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交廣分治兩千年,本為一體的兩廣與越南是如何分離的?

中國的很多地理區域都可以用一個字來簡稱,比如蘇南浙北一帶可稱為“吳”,北京一帶可以稱為“幽”或“燕”,四川稱為“蜀”等。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中國最開始的地名通常是單字地名,雖然後來漸漸演化成雙字地名(舉個例子:“徐州”本來“徐”屬於單字地名,“州”是一種建制通稱;但後來變成“徐州市”,“徐州”成了雙字地名,而“市”成了建制通稱),但用單字古稱來稱呼地域的習慣仍然殘留於漢語之中。

那麽,如果稱呼嶺南地區,用哪個字來稱呼呢?沒有任何爭議,就是“廣”,現在“廣東”和“廣西”兩個省名都帶“廣”字,嶺南第一大都會名稱為“廣州”,但在歷史上,最早稱呼這一地域是另一個字:交!

東漢交州刺史部

交,目前現在這個字已經不作為任何地方的稱呼,不過這實際是後世政治原因導致的。但在古代,用這個字來表示某個地區是慣例。在現在中國中學生學的一些古代文章中,我們能看到這一些現象。

“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孔雀東南飛》

這其中,交與廣是並稱的,似乎形容的是同一片地方,那麽為何嶺南會出現這種“一地兩稱”的特殊現象呢,“交”與“廣”哪個又才是嶺南地區的“正統”通稱呢?

如果從歷史上來說,“交”比“廣”出現的要早好幾百年。

嶺南一帶,原本並不是中原民族的控制區域,生活在此地的是土著部族,中原漢人稱呼其為“百越”,其中“越”又通“粵”,即現在廣東省簡稱的由來。秦朝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後,南征北戰開疆拓土,打下百越之地後,設置了三個郡:南海、桂林、象。這是嶺南地區首次被納入版圖。

此時,無論是“交”還是“廣”的稱呼都沒有出現。

秦末漢初天下大亂後,嶺南地方官員趙佗趁機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南越國繼續南征,將疆域延伸到了今天屬於越南北部的紅河平原地區,擊敗當地酋長安陽王后,趙佗設置了兩個新的建制:交趾郡、九真郡!

“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人”——《三家注史記》

從此開始,“交”這個地名出現了,“交”實際是“交趾”的簡稱。那“交趾”到底為何意?其實如果就“交趾”這個詞來說,其出現的遠比作為地名要早。早在戰國時期的著作《墨子》中就有“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之日所出入,莫不賓服”之句,《禮·王製》也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

對於中原人來說,南方各地原住民一開始都是“蠻族”

後世的學者對於“交趾”一詞的本意也鬧出不少誤解,唐代杜佑在《通典》認為這是因為當時紅河平原的人“大趾開闊,並立相交”所以稱為“交趾”,這顯然不對,當地人的腳沒這麽奇怪。實際上“交趾”原本是上古漢人形容南方分布在湘粵一帶越人部族生活習慣的形容,“雕題交趾”中“雕題”就是在額頭上紋身。而對於“交趾”,歷代注疏家的理解也都一致:側臥時大腿後彎,雙腳交於身後。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蠻”民族風俗的詞。即使中原人用“交趾”形容地方,一開始也是泛指整個中原以來地區,但趙佗設置“交趾郡”後,這裡成為正式的建制名了。

南越國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漢朝滅亡,漢武帝滅南越國後繼續南征到越南中部,此外還派水軍控制了海南島,重整嶺南建制,分為九個郡: 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

這其中,“珠崖、儋耳”在現在的海南島,“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於今天的越南北部,而“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則位於兩廣。

同時,“廣”的地名也正式出現,“廣”實際來自於漢武帝的聖旨,漢武帝滅南越國後對於如何控制其故地做出指示: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意思是希望地方官員以懷柔政策控制此地。當時除郡縣外,漢武帝還設置了更上一層的監察區,即“刺史部”,除京師附近三輔、三河及弘農七郡外,將全國一百零幾個郡國分為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並州、涼州、益州、荊州、揚州與交趾、朔方十三刺史部。

嶺南一帶當時屬於“交趾刺史部”,而同時,地方官員在收到漢武帝“廣布恩信”的旨意後,將刺史部所在地定名為“廣信縣”(蒼梧郡郡治,離水與鬱水的交匯處,今廣西梧州或廣東封開一帶)。

大家是不是有一個疑問:交趾刺史部,統治中心在蒼梧郡的廣信,首郡應該是蒼梧郡,那應該叫“蒼梧刺史部”更合適,怎麽會叫“交趾刺史部”呢?

這實際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為交趾刺史部剛剛成立的時候,刺史部所在地並不在蒼梧郡的廣信縣,而臨時設立在交趾郡的郡治贏婁縣 (今越南河內市西北)。西漢時刺史不常置,且無固定治所,但交趾除外,後來遷到廣信了。

“交州治贏婁縣,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移治蒼梧廣信縣”——西晉王范《交廣春秋》

那另一個疑問就出現了:交趾郡是在現在的越南啊,為何漢代一開始會把刺史部放在越南呢?難道當時整個嶺南之地其重心是在邊緣的越南嗎?這一帶的核心應該是在珠江三角洲才對吧。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了,也許在大家的印象中,最偏遠的地方經濟往往最落後,不過對於嶺南地區而言並不如此,《漢書•地理志》記載了各郡人口,交趾刺史部七郡(位於海南島的珠崖、儋耳兩郡後因當地頻繁出現土著反抗而被放棄)人口如下:

交趾刺史部各郡人口

從上表可以看到,交趾郡人口奇多,加上九真、日南兩郡,現今位於越南地帶的3個郡人口竟佔到全部人口的一大半!

封建時代,人口多少基本可以反映繁華程度,交趾為何如此繁華呢?這和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關,紅河平原地處熱帶,十分適合農業開發。所以交趾地區長期以來屬於嶺南經濟中心,除紅河平原外,嶺南地區另一個經濟中心則是以如今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這也是舊南越國的核心地區,不過其實力遠遠遜色於交趾。

漢朝人口密度,交趾是南方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交趾刺史部是西漢最邊緣的一個監察區,《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別於諸州,令交趾刺史持節治蒼梧。”,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交趾刺史和其它諸州(刺史部的俗稱)刺史不一樣,是常駐蒼梧(廣信)的,有一定行政區的意味,這是為了加強對嶺南統治的需要。

但是,既然交趾刺史部中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是交趾,其次是珠江三角洲,為何刺史部所在地即不選擇交趾地區,也不選擇珠江三角洲,卻會遷徙到的蒼梧的廣信縣呢?這完全是政治需要:廣信是嶺南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嶺南與中原地區的聯絡中心,其“居百粵五嶺之中,連九嶷七澤之勝。北接湖湘,而為唇齒之邦,下通番禺,而有咽喉之勢。”,位於嶺南地區的腹心位置。不過,永和年間(公元136-141年)因交趾南部三郡動亂頻繁,一度將治所再遷至交趾郡龍編縣(今越南河內東)。

《漢書·地理志》與《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兩漢嶺南各郡人口變化情況,可以看到蒼梧郡人口增長最快,這與其出於政治中心的地位有很大關係。

西漢設置的十三刺史部中,交趾和朔方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其不稱州,這是因其“非《禹貢》九州之域,又非《周禮》職方之限”,所以不稱州,這兩個漢帝國最南和最北的刺史部隻稱“交趾”和“朔方”,此時“交趾”一般不能簡稱為“交”。

東漢末年,刺史部改為州,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此時“交”才是整個嶺南地區的通稱。然而之後嶺南地區卻發生一件影響極為深遠的事情:交廣分治!

大家知道,東漢時期軍閥混戰,之後演變成了三國的局面,那麽“交州”是屬於哪一方呢?交州很特殊,大家想想《三國演義》吧,東漢十三州中十二個都有出場,但大家能想到有關“交州”的劇情嗎?想不到吧,因為交州在這亂世是世外桃源一樣的存在,這不得不說一個人:士燮。

士燮,東漢末年出生於交州廣信,他是官宦子弟,父親士賜曾於漢桓帝時期出任日南太守一職。公元187年,士燮被漢朝任命為交趾太守。東漢亂局中,士燮也成為割據嶺南的軍閥,士氏的親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職,如士燮的三個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別擔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交州遠離中原,基本不受戰亂波及,士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使“中國(指中原)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

從士燮的發家也能看出交趾的實力強大,士燮是蒼梧人,但其權力根基卻是在交趾,其以一郡之地席卷交州。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因“張津為刺史,士燮為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至此交趾刺史部始稱交州。

注:從趙佗到士燮可以看出,嶺南當時是十分適合割據的

在士燮的治理下,交州是相對平穩的,但交州到底歸屬誰呢?名義上其是東吳地盤,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步騭為交州刺史。但士燮仍然是交趾土皇帝,其和兄弟一起臣服孫權,將兒子收至東吳為人質,並每年貢獻當地寶物以維持其政權。直至孫吳黃武五年(226年),士燮在郡四十餘載,年九十卒。

對於孫權來說,士燮的死無疑是一個好消息,這意味著他能把交州控制的更牢固,為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勢力,孫權決定將交州一分為二:

“權以交趾懸遠, 乃分合浦以北為廣州,呂岱為刺史;交趾以南為交州, 戴良為刺史。”——《三國志》

交廣分治

當然,士家殘余勢力猛烈反抗,士燮之子士徽自署交趾太守,發兵拒之,但被誅除。

按照孫權的分法,廣州管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基本是現在的兩廣之地;而交州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基本是現在的越南。

雖然孫權的目的是分權,但這種分法實際是很合理的,大家可以看下圖。

此圖將東漢末年已經開發的區域標了出來,大家看交州地區明顯能發現中間有一個斷層,廣東地區大部分已經開發,越南地區也已經得到開發,但中間的廣西則還是荒地。所以交州實際是有兩個重心的,現在將其分治也符合地緣規則。

所以,之後的歷史出現一種“不可逆”的現象,本來因為士家勢力被鏟除,孫權認為再分廣州已經沒有必要,所以分治計劃取消(於是除廣州, 複為交州如故——《三國志》),交州分而又合。

但30年之後,交廣再度分治。

永安六年(263年)五月,交趾、九真、日南這南交州三郡再度爆發反亂,交趾郡吏呂興殺太守而反,並遣使至魏請求內附。剛剛滅蜀的魏國很快進行了回應,而吳國也迅速平叛,而且東吳再次作出了“複分交州置廣州”的決定,以割斷叛亂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與合浦等海東諸郡的聯繫,防止叛亂蔓延而無法收拾。雖然吳一度收復交州, 但最終晉滅亡了東吳 (280年),而交廣並立的局面也固定了下來。

五代十國時期,交趾成功從南漢獨立

自此,“廣”成為兩廣地區的通稱,而“交”則單指交趾地方了。

然而,交州和廣州分離後卻走向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廣州地區與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但交州由於地處偏遠,漸漸出現了分離主義傾向,而且由於沒有廣州節製,交州的分離卻愈演愈烈。到五代十國亂世,交州擊敗南漢後分離出去,後形成了今天的越南。

不過,交州被中國統治1000年,至唐朝已經徹底漢化,所以本地人當時基本都認為自己為漢人,和漢人屬於同一民族,並沒有“越族”的說法,其趁著唐末亂世割據自立但並不否認自身是“中國政權”,其認為自己屬於中國內部的割據政權而不是外國。然後後期由於宋元不爭氣沒有打下越南,而越南本身又沒有實力統一中國,這才漸漸形成“漢越分離”的局面。

於是,用“交”字來稱呼此地的習慣仍然殘留很久,越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至今仍然習慣稱呼越南主體民族京族為“交人”(Keo)。

作者:雲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