材料的供應權基本掌握在海外廠商手上,國內能實現規模量產的原材料不多。日本廠商Tokki 和Ulvac 在蒸鍍等關鍵設備領域佔據絕對優勢,而在材料方面,出光興產、默克、UDC、陶氏等都是日、韓、德、美等國的企業掌控著各自的專利。反觀國內,雖然也有不少投資熱點放在上遊產業鏈上,如發光材料的萬潤股份、IC 驅動的中穎電子,但都未能形成一定規模,更多處在摸索過河階段。

  當然,OLED中遊產業環節,也就是面板製造方面,目前中遊的OLED 面板產能基本掌握在三星、LG、夏普、JDI 等傳統LCD 廠商手中,中國面板廠商投入的力度以及增長速度相當可觀,京東方、深天馬以及柔性屏3D曲面玻璃藍思科技,已開始布局OLED 產線,預計在今年前後將形成一定的產能規模,有望在OLED 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OLED技術的下遊終端競爭就更為激烈了,市場增速巨大,主要有兩部分,在大屏電視方面,定位於高端的OLED電視,很好迎合了消費更新趨勢,而隨著日系家電的退出以及國產家電TCL、創維、海信等海外影響力的增加,終端發力刺激供給側的發展還需要看國內電視廠商的投入力度。

  總結:當OLED電視拚命下調價格的時候,我們忽視了液晶電視也在朝著超大屏和高性價比發展。普通用戶可以選擇花8K來購買一台國產55吋OLED電視,也可以選擇一台國產75吋的液晶電視。當兩台電視擺在面前時,普通用戶絕大多數情況都會購買75吋的大尺寸液晶電視,因為大屏電視帶來的震撼享受是色彩、動態、黑位那些都無法比擬的。現階段是這樣,未來會不會像淘汰crt或者等離子那樣淘汰液晶電視呢?這個還是要留給歷史的長河來解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