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得了奧賽金牌,孩子能“保送”美國名校嗎?

近些年,美國高中生在各種國際奧數賽事中拿冠軍奪金牌的新聞屢見不鮮。

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美國隊自2015年至2018年,4年間3次奪冠。而在今年2月舉辦的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中,美國隊除團體冠軍外,4名隊員有3人獲金。

那麽,在美國,有了國際奧賽金牌在手的學生能直接被“保送”進名校嗎?幾位亞裔父母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了我們答案。

林浩然是一名美國亞裔學生,也是連續兩年的國際奧數競賽金牌得主。他2017年名列世界第六,2018年以滿分成績和另外一名英國學生並列世界第一,如今已升入美國一所著名高校。

但他的父親林超卻告訴新華社記者,美國大學自主招生,沒有“保送”一說,奧賽金牌可以成為某些美國名校的敲門磚,但份量不足以成為板上釘釘的通行證

林超說,一來美國一流大學自主招生,取向多元,並非全都青睞“競賽娃”;二來美國一流大學錄取學生重視全面發展,而不只看競賽成績。哪怕拿到過兩三塊國際奧賽金牌,想要上名校,其他功課成績也得好。曾經有位連奪兩屆國際奧賽金牌的學生,據說就因文理偏科嚴重,被數所藤校拒絕,最終去了一所州立大學。

正因為此,美國學生即便入選國家奧數隊,也是不敢放鬆學校其他各門功課的。據了解,美國絕大多數的國際奧賽選手不會脫離學校正常課程,他們平時能分配給奧數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美國奧數隊不組織學期間的脫課集訓,並且從教練到學生,都不主張通過題海戰術“熟能生巧”。

近些年,美國亞裔男生在國際奧數競賽中表現尤其出色。他們屢屢奪金獲銀,很多都隨後升入了美國名校。不過,2018年國際奧數競賽金牌得主任昊淼的父親任寶瑞卻說,一些亞裔家長或許會有讓孩子通過參加奧賽進名校的考慮,但這一想法很難得到孩子的認同和聽從。

“上名校從來不是我孩子考慮的一部分,如果家長說這樣的話,會讓他非常反感,結果適得其反。” 任寶瑞告訴新華社記者。

兩位家長都說,他們孩子參加奧賽,源自真心喜歡數學,享受“競賽帶來的朋友圈”。很多美國奧數隊員從參加全美初中數學競賽開始,就因共同的數學愛好交上了朋友,到高中參與國際奧賽集訓,彼此已相識多年,發展出終身的友誼。

在匹茲堡工作的張海紅有一兒一女,女兒沒參加過奧賽,兒子安德魯·顧則是國際奧賽金牌得主。他們申請哈佛和麻省理工均獲錄取,最終姐姐去了哈佛,弟弟選擇了麻省理工。

這簡直讓人疑心是《虎媽戰歌》的翻版。但他們的媽媽卻說,這其實是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放養”型故事。

張海紅告訴記者,她從不強求孩子成績,也不希望兒子參加過多競賽。兩個孩子就讀的公立學校質量較差,但她沒有過搬家轉學的打算,甚至也沒給孩子報過培訓班,因為她覺得“整天做題浪費時間”。

在張海紅看來,數學競賽需要快速、不停地做題,這不是一個好習慣,為了比賽而整天學習更是浪費時間。至於為什麽不為孩子選擇更好的中小學,她說,不希望孩子隻待在精英圈或其他任何某個圈子裡,而希望他們能夠跳出來,看到世界是什麽樣子。

她認為,在普通中學,能夠接觸到現實中真正的美國,孩子將來更容易適應社會。而且在美國,學區不好反而可能是被名校錄取的某種優勢,因為美國一流大學注重多元化,希望錄取部分普通公立學校的孩子,讓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年輕人同處一個校園。

張海紅說,華人總期望孩子比自己更厲害,但時勢造英雄,下一代能不能比父輩更強,取決於他們的時代,因此比上名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身處的社會。而且,一個人的一生,除了天賦、時勢,機運也很重要,太早熟或太晚熟都不一定行,最好是“天賦覺醒的時候,趕上了恰好的時機”。

高處不勝寒,張海紅說,她沒想過要讓孩子上藤校,只希望孩子走上社會後對自己有信心。她說,藤校給孩子一件漂亮外衣,但如果沒有自信,上了藤校也沒有用。

“行行出狀元,”張海紅說。“我對孩子的期望就是每天笑嘻嘻回來;將來擅長的東西,恰好被社會所需要。”

-END-

記者:徐劍梅

編輯:魯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