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式非遺”:活了,火了!

透過“嶺南之窗”,看到的是廣州近年來在非遺保護傳承上的出新出彩以及一座老城市不斷釋放出的新活力。/南方日報記者劉力勤攝

夜幕下,當珠江新城亮起華燈,悠揚婉轉的粵劇唱腔從廣州塔傳來,回蕩在高樓大廈間。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正式啟動。當最傳統的經典魅力與最現代的時尚動感相遇,一扇面向世界的嶺南非遺文化展示之窗隨之開啟。

透過“嶺南之窗”,看到的是廣州近年來在非遺保護傳承上的出新出彩,以及一座老城市不斷釋放出的新活力。城市西邊,永慶坊裡,10個非遺大師工作室在此聚集發光;中軸線上,廣州塔下,嶺南非遺文化展和名家周末大舞台交相輝映;四處熠熠生輝的光點,是散落在校園、公園等地的非遺活動。

千年商都積澱下深厚的嶺南文化。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廣州是人文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門戶。如今,嶺南非遺文化日漸融入其中,走入日常生活,與這座老城市一起,在新時代獲得新的生命活力,在世界舞台上彰顯城市文化綜合實力。

城市靈魂▶▷

“文化形象大使”點亮地標

以珠江新城現代建築群為背景,廣州塔下,一出出傳統粵劇劇目在“名家周末大舞台”上贏得滿堂彩;廣州塔內,嶺南文化主題展覽展出的百年金漆木雕神樓氣勢恢弘,精美粵劇服飾吸引遊客駐足觀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從“廣州歡迎您”系列文旅活動,到“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生於嶺南鄉土的非遺文化一步步走進廣州塔,傳統文脈傳承與城市現代化發展有機融合,透過國際形象展示之窗彰顯城市靈魂。

城市地標代表著城市形象,往往與當地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讓非遺走進核心地標的國內城市並不多,廣州便是其中之一。

在千年商都的文化基因裡,嶺南非遺元素不可或缺。歷史上,非遺見證了廣州與世界的交流,廣繡、廣彩、通草畫等工藝品遠渡重洋,源源不斷地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時尚和工藝製造產生影響。如今,它們作為城市文化形象組成部分,成為對外展示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的“形象大使”,用文化講述嶺南故事。

廣州以此表態傳承弘揚嶺南文化的決心。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在重要地標建築布展,背後折射的是非遺傳統技藝在廣州得到重視、保護和傳承。

南獅威武、廣彩繽紛、欖雕精細、粵曲悠揚……在細心呵護下,嶺南特色非遺文化活力機甲狂潮。粵劇演出名家薈萃,粵劇作品推陳出新、走上螢幕;廣彩探索跨界融合,領軍人物譚廣輝與博物館、購物中心合作生產,推出多件精品;傳承千年的象牙雕刻技藝通過更換材料、創新工藝,開拓了新的發展領域。

“廣州塔是廣州最廣為人知的城市建築,利用城市主要公共空間展示非遺文化,讓藝術從博物館走進社會、走入民眾生活中。”在廣州美術學院院長李勁堃看來,了解才會喜愛,人們喜聞樂見,非遺才能獲得持續的生命力。

這既是傳播,亦是一種傳承。

文化傳承▶▷

讓年輕人愛上非遺

傳承不僅在舞台上。

特殊的畢業季,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推出了一場特殊的畢業作品雲展覽。根據龍舟、醒獅等非遺內涵創作的萌寵形象,風靡全城。

每一種文化基因的傳承都離不開青少年。近年來,廣州在全市範圍形成了形式多樣、層次多元的校園傳播活動。“非遺進校園”遍及11區,超過130所學校,“非遺進校園”實踐涵蓋了幼兒園、小學、中學、職業技校、特殊教育學校、大專院校等多個教學培養層次。

古之君子道,今之青年行。非遺的本質是一種代際傳承發展的活態精神財富。青少年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體構成,是非遺傳承保護的生力軍。

早在去年底,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就成立了非遺研究中心。今年10月,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將迎來首批雕刻班的學生。如今,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已列入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的全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培計劃學校。

然而,大多數非遺技藝長期以來主要通過師徒間口傳心授進行傳承,傳承人之間的教學模式差異較大,缺乏體系化的學習載體。

為此,廣州早早探索,出版了多本教材。2018年,嶺南地區首套非遺傳承系列教材《非遺玩家》正式發布。“教材讓非遺教學更容易。”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何願飛介紹,除了已經出版的廣彩和通草畫教材,剪紙、欖雕等教材也將陸續出版。

在非遺走進校園的同時,廣州還不斷創新形式,為非遺傳承插上科技“翅膀”。工信部向四大運營商發放5G商用牌照當天,首場“5G+非遺”空中課堂在越秀區館展示。科技賦能不僅實現了非遺遠程跨區域教學實驗,通過“一點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智慧教學模式的嘗試,有效推動了非遺傳承的體系化、精細化、信息化。

優秀的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讓廣大青年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通過非遺課程體驗這扇窗戶,更多青少年自覺傳播和了解傳統文化,推動了非遺從社會傳承走向教育傳承與藝術傳承,使嶺南文化之魂扎根於青少年的心田之中,讓文化自信更加堅定。

精神命脈▶▷

文化街區激蕩規模效應

當目光從校園轉向景區,嶺南非遺以另一種方式吸引著年輕人。

左臨永慶坊一期,右臨粵劇藝術博物館,近日,非遺傳承人陸續進駐永慶坊二期的非遺街區。作為廣州首個非遺聚集地,這裡將集中9個精品非遺項目,民間工藝代表“三雕一彩一繡”基本入駐,連向來難進街區的音樂類非遺項目蕭笛,也在此打造了嶺南蕭笛文化藝術空間。

“廣州的非遺文化散落在生活中,缺少集中展示點,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廣州市文廣旅局非遺處副處長鍾茜說,在去年的調研中,非遺傳承人缺乏場地的問題引起關注。廣州順勢而為,在永慶坊二期開辟了專門的文化街區。

廣繡市級傳承人李敏的工作室是首期入駐的10個非遺大師工作室之一,目前已投入試運營。店面開張僅一周,李敏已在線上通過網店和直播帶貨,接到了一批漢服訂單。在線下,她更看好多個非遺項目聚集帶來的規模效應。

“單個非遺項目對人流的吸引力不足,只有集聚才能形成合力。”李敏說,近期前來的客人以年輕人居多,“在街區正式掛牌開放後,知名度的提升將帶來更多人流量”。

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傳承和發展的精神命脈。非遺項目聚集永慶坊,城市留下了記憶,人們記住了鄉愁。

保護非遺,用起來才能活起來。非遺街區承擔著鼓勵非遺活化利用的功能。廣州用前期“送一程”的方式,鼓勵扶持非遺項目在傳播傳承上主動作為,並在尋求市場活動中獲得自身生命力。入駐的非遺傳承人可獲得限期三年的租金和管理費補貼,但也需完成相應的公益培訓任務,並面向市場推出一定數量的文創產品。

貼近生活的非遺才擁有生命力。“和漢服的合作只是起步。”李敏說,她更傾向於將廣繡產品日常化、親民化,“下一步將在時裝、旗袍、手提包、中式婚嫁用品方面尋求機會,讓廣繡成為適用多品類產品的工藝,打開市場讓廣繡真正‘活下去’”。

時代價值▶▷

活態傳承融入群眾生活

每天清晨,家住小北路的粵劇票友梁女士都會到越秀公園開始一天的“早課”,結束後與三五好友約在住家附近的點心茶樓,口味正宗的“一盅兩件”讓人百嘗不厭。逛公園、唱曲、上茶樓,這套頗具“儀式感”的程序,正是非遺文化滲透在廣州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文化建設以人民為中心,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作為城市居民休閑場所的公園,同時也滿足著人們的文化生活需要,成為非遺文化傳播傳承根據地。

今年5月,廣州老城中軸線起點的越秀公園,邁出了非遺進公園的第一步,引入粵劇非遺文化元素,由粵劇名家攜手珠江紅船、青少年宮和學校,獻上精彩的文藝匯演。與此同時,廣州首個非遺主題公園選址海珠曉港公園,一個個非遺傳承人的常設攤位成為更“接地氣”的非遺展示台和傳承基地。

非遺保護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民間自發組織的非遺活動正是極好的詮釋。

在廣州市的各大公園裡,經常可見民眾熱情高漲地組織舉辦和參與非遺活動的身影。在荔灣湖公園和人民公園,每逢周六日,都會有廣州市南派花毽研究會的會員們踢花毽,參與人數多達數十人至上百人,南派花毽傳承人鄧永生已在人民公園堅持普及南派花毽四十餘年。

如今,節假日人流如織的大型購物商場也成為了廣州非遺文化的新陣地。2018年8月,正佳廣場五樓“廣正街”開幕,由國家級非遺項目廣東醒獅傳承人趙偉斌發起的非遺工作站,以“非遺+景區+商場”的方式率先打造醒獅文化的文商旅融合場景,小獅頭繪製、砌積木獅、3D小獅頭剪紙拚裝等活動廣受遊客歡迎。

非遺是群眾對共同文化符號的認同。非遺活動走進公園、走進商場、走進群眾,在豐富居民生活的同時,更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和保障。

“廣州在非遺的保護傳承上成績斐然。”中山大學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程煥文評價道,“‘嶺南之窗’活動將非遺保護傳承推向高潮,非遺街區利於非遺工藝品推廣銷售,而走進日常場景,非遺文化將在群眾的了解和喜愛中汲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廣式非遺”在這裡活了,也火了。(南方日報記者/鄭慧梓 馮豔丹 劉丹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