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碩博生應該努力走“硬核學術”之路

“硬核”就學術領域而言,無非是實在的功夫結出過硬的本領。(2019年4,財經作家吳曉波說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硬核創業”時代因為時代需要“硬核”技術和產品)

2019年4月,華東政法大學在其研究生教育院官網公布了《關於建立研究生論文發表期刊負面清單制度的通知》明確將一批期刊列為“負面清單”。並且特別說明:“借鑒其他高校的經驗和做法,負面清單主要來源於論文代理及相關期刊網站,列入負面清單的期刊一般未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收錄,且付費即可發表、對論文質量沒有要求的期刊。”

這給研究生發表學術論文期刊選擇“理清了道路”,實際上,比“負面清單”裡的期刊質量還要差的期刊還很多,比如一些假刊、套刊、非學術期刊等。這裡也給廣大碩博生發表文章指明了方向:在人文和社科領域,發表普通期刊,仍然要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庫”為標準,凡是進入這個數據庫的期刊,都是有一定的審稿程序和質量要求的,並不是給錢就發、“來者不拒”。

另一方面,我越來越覺得,好的期刊能給碩博生很多學術指導,幫助你提升學術寫作。很顯然的一個方面是,通過與編輯的互動,可以形成多種學術視角

比如,當你與編輯就綜述進行互動(修改)時,你在下次寫綜述的時候,你的印象會特別深刻,綜述應該怎麽寫才好,因為這是編輯曾經反覆與你溝通過的。同樣,你與編輯就研究方法 、圖標製作、格式處理、結論寫作等各個部分進行互動時,你的各個部分的視角就會形成,當你再次寫論文時,這些視角就能發揮作用了。

我到現在還深刻的記得,第一次投稿,編輯提出我的文章“某一個部分論述較少,導致整篇文章各個部分不均勻”,要我就這一部分進行修改,反覆修改幾次後,我發現,在後來的每一次寫作中,我都提醒自己,各個部分最好均勻,不能出現一個部分多,一個部分少。比如,分成三部分的論文,每一部分都應該篇幅差不多,至少不能差別太大。

學術的成長在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容忽視的,因而不能說等到某一個階段再提升,它永遠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碩博生應該努力走“硬核學術”之路。怎麽理解呢?過去,不少人靠著不停地在某些諸如《商場XXX》《福建XX》等期刊上面發文章,就可以一路從講師評到教授。這樣的學術其實不是在做真的學術。“硬核學術”要求發表高質量的文章;需要增加文章的期刊發表範圍;需要為科學研究而學術而不是為其它什麽;需要經久磨練學術成果。

同樣,這一輪高校“搶人大戰”,我們已經知道了學歷高與否、文章多與好,學校優秀與不那麽優秀等“硬核”要素所能帶來的不一樣的結果。誠然,我們可以吐槽:這一輪全國博士大招聘,個別學校動不動百萬引才,但是招了很久,絲毫沒看到他們招到百萬人才,不乏有些學校借勢宣傳學校,或者利用碩博生求職熱切自主進行轉發宣傳等。這跟企業常年把招聘通知掛在招聘網站上可能是“異曲同工”的。

但,學校對人才的需求絕對也是“硬核”的,各種考核(升本、申碩博、本科評估)和升級指標下,博士人才都是標配。而很多名校,師資博士後(海外博士)才是標配。國外的“非升即走”是等額人選,國內的“非升即走”卻是“差額選舉”,可以看出,我們的競爭是更加殘酷的。尤其是這幾年國內科研水準迅速提升。再看一組數據,數據顯示,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考人數從2016年177萬,到2017年首次突破200萬,2018年達到238萬,2019年再創歷史新高增至290萬,比2018年增長21.8%,成為近10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也創下40年來最高紀錄。學歷的提升也是“硬核”。

“硬核”無處不在。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他要提升“硬核能力”。改革大潮轟轟烈烈,千萬不要總想著安逸。比如,你做學術的,就要提升學術水準,做管理的就要提升管理水準,不要想著混日子。我所知道的高教領域,新工科、一流專業,三全育人、慕課、翻轉課堂、微課、虛擬仿真實驗、大學生科研創新、碩博擴招、申請考核、職稱評審更嚴、高職擴招、編制取消、“雙一流”“雙萬計劃”(10000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1000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雙高計劃”,等等,層出不窮。

2019年4月,在職稱早取消編制的山東省,改革又開始往前邁進一步,該省頒布的《關於推進新時代山東高等教育質量發展的若乾意見》指出,要“逐步在全省高校取消二級學院院長、副院長行政級別,推動高校完善院長選聘制度”“試點實施高校職員製改革”,等等。行政級別取消,意味著學術關係更加平等。“多搞點事情,多折騰,多去嘗試一下”,這是一個在外打拚多年的事業有成者的經驗之談,的確,對於個體來講,提升自身硬核能力才是關鍵。

而一個人有了“硬核能力”,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比如,你必須去實習,而且要去能提升你工作能力的部門實習。在企業招聘過程中,沒有實習經歷,只會在企業招聘中面臨失敗。所以,你還需要“硬核實習”。在春招接近尾聲,我又參加了不少招聘會,時間就是這麽快。所以,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麽?要繼續提前準備。

說到理想的工作,什麽是理想的工作?我恐怕這個世界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而從個人來講,都是彼此羨慕罷了,有種大家都生活在圍城裡的意思。比如,去不那麽好的學校呢?可能沒實驗設備、科研團隊和足夠的經費等(多數選擇總是沒有那麽完美的);去相對更好的學校,可能競爭異常激烈。也正如曾看到一個朋友所說的那樣:“回家鄉被稱作王處、李處、張處,回北京則多數是小王、小李、小張”。但王處多半可能年薪十萬,小李很可能是個年薪四十萬的金融金領或互聯網碼農。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清晰的自我認知。沒有同樣的人生經歷,沒有可以複製的人生,只有適合自己的那種人生。

“精英希望階級再生產,普羅大眾希望向上流動。”世界每天都在硬核能力的碰撞中,稍有不慎,就會落後。只有“硬核”實力,才能留得真功夫不怕沒柴燒。而真正嚮往“硬核”能力的人,一定會對現狀說: I can't picture myself in this way。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