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想引2000名博士碩士遭熱議,這個弱省會城市如何破局

作為一個弱省會城市,太原最近因為一個引才動作而火了一把。

近日,太原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了《致2020年高校畢業生的一封信》,擬向全國引進約200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並呼籲三晉學子歸巢,攜手打造新時代“錦繡太原城”。

隨後這個消息在微博上引發了網友熱議,評論高達萬餘條,但大多數都是批評聲,比如“福利待遇不談,拿什麽吸引人”,“該不會又是內定好了才出來宣布的政策吧”等等,相關話題也一度衝上了熱搜。

尷尬的背後,是近年來太原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新經濟、民營經濟發展較為滯後,整體經濟活力不足,人才就業、發展的空間相對有限的局面。

太原的尷尬

“這幾年,太原在中國省會城市體系裡一直悄無聲息的,‘存在感’不高。”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相比南方城市,太原這幾年的經濟活力較低,“沒有太多動靜,也沒有什麽知名的品牌企業。”

數據顯示,2019年太原GDP僅為4028億元,在中國各大城市中排在第57位,位居洛陽、襄陽、榆林等三四線城市之後。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中,太原位居倒數第一,同期武漢已經超過1.6兆,是太原的4倍;鄭州和長沙超過1.1兆;合肥也突破9000億,成為兆GDP城市備份軍;和太原一樣“存在感”較低的南昌,也比太原高出不少,達到了5596.18億元。

胡剛說,省會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域經濟是省會城市發展的基礎,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太原所在的山西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中心城市也比較弱。

除了總量比較小之外,無論是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太原在中部幾個省會中都是靠後的。在資金總量和高新技術企業這兩個重要指標上,太原略勝南昌,但與另外四個城市差距較遠。

從產業結構上看,作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儘管這幾年太原正在積極謀求轉型跨越,發力文化旅遊、醫藥等產業,但當前,能源化工、重型機械製造、冶金等重化工業仍是太原的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仍較為滯後。從企業發展來看,大型企業主要集中在在重化工業領域。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知名企業寥寥無幾。

“我們這裡學生畢業後,一般都是當公務員,或者進大型國企,總而言之就是進體制內,體制外的很少。”當地某高校一位學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這樣的產業結構也對人才、人口流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據顯示,2019年太原常住人口為446.19萬人,比上一年增加4.04萬人,增幅在中部6個省會中最少。從更長的時間段來看,2014年到2019年這5年間,中部6個省會中,長沙人口增加最多,達到了108.3萬人,鄭州也高達97.4萬人,武漢增量為87.4萬人,合肥49.3萬人,即使發展較慢的南昌也達到了36.04萬人,而太原的增量僅為16.3萬人。

常住人口增長緩慢,本地的人才也留不住。一般來說,在當地讀書的大學生,由於生活習慣、交友圈子等因素,畢業後留在當地的比例也比較高,尤其是省會城市,一般都能吸引大量本省籍的畢業生。

不過,在山西唯一的211高校太原理工大學,2019年該校的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該校省內生源畢業生中,留在山西就業不足半數(41.77%);省外生源留在山西就業的比例更低,僅達到6.42%,回生源地就業的比例為34.35%,到其他省份就業的比例為59.23%。

如何破局?

那麽,太原如何扭轉目前這一不利局面,成為人才真正嚮往之地?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是跟本身的經濟活力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經濟活力越強,就業機會越多,發展空間越大,吸引力就越大。相反,只是通過給戶口、房子等條件來吸引人才,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他說,如果給應屆畢業生、給新來的人才很多優惠條件,那麽已經在當地工作了的往屆生怎麽辦?“不能只想到增量的部分,也要考慮存量部分。吸引人才是一個重要方向,但基礎還是現有人才如何發揮作用,必須要把存量人才的積極性發揮出來。”

在胡剛看來,太原要吸引人才,關鍵還是在於自身經濟如何加快轉型,尤其是作為傳統的能源化工基地,如何跟上新經濟發展的步伐。

而要發展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就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要有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胡剛說,太原乃至山西的整體營商環境都較為滯後,需要進一步加大開放的力度,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改善營商環境。

根據近期發布的《後疫情時代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2020),太原營商環境指數為69.82,僅位列全國第26位。

牛鳳瑞說,要讓人才充分發揮作用,需要解決人才生活的後顧之憂,給人才創新、創業的空間。對城市來說,要把更多力量放在營商環境的構造上,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活力。

另一方面,作為省會城市,太原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較弱,要留住人才,就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平台,完善好相關配套。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太原的城市規模偏小。根據2019年太原市統計公報,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46.19萬人,而這還包括了下轄的3個縣、1個縣級市。要知道,當前主要一二線城市的常住人口目標都已經定在了1000萬乃至2000萬級別。

比如,鄭州日前提出,要“著眼於至2035年1800萬左右人口規模”。此前武漢也提出,要推動城市人口從1000萬向2000萬跨越。

胡剛認為,在經濟不發達的區域,需要將省會城市做大做強,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個一個點上,先做大做強中心城市了,才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

這個過程中,行政區劃調整是做大做強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去年11月4日,太原市政府網站發布的《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提到了太原市清徐、陽曲兩縣撤縣設區工作的時間表。《實施意見》明確指出:“到2022年,清徐、陽曲‘撤縣設區’全面完成,與中心城區協調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城市群、大都市圈加快發展,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太原如何做好對接也十分關鍵。胡剛說,太原以及山西的人才外流,有內外部因素。其中,在外部方面,由於距離京津冀尤其是北京較近,很多人才被吸引過去。但距離北京近,也有很多好處,可以充分借力北京的優勢資源,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在這方面,合肥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典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合肥以及安徽的很多人才也流向了上海、杭州、南京等長三角發達城市。但這些年來,合肥在人才培養、產業集聚、投資創新等多個方面精準發力,在長三角一體化過程中深度參與分工合作。最終,合肥從原來的“小縣城”發展成為新一線城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