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德國的海軍這麽弱,究竟是為什麽

NO.642-德國海軍興亡

作者:奧古斯汀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鋪開近代歐洲的地圖,會直觀的感受到德國地緣環境真可謂壓力重重:位於歐洲的中心部分,且同時受到東西兩個方向(法蘭西和俄羅斯)兩大陸權國家的製約與牽絆,德國國土又缺乏必要的戰略縱深,一支強大的陸軍是他得以生存的前提。

德奧同盟還真是孤立無援

然而,德國也並非不重視海軍的建設,近代史上德國曾斥巨資建起了一支當時綜合實力世界第二的海軍。

是什麽驅使著這支海軍的誕生?又是什麽經歷使得其興也勃焉,亡也忽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它的故事。

軍起於青萍之末

德國海軍的起點可能需要從近代德國的統一之前講起。

1811年,當時的普魯士被拿破侖打得喪城失地,為求自保,加入了反法同盟的行列。歷經四年艱苦的鏖戰,普魯士與英國,俄國,奧地利作為四大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重新確立了歐洲秩序。

維也納秩序下的的歐洲國家邊界

此時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

北有普魯士,南有奧地利

在這場“勝利者的晚宴”上,作為分得的果實之一,普魯士得到了瑞典的東波美拉尼亞地區以及呂根島。在領土和海岸線擴展的同時,普魯士還得到了瑞典6艘65噸的單桅小炮船。別小看這加起來才幾百噸排水量的小船,這成為了而後德意志帝國海軍的真正起點。

獲得東波美拉尼亞

真是大大擴展了普魯士的海岸線

不過剛剛勝利的普魯士知道,陸上來自法國和俄國的威脅還沒有徹底解除,因此他們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陸軍建設上。雖然時常有人提起海軍建設的問題,但普魯士海軍在很長的時期內並沒有什麽進展。

時間行進到1848年,德國海軍才迎來關鍵的第一個轉折點。當時在丹麥王國管治下的兩個說德語的地區(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建立了臨時政府,並要求脫離丹麥王國。

陸上強大的普魯士

在海上居然敵不過小小丹麥?

為了維護這兩個地區的統治,丹麥王國與其余支持其獨立的德意志國家發生了武裝衝突。丹麥出動了優勢巨大的海軍封鎖了德意志北部與波羅的海沿岸的所有海上貿易,而此時的英國與荷蘭宣布在戰爭中保持中立,同屬德意志地區的奧地利海軍則遠在地中海無法馳援,使得作為對丹作戰主力的普魯士在戰爭中受到重創。

德國當時的國民議會艦隊,1849年

直到1850年,獲勝的丹麥終於如願以償,重新確立了對那兩個地區的統治。而戰爭的失敗使得普魯士認識了海軍的重要性,並在1853年,在陸軍部下設立了海軍廳以及在但澤設立海軍地方總監部,以便全面理順海軍的事務,加強了海軍的建設。

格但斯克(但澤)至今仍是“波蘭”最大的港口

(被蘇聯從德國手裡割給了波蘭)

下圖為格但斯克的貨櫃碼頭與造船廠

(也在造海上油氣平台,海工不錯的樣子)

德意志海軍的歷史,現在才真正拉開了帷幕。

大船一日乘風起

1871年,松散的德意志地區在普魯士的東征西討下統一為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而原海軍廳也從帝國陸軍部獨立並升格為帝國海軍部。在馮·施托施等多位海軍總長的努力下,海軍部對處於東海(即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艦隊進行再編和建設,還在基爾、但澤和威廉港建立配套的海軍工廠。

帝國海軍印章

1888年,德皇威廉一世與其繼承人腓特烈三世相繼去世,同年六月他雄心勃勃的孫子威廉二世繼位。這位具有英國血統的德意志皇帝自幼對海軍情有獨鍾,不僅親繪軍艦的設計圖,還經常如饑似渴地閱讀馬漢的《海權論》。

從小就打上鋼印了

在即位的前一年,他作為德意志皇室的代表,參加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即位五十周年慶典,並出席了盛大的海軍閱兵式。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在這位德國皇孫的內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給了他建立一支強大的艦隊的理想。

然而此時德國的海軍發展方略,在老宰相俾斯麥的控制下,是極為克制的,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和英國發生衝突。

其實這對君臣的矛盾還遠不止於此,而德皇位高一籌,最終在1889年迫使俾斯麥去職,開始了自己自信滿滿的德意志重建。

老舵手趕緊下船吧

此後他拒絕了與俄國延續“再保險條約”,使德俄關係下滑,俄國與法國結成同盟,兩麵包夾德國;布爾戰爭後,威廉二世又向擊敗英國的南非總統發去賀電,惡化了英德關係。過去長袖善舞的德國一下子變成了眾人仇視的對象。

此時的德國已經在加速整合德意志北方

並控制著德意志南方

這一統一局面給了皇帝不切實際的幻想

威廉二世反倒把這事當成了一個機會,抓緊出了一個“世界政策”,即德意志帝國應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帝國。而建立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則是這個目標的有力保障,尤其是要在海上擊敗英國這個討厭的競爭者。

就這麽一位嗜海若狂的君主,推動著德國海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位愛大船的皇帝

貫徹落實威廉二世建設大海軍的政策的人,是大名鼎鼎的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他被後世稱為德國大洋艦隊之父,辦事極具魄力並深受威廉二世賞識。

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

英姿勃發的帝國海軍人才

受海權論的影響以及自身對德國海洋發展戰略的研究,提爾皮茨提出了著名的“風險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德國作為一個陸權國家,現實條件下國力不允許建設一支實力超過英國的海軍,但是只要達到對方2/3的實力,就可以讓英國忌憚,從而降低戰爭風險。

在此理論的指導下,提爾皮茨著手德國海軍的擴充計劃,並於1898年以組建第一艦隊為標誌公布了新的《艦隊法》,總耗資約五億德國馬克,預計在1905年完成。這一階段可以使德國海軍實力從世界第五躍升至世界第三位,位於法國海軍之後。

能多造就多造...

兩年後即1900年,艦隊法被大規模修正並在帝國議會高票通過,又讓德國艦隊的總數幾乎在前基礎上又翻了一番,一時風頭無兩。

而危險,也在此時悄悄降臨了。

疲勞的軍備競賽

德國瘋狂的舉動自然引起了英國人的關注。

1904年,在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費舍爾勳爵的力推下,皇家海軍加強了北海艦隊的建設,改變了以往針對法俄兩國的“兩強標準”,而代之以“對德雙倍標準”,也就是準備以德國海軍兩倍規模應對德國。

海軍本部委員會成員參加閱艦典禮

費舍爾在前排左面

英國要將德國的海軍實力控制在自己的1/2以下才覺得安全,其實也側面說明了提爾皮茨的理論是正確的。

政策一出,英國迅速研發並裝備了一型單一口徑巨炮的新式戰列艦——無畏艦,其特色就是較之前的戰列艦,火力倍增,速度更快,造價卻相差無幾。這讓英國在這場博弈中佔了先機。

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

是世界上第一艘“無畏艦

在賭局中的德國面對莊家英國的變化雖然有些措手不及,但還是果斷的選擇了跟莊,於1908年再次修改艦隊法,力圖在無畏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數量上與英國持平。

這樣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較量。兩國的船塢不斷地下水更多的戰艦。而卯足了勁的德國明顯在這一輪競爭中更快。1909年,德國海軍的力量已經超過了法國,拉近了與英國的距離。但差距還是較大。例如在1912-1913財年中,英德兩國海軍預算分別為4408萬英鎊和2201萬英鎊,德國只有英國的一半。

英國手上的小船船大軍

那可不是一般的多

事實上,哪怕德國完成最後一份艦隊法修正案中的計劃,還是無法達到“風險理論”的預設目標,而雙方已經在無盡的軍備競賽中感到明顯的疲憊了。似乎只有直面的對壘才能最終終止這場賭局。

薩拉熱窩的槍聲的響起標誌著一次大戰的爆發。1916年初,為了配合陸軍行動,威廉二世要求德國海軍突破英國海軍的封鎖,擊敗英國艦隊並奪得製海權,雙方爆發了一戰期間著名的日德蘭海戰。

英國海軍的戰艦被燒毀

而德國海軍憑借出眾的戰鬥素養和頑強的作戰,打擊了英國海軍,最終以較少的損失獲得了戰術層面的勝利。但在海上霸主面前,德國被圍困在北海的命運還是沒有改變,而英國傾盡全力的壓製卻使精良的德國海軍絲毫無法支援陸地作戰。

此役後,威廉二世就幾乎沒有讓他心愛的水面艦艇出戰了,強大的德國海軍變成事實上的“存在艦隊”,靜靜停泊在自家港灣。

拿騷級戰列艦

隨著一次大戰勝利的天平慢慢地向協約國移動,1918年,英法同德國簽訂停戰協定。作為投降條件的一部分,精華尚在的德國海軍在斯卡帕灣下錨等待協約國的處理通知。最終,這支強大的海軍主炮被卸下,每艘軍艦上人數壓縮到只有200人,事實上已經喪失了爭奪製海權的能力。

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一部分德國高層軍官得知了凡爾賽協約對於德國的苛刻,決心阻止英國人得到這些艦船。1919年6月,在部分軍官的緊密組織之下,各艦官兵統一行動鑿沉所有52艘主力軍艦。

悲壯的海水倒灌聲頓時充斥著斯卡帕灣,盛極一時的德國海軍就以這樣極富戲劇性的結果落幕了。

一艘在斯卡帕灣的沉船

今日回首這段歷史,就會發現近代德國海軍的發展是就是當時整個德國的縮影。雖然其工業與科技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德國海洋的地緣缺陷以及高層錯誤的戰略抉擇使得投入大量資源打造的海軍幾無用武之地。也許今日德國通過經濟合作的方式整合整個中東歐,才是最最正確的自強方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