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慌!寶寶表現出這35個「異常」 原來不是生病

成長過程中,媽媽會發現寶寶常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驚跳、撞頭、扁平足等等。媽媽很擔心,想知道能不能治好。

其實,這些看似「異常」的現象,都不是病!今天,小編就將寶寶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常見的「異常」表現,總結給各位粑粑麻麻,絕對會讓你恍然大悟!

頭面部

1、枕禿

枕禿是很多寶寶都會出現的情況,指的是寶寶頭部出現一圈頭髮生長不正常的現象,比如頭髮稀少或者沒有頭髮等。幾乎每個嬰兒從生後2個月開始都會出現腦後、頸上部位頭髮稀少的現象。只是每個嬰兒枕部頭髮稀少程度不同,情況嚴重的寶寶枕部幾乎見不到頭髮。

2、撞頭

有節奏地撞頭是6-12個月寶寶開始出現的一種比較多見的重複性行為。主要表現為無目的有節律地撞頭。5%-19%的嬰幼兒可能發生這種行為,1歲半以後明顯減少,大多數在4歲前停止這種行為。一般男孩較女孩發生為多。

寶寶撞頭的動作多發生在睡眠前、醒後、情緒激動時。主要表現為有節奏將頭撞擊在硬物上,撞頭時寶寶沒有什麼不適的感覺,一般來說對腦組織沒有什麼損害,也不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

3、流口水

寶寶流口水是正常的生理現象。4個月的寶寶唾液分泌較多,但吞咽反射功能還不健全,口水自然就多了起來。發育較快的寶寶在18個月左右就會停止流口水,大部分寶寶在2歲之前也能逐漸有效地控制吞咽動作。但如果寶寶流口水情況嚴重,或是持續時間過長,就應該去醫院檢查,看看寶寶口腔有無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

4、吮手指/揉眼睛/抓臉/抓耳朵

小嬰兒尤其是2個月的寶寶,他的運動是不隨意的運動,動作也不準確,而且他還沒有認識和使用自己的肢體的意識,這是因為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對於寶寶而言,有太多的領域可以去「征服」——包括他的身體、手、手指、腳、腳趾、性器官、眼睛和其他附加物,都是他的探索對象。有些寶寶長牙時候也會抓耳朵。

如果寶寶出現類似抓耳朵、揉眼睛、吮手指等特殊舉動,都是正常的,同時也是短暫的,寶寶可能很快就厭倦了,或換另一種新動作。

5、粟粒疹/嬰兒粉刺

許多嬰兒生下來都會有皮疹及其他的皮膚毛病,這種情形可能會持續好幾周。粟粒疹(鼻子、雙頰或額頭上等有針頭大小的白色表皮囊腫)或嬰兒粉刺(和粟粒疹類似,由皮脂腺阻塞所造成)都不需要多做處理,時間是最好的治療藥物,嬰兒很快便會長完這些皮疹。數周內,他就會有漂亮的嬰兒肌膚了。

6、打噴嚏

新生兒偶爾打噴嚏並不是感冒的現象,而是寶寶的呼吸道中有一些羊水和多餘的黏膜等導致的。打噴嚏和咳嗽是一種可以幫助寶寶排除由外界環境(如棉絮、絨毛或塵埃等)侵入的異物,當寶寶暴露在強光下(尤其是陽光下)時,也會打噴嚏。

7、短暫窒息

新生兒呼吸的唯一通道是鼻子,雖然較高位置的喉頭保證了吸奶時不會意外嗆著,但也造成了他無法用嘴呼吸的生理特點。此外,由於寶寶的肺部還沒有發育成熟,有時會有10秒鐘左右的「窒息」。不過,6個月後就會正常起來。

8、鼻塞

寶寶的鼻黏膜的毛細血管很豐富,且鼻腔很狹窄。當有分泌物時,鼻腔很容易被塞住,不一定是感冒。父母可用小棉花棒輕柔地將鼻腔分泌物取出。

9、喉鳴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喘氣不大正常,呼嚕呼嚕的。仔細傾聽,寶寶吸氣時,喉中伴有笛音那樣的高調音,呼氣時就聽不見了。寶寶哭鬧、急著吃奶時,高調音明顯,睡著後就減輕了。這就是新生兒寶寶正常的喉鳴,也稱喉喘鳴。新生兒喉鳴,在剛生下來時還不明顯,生後數周變得越發明顯。

這主要是新生兒喉軟骨發育還不夠完善,喉軟骨軟化造成的,一般在6月齡到周歲期間自行消失。新手媽媽往往以為這是寶寶喉嚨有痰,有的甚至猜測是否得了氣管炎、肺炎。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10、眼白出血

頭位順產的新生兒,由於娩出的時候受到媽媽產道的擠壓,視網膜和眼結合膜會發生少量出血,俗稱眼白出血。新手媽媽看到寶寶眼白出血,不要驚慌,幾天以後寶寶自然就好了。

11、舌系帶

舌系帶是連接舌頭與口底的短小韌帶。隨著舌頭活動的增加,舌系帶會逐漸伸長。若舌系帶過短,可能影響哺乳,可就診小兒口腔科。

12、下巴抖動

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製功能較差。如果不伴其它癥狀,屬正常生理現象。

13、溢奶

溢奶就是嬰兒在餵食後吐出一些他所吃的東西。溢奶是嬰兒常見的情形。嬰兒的消化道在出生後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開始有效運作,這種情形不需憂慮。試著在餵食中和餵食後讓他輕輕打嗝,餵食後讓嬰兒保持直立20至30分鐘,有助於減少他吐出的量。

14、頻繁打嗝

寶寶出生後的幾個月內,一直都有較頻繁的打嗝,這是由於橫膈膜還未發育成熟。此外,有時打嗝是由於寶寶過於興奮,有時則是由於剛餵過奶。到了3~4個月的時候,寶寶打嗝就會減少了。若家中的寶寶持續地打嗝一段時間,可以喂寶寶喝一些溫開水,以止住打嗝。

15、馬牙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齶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16、眼睛斜視/鬥雞眼

有偏離眼或懶眼睛(又稱斜視眼/鬥雞眼)的嬰兒無法將兩隻眼睛同時定焦在一個物品上。偏離眼在前三個月中是常見的,因為這時嬰兒的眼部肌肉尚未完全發育。到了第四個月,嬰兒通常就能將雙眼固定在一個物品上了。嬰兒的眼睛看起來經常是相交或偏離的樣子。

軀體/皮膚

17、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5天后最明顯,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況良好,無不良反應,稱「生理性黃疸」。主要是由於寶寶體內紅細胞破壞增加,使血中間接膽紅素增加,使皮膚髮黃。還因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肝細胞產生的酶活性不足,不能有效地將間接膽紅素轉化為直接膽紅素而由膽道排泄,間接膽紅素在血中濃度增高,引起皮膚黃染。總之,生理性黃疸屬正常生理過程,不需要治療。

18、脫皮

幾乎所有的新生兒都會有脫皮的現象,不論是輕微的皮屑,或是像蛇一樣的脫皮,只要寶寶飲食、睡眠都沒問題就是正常現象。脫皮是因為新生兒皮膚最上層的角質層發育不完全,容易脫落。

此外,新生兒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並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增多。這種脫皮的現象全身部位都有可能會出現,但以四肢、耳後較為明顯,只要於洗澡時使其自然脫落即可,無須特別採取保護措施或強行將脫皮撕下。

若脫皮合併紅腫或水泡等其他癥狀,則可能為病徵,需要就診。

19、新生兒紅斑

有的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天內會出現皮膚普遍發紅,並伴有針尖大小的紅點。這可能是由於冷而乾燥的外界環境及毒素的影響引起的。持續1~2天后逐漸消退,出現脫屑,以足底、足心及皺褶處多見,脫屑完畢後,皮膚呈粉紅色。

20、胎脂

新生兒初生時皮膚上覆蓋一層白色的胎脂,具有保護作用。胎脂會於寶寶出生後數小時逐漸吸收,不必洗去。但如果耳後、頭皮、腋下及其他皺褶處遺留的胎脂過厚或粘有血跡時,應用濕毛巾輕輕除去,然後塗以少許消過毒的植物油。

21、乳腺腫大

有些新生兒,不論男女,出生後3~5天,乳房逐漸脹大,甚至有少量乳汁分泌,生後8~10天最明顯,爾後逐漸消退,2~3周以後恢復原狀。這和假月經是一樣的,受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爸爸媽媽們不用太擔心。

22、脫水熱

新生兒出生後,經皮膚蒸發、呼吸、大小便等丟失不少水分,而開始時母乳分泌不足,因而體內水分減少,產生「脫水熱」的現象。脫水熱多發生在出生後2~4天的寶寶。脫水熱熱度一般不超過38℃,如及時發現,補液後可很快正常。

23、驚跳

新生兒常在入睡之後有局部的肌肉抽動現象,尤其手指或腳趾會輕輕地顫動。或是受到輕微的刺激如強光、聲音或震動等,會表現出雙手向上張開,很快又收回,有時還會伴隨啼哭、驚跳反應。這是由於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所致。此時,只要媽媽用手輕輕按住寶寶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就可以使他安靜下來。

24、體溫波動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善,調節功能差,體溫不易穩定。受涼時,新生兒沒有顫抖反應,只是依賴一種稱為棕色脂肪的物質產熱。新生兒的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計算比較大,皮下脂肪又薄,很容易散熱,造成體溫過高,或蓋得過多,又未補充足夠水分,可使新生兒體溫升高。要保持新生兒體溫正常,就應讓新生兒處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夏季要通風,多飲水;冬季要注意保暖。

四肢

25、摳東西

寶寶喜歡摳東西的行為源於寶寶精細動作的發展需要,當寶寶發現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小手指時,會忍不住去嘗試各種各樣的「冒險」。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比較小的玩具,滿足寶寶鍛煉精細動作的需求,例如小串珠、小布條等。但是細小的玩具容易誤食,媽咪要注意照看好寶寶哦

26、扁平足

事實上,新生兒足底扁而平是正常的。扁平足是足部發育的正常現象,新生兒幾乎都是扁平足,2歲以後的寶寶概率是90%,之後年齡越大,概率越小,成人只有10~20%。相反,如果嬰兒在頭幾個月裡就有很高的足弓反而是一種不良的信號,因為它預示著寶寶會有神經或肌肉方面的問題。

27、內八交或羅圈腿

很多媽媽看到寶寶小腿彎曲,就認為寶寶是O型腿,其實不一定。嬰兒在出生前雙腿處於盤曲狀態,從而導致出生後1-2年內小腿有些向外彎曲,只要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在一條直線上,都屬正常現象,不是O型腿。隨著出生後的生長,寶寶的腿會逐漸變直。預防O型腿和X型腿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嬰兒自然發展規律。平時讓寶寶多趴著,鍛煉其頸、腰、背部肌肉和協調能力。

28、吃土或更髒的東西

寶寶老愛用手抓東西吃:米糊、麵條、泥土、沙子、狗糧、小蟲子、腐敗的食物,甚至是大便,只要大小合適,什麼東西都有機會進入寶寶口中。媽媽無需擔心,寶寶吃一點土不會對身體有太大影響的,不過一定要小心寶寶喝下幾滴洗潔精之類的,那就麻煩了。

當寶寶長到一定月齡的時候,會愛上用手抓東西吃的感覺,這是寶寶抓握能力的發育過程,媽媽應該為寶寶的進步感到高興。另外,媽媽要把有毒、危險、易誤吞的東西收好,以免傷害到寶寶。


其他

29、勃起

有些媽媽發現給男寶寶換尿布的時候,可能會發現「小雞雞」勃起的現象。這是性器官受到觸摸的正常反應,就像小女孩也會產生陰蒂勃起,只是比較看不出來而已。所有的男寶寶在某些狀況下(如當受到觸摸或者一定刺激的時候)都出現過這種現象,只是有部分媽媽沒注意到。總而言之,這種情況是正常的,媽媽不用擔心。

30、胎便/胎糞

胎糞是由胎兒期的腸黏膜分泌物、膽汁及咽下的羊水組成,呈墨綠色。胎糞一般於出生後2~3天開始排泄,約2~3天內排完,糞便轉為正常的淡黃色。由於胎糞對新生兒肛周皮膚有刺激性,故在每次排便後應用溫水清洗臀部,擦乾後敷以薄層植物油,以預防紅臀(尿布疹)發生。

31、體重減輕

新生兒出生後第1周內會有體重的下降,這種體重下降不會超過新生兒出生體重的7%,而且最遲10天就會恢復甚至超過出生體重。這種體重下降我們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它是由於新生兒出生後排出胎便和尿液,且通過皮膚、肺等途徑丟失了許多水分,加之出生後前幾天吃奶較少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媽媽不用太擔心哦。

32、紅色尿

新生兒出生後2~5天,由於小便較少,加之白細胞分解較多,使尿酸鹽排泄增加,可使尿液呈紅色,並在排尿時出現啼哭,多在尿液染紅尿布後被發現。此時可加大哺乳量或多喂溫開水以增加尿量,防止結晶和栓塞。

33、假月經

有些女寶寶的家長可能會發現,剛出生的女嬰就出現了陰道流血,有時還有白色分泌物自陰道口流出。這是由於胎兒在母體內受到雌激素的影響,使新生兒的陰道上皮增生,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宮內膜增生。胎兒娩出後,雌激素水準下降,子宮內膜脫落,陰道就會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後3~7天,持續1周左右。無論是假月經還是白帶,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家長不必驚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療。

34、睡眠時間長/日夜顛倒

新生兒每天幾乎有90%的時間處於睡眠狀態。其實新生兒之所以出現日夜顛倒的現象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媽媽的子宮內是黑暗的環境,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過了那麼久不分晝夜的生活,出生後總得需要些時間來適應白天與夜間的現象,寶寶會隨著媽媽的生活節奏感知白天和黑夜。對此,媽媽要有耐心,其實只要過幾個星期,寶寶就不會如此了

35、怕見陌生人

很多寶寶6個月以前被誰抱都高興,但是6個月後就沒有這麼「乖」了,見到陌生人或自己不喜歡的人,寶寶會拒絕,甚至一看到就躲避。如果大人強行要寶寶親近陌生人,寶寶會感到不安,甚至大哭。

事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象。到6個月的時候,寶寶已經認得出自己的爸爸媽媽,並且會對媽媽產生特彆強烈的依戀感。而對於自己比較陌生的人,寶寶會採取迴避的方式,因為陌生人不能給寶寶安全感。

如果寶寶對陌生人產生拒絕,媽咪不要強行讓寶寶親近,但也不能帶著寶寶完全迴避。媽咪可以自己先和「陌生對象」玩,再邀請寶寶一起加入,讓寶寶逐漸去適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