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抗清的最佳戰績,讓後金真正吃到苦頭的渾河血戰

明朝末年除了萬歷三大征之外,在對內戰爭,尤其是明清(後金)戰爭中明軍的戰績一直都不高,但是天啟元年(1621年)的渾河之戰卻讓後金吃了一個苦頭,上萬的八旗軍隊硬是被七千白杆兵死死擋住,最後努爾哈赤還是憑借自己的人數優勢才獲得了一個慘勝。

從萬歷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開始,努爾哈赤就是一個常勝將軍。當然也正是因此,在豐臣秀吉的部隊打到了吉林等地的時候女真才能對其進行反攻。在壬辰倭亂之中,努爾哈赤也才有底氣兩次向明朝政府請命前去前線抗倭,當然這件事情因為明朝內部有反對聲音和李昖、柳成龍君臣的反對而告終。順便說一句,在壬辰倭亂之中,我國還是全國一心的。後來滅亡明朝的愛新覺羅氏和同樣為明朝大患,抗倭凱旋後第二年就發兵將其剿滅的播州楊應龍全部請命參戰。雖然說“明不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歷”,但是明朝寧可冒著亡國的危險也要發兵兩次前去抗倭,這種精神讓李朝君臣感激涕零。明朝滅亡後專門為明神宗設定靈位,這可是連朱元璋都沒有的待遇。

話分兩頭,努爾哈赤敢打倭奴就敢打明朝,從統一女真各部後就不斷對明朝發起襲擊,到了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竟然公然建國,國號為金,史稱後金,年號天命。從此正式拉開了明清之戰的帷幕。明朝經過萬歷三大征已經疲憊不堪,這就給了努爾哈赤一個良機,在對明朝的作戰中接連告捷。一直到天啟元年(1621年)的渾河之戰。

這一年努爾哈赤趁著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於是年三月直逼沈陽,至十三日發起猛攻。關於努爾哈赤帶了多少部隊史書並未談及,但是在《李朝實錄》裡有“虜騎十萬”的說法,但是這個記載應該是有水分的。不管怎麽說反正努爾哈赤是勢在必得,但是在這兒他卻沒想到,一向縱橫白山黑水,被李朝君臣呼為“又一倭子”的八旗健兒差點在此折戟沉沙。

明末著名女將秦良玉派其兄秦邦屏帶來了數千忠州石柱土司兵,他們正躍躍欲試想上沙場抗敵。總兵童仲揆、陳策帶著由川浙兵組成的援遼大軍本來想和沈陽內的守軍裡應外合,但沒想到沈陽城這麽不經打,一天就被攻破。這時候陳策帶來的援軍還在渾河,見到沈陽已破,本來想撤軍,但是手下主將多數奮力請戰,川軍諸將表示:“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就這樣,這次硬碰硬的較量開始了。

秦良玉“馭下嚴峻”,所部號稱白杆兵,“素為遠近所憚”。所以他們對這次和女真的較量十分有信心。明軍兵分兩路,秦邦屏、周敦吉帶兵渡橋,駐扎在橋北;而童仲揆、陳策、戚金、張明世帶三千浙兵在橋南扎營。

八旗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明軍卻比較驍勇,加之他們使用的武器上帶長刃下配有鐵環十分奇怪,讓八旗軍隊十分不適應,當即退卻。努爾哈赤大驚,自從起兵以來沒見過明軍這麽驍勇善戰,急以“後軍往助”,而川軍則寸土不讓。挾得勝之餘威的八旗勁旅在明軍面前竟然“死於槍弩者數千人”,努爾哈赤的援軍也“紛紛墜馬”,兩方“卻而複前,如是者三”,由於“川兵營甚堅”,“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參領西佛先、佐領席爾泰、格朗全部陣亡。將軍難免陣前死啊。

北岸兩軍激戰之時,童仲揆、陳策、戚金、張明世的三千浙兵在橋南也做好了戰鬥準備。努爾哈赤被北岸的川軍打怕了,再三告誡手下“勿輕敵”,“仲癸所將皆川兵”。後金兵集中兵力去打浙兵,明軍奮戰到夜幕降臨仍然勝負未分,努爾哈赤乾脆把後續的援軍調上來。這樣一來後金人多勢眾才算把明朝的部隊打敗。陳策、童仲揆與戚金、張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大小將校120多人全部戰死,後金方面也沒佔著什麽便宜,雅巴海、布哈、孫扎欽、巴彥、雅木布裡、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也全部戰死沙場。如果袁應泰能及時派出援軍,這一仗恐怕就能取得大捷。

這場戰役震動了朝野,《明熹宗實錄》稱之為“凜凜有生氣”“時鹹壯之”。十六日努爾哈赤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活動以穩定軍心,並以與川兵相遇時“不戰而敗走”,“率吾常勝之軍,望風而走,以失銳氣”的罪名革去了參將拜音達裡、遊擊伊郎阿之職。時任滿浦僉使的鄭忠信向李朝報告中說“虜中言守城之善莫如清河,野戰之壯莫如黑山。”《李朝實錄》也說“虜之死傷亦相當,虜至今膽寒”。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魏源談到這場戰役時仍然說“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從史料上看,明朝方面以數千軍隊硬硬抗住數萬後金八旗軍,就連最精銳的黃旗都在戰役中敗下陣來,不得不說明朝軍隊在這個時候戰鬥力還是十分強盛的。僥幸逃脫的明軍又參加了沈陽之戰,最後全部戰死沙場。可為“國士之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