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媒:台灣高中歷史課綱架構已定 不再單列中國史

海外網8月13日電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台灣教育部門課審大會今(13日)審議歷史課綱,無委員有異議,高中歷史分成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分域的架構確定。

台灣現行高中歷史課綱分成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據台灣《聯合晚報》報導,根據台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放入“東亞史”的框架下。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去中國化”之心昭然若揭!但研修小組在課審大會上竟辯稱: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要討論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報導稱,研修小組歷史分組主持人、政大歷史系副教授金仕起表示,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架構下討論,是要學生在讀歷史時,注意到中國和其他區域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

島內教師憂心:中華文化將在台斷根

民進黨當局上台後極力推動 “文化台獨”,去年(2017年)曾因刪減文言文比例引發強烈爭議,如今高中歷史課綱又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島內教師憂心:新課綱上路“將是衰敗的起點”,中華文化將在台斷根。據台灣《中國時報》報導,作為第一線接觸學子的教學者對此憂心忡忡,表示台當局強化東亞史就是為了“去中國化”,切割歷史脈絡的作法,等於自絕千年文化。

台暨南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徐泓指出,強化東亞史而把中國史歸於其中,其實是用西方研究中國的史觀,同樣是一種矮化。如今大學裡教日本、韓國史都廖廖無幾,又有多少教師能夠清楚東亞史脈絡,這樣的課綱仍是行“去中國化”之實。

台灣私立建台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表示,若把中國史納為東亞歷史,今古文經之爭、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等政治史和文化史都沒了。加上歷史課程時數減少,課綱就徒留一個“虛”字。而中國史中變法等例子,也可作為現代的借鏡,“去中國史”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從教育角度看,這樣的歷史課綱實在很荒唐!”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台灣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怒斥其目的就是為了“去中國化”。王仲孚舉例,台灣新課綱歷史部分,看不到關乎中國文明起源的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也都沒了,大禹治水傳說、甲骨文發現可以不知道嗎?他痛批,“根本是在胡搞,實在太荒謬。”

台灣校長協會秘書長謝金城也呼籲,課綱審議應該拋開政治上的紛擾,回到教育初衷。他認為,“將中國文化納入東亞文化”與既定觀念相差太多,學生在史觀認識上不該“重台灣文化,輕中華文化”。

台媒:想了解大陸過去 多追“宮廷劇”

隨著大陸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台灣青年選擇來大陸尋找機會。據《中國時報》報導,台北中正高中歷史老師許孝誠表示,大陸對台灣的影響很大,不少高中生已在思考畢業後是否西進升學或求職。苗栗縣建台中學歷史老師王富麗更說,畢業學生很多人在大陸工作,怎能不多了解它的過去?

對於新課綱中國史變東亞史,同樣引發了台網友的廣泛討論,“把自己的歷史都忘了,等如自殺!”“可憐的台灣小孩子們,以後完全沒有世界觀!”

《聯合報》更將大陸當下大熱的宮廷劇與台新課綱相比,直言“宮廷劇恐比未來教科書更忠於史實”。

國台辦:“去中國化”不得人心

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2017年9月13日回應“台灣刪減文言文方案”時曾表示,“一段時間以來,台灣有股勢力一直處心積慮地在課綱、教材等問題上來做手腳,遭到了台灣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我們多次表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園,是我們兩岸共同的根和魂。中華傳統文化就像珍藏在我們兩岸故宮中的民族瑰寶一樣,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

“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潛移默化,已經內化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人文精神和我們氣質修養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個人的基因。回過頭來再看這次台灣島內關於高中語文文言比例的爭議,島內的多數輿論都認為,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島上的一些勢力在文化和教育領域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其實質就是要‘滅其文’、‘滅其史’,最終來一點一滴的去磨滅深刻在台灣社會,特別是台灣年輕人心中的中華文化的痕跡,讓台灣的年輕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安峰山強調,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台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台灣社會,荼毒台灣的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海外網 李連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