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域劇”何以打破收視壁壘?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來源:金牌輿情官】

【作者:輿情官】

近期,一部滿是老北京風味的劇《芝麻胡同》在網台同步開播,獲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

這部劇從內到外都是濃濃的老北京味道。配置上,導演劉家成+劉蓓、方子哥、畢彥君,這些“京味劇”裡的熟臉們悉數回歸,場景布置上還原了老北京走街串巷熱鬧的煙火氣,老北京的俚語張口就來,京味十足。

除了京味兒劇《芝麻胡同》近期開播,講述大上海弄堂裡中醫那些事兒的《老中醫》也在中央電視台開播。

有時代特徵的影視作品悉數開播。業內人士經常強調,影視劇作品要有“時代特徵”。而“地域文化”作為呈現時代特徵的重要元素,絕對是重要的加分項。

國產劇的地域特色:

京味兒的嬗變和南方地域風情

作為國產劇中,頗具地域特色的劇種,因為文化特色和作品質量等因素,京味兒劇一直非常受青睞。事實上,在京味兒劇發展的過程中,風格流向有著不小的變化。

A、京味兒的嬗變

1985年,隨著《四世同堂》登上電視螢幕,拉開了80年代的京味兒劇的序幕。80年代的京味兒劇,往往是經典的京味兒文學作品改編。除了《四世同堂》,還有根據鄧友梅作品改編的《那五》等等。

到了90年代,敘述的目光漸漸從宏觀的文學世界轉向了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平民生活。《我愛我家》,這個90年代的北京六口之家,和他們周遭的親朋好友、鄰居同事共同構成了當時社會的橫斷面。

到了90年代末,各種題材遍地開花。世紀之交,印象中的老北京隨著時間流逝加速下墜,有人想留住它,有人在開辟新世界。不同的新與不同的舊交織,讓90年代成為了“京味兒劇”的巔峰時期。

《大宅門》播出之後,幾乎奠定了京味兒劇的格調,哪怕到了當下,出彩的京味兒劇都離不開濃濃的懷舊感。同樣是劉家成導演的包括《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的小女人》在內,都少不了這份懷戀與期待。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進修學院副教授李東芳,在她的論文《試論當代京味兒文學的美學特徵》裡這樣說:“在當代外省作家對北京城的建構與想象中,這種想象既是指向過去的,更是指向未來的,既是對北平化的鄉土情感的眷戀,也是對某種人與人的溫情、人與人的超越利害得失的交往方式的追求,更有對劫難後的某種人生哲學的大徹大悟。”

也正是因為這樣,北京那種由禮節、體面構成的“有裡有面兒”的傳統道德社會在當下的電視劇市場中仍然頗受青睞。

B、南方地域劇創作特點

作為與北方相對的南方特色文化,滬產電視劇更加注重人情世故和婉轉細膩的心理描寫。比如《王貴與安娜》《雙面膠》通過糾結的現實表達了生活的焦慮,更早一點的《孽債》《奪子戰爭》則把故事衝突激烈化,都引發了不小的討論。

現實、民生,是滬產劇的一大特色,這個階段的滬劇通過撕裂的社會現實,觸達人們內心的痛點。

而現在的滬味劇,大多是與都市和社會生活掛鉤。這或許與整個社會階段的發展有關。由上海相關影視部門出品的劇不少,可真正體現新時代下上海都市生活的劇卻不甚多。《上海女子圖鑒》多多少少還融入了上海的梧桐樹作為亮點,而《歡樂頌》同樣是講述“五美”在上海的打拚,但後者的故事系統放在北京也並無違和。《大浦東》《外灘鍾聲》努力還原滬味,然而就引發的討論度來說遠不如早前的《孽債》《王貴與安娜》等劇。

滬產劇之外,江浙區域的《雞毛飛上天》《溫州一家人》把江南水鄉和浙商文化融合;《血色湘西》的金戈鐵馬,《恰同學少年》的書生意氣,湖湘地區更偏愛描寫動蕩時期的鐵血與溫情。

隻關注服化道、地區偏好明顯?

劇集品質更重要

一方面,雖然都是在講故事,都是在塑造人物,可有些劇卻只是打著“地域”的旗號,複製粘貼了物品,局限在了服化道上。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寫盡了胡同人生的嘈雜苦樂,可它不能算作“京味兒劇”——張大民一家的故事,拍成《沒事偷著樂》,放到天津照樣可以發生。事實上,當下更多的劇,用地域化的標簽作為裝飾,把地域文化包裝成“奇觀”式的故事,看上去非常“地域”,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幌子。把北京上海,換成杭州深圳,甚至不需要過多調整道具布景,只需改個台詞,故事依舊成立。

另一方面,地域劇似乎有著不小的地域壁壘。這方面不乏調侃:京味兒劇跨江南,京味兒劇跨江難。

事實上,數據顯示,《芝麻胡同》的閱聽人地區,北京市以14.66%的觀看人數佔據首位,而綜合上海、江蘇、浙江等南方地區的數據,堪堪只有14.07%,與北京旗鼓相當。

不可否認,農村更愛看農村題材,北京更愛“京味兒”劇。但在當下的環境中,好劇是沒有文化壁壘的。“鄉村愛情系列”拍了十一季,作為東北地域劇的典型代表,擁有著從南到北非常廣泛的閱聽人。在農村題材已經差不多銷聲匿跡的國產劇市場裡,鄉村愛情故事的屹立不倒,也算是被逐漸擠壓的鄉土社會和被剝奪話語權的農村題材的一次勝利。

難點:現實主義語境下地域特色表述的突破口

在城鄉人口流動的背景下,文化間的融合也在加強。其實,這種情況下,在現實主義語境的地域化表達,是更有難度的創作。

提供了不錯解決思路的,遠一點的《雞毛飛上天》、近一點的《大江大河》等劇都交出了不錯的解決方法:《雞毛飛上天》用“兩個人串聯、三代接力奮鬥”的縱向傳遞,更注重個人歷史在時代歷史中的坐標尋找,挖掘了義烏人敢愛敢恨、敢闖敢乾的精神;《大江大河》則是平凡人的史詩,講述了宋運輝等人是如何在劇烈的時代變革和不同價值浪潮衝擊裡生存、成長。

其實,既能突出地域差異、強化地域真實,又能打破地區壁壘的,恰恰是站在當下的歷史節點回望。挖掘在故事和人物身上有哪些推動時代進步、值得弘揚傳承的精神。因此,地域性創作的重提,絕對不是簡單的重複和老生常談,而是要隨著時代更替,電視劇創作系統的一次整理完善。不浪費厚重的題材,增加地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分量。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