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天勇:建高鐵遠不如興水利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周天勇

  我國當前調水改土工程具有緊迫性,且在技術、水源和土地等條件上已經較為成熟。應當將調水改土,與深化改革相結合,促進農業勞動力有效轉移,提高就業品質,並讓人民獲得土地等財產性收入,從而擴大國民消費能力與消費需求,延長工業化,順利跨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實現進入高收入國家的目標。

  根據世界上人口和國土面積大國的經驗,我國調水規模遠遠不足,作為一個水資源極為缺乏的國家,調水改土工程能否有效發展,事關我國國民生活用水、糧食安全、生態平衡、社會穩定與民族團結、金融安全等各個方面。同時,隨著我國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51.6%,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延長工業化階段,維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無疑需要充足的水資源以支持。基於此,筆者認為我國當前調水改土工程具有緊迫性,且在技術、水源和土地等條件上已經較為成熟。應當將調水改土,與深化改革相結合,促進農業勞動力有效轉移,提高就業品質,並讓人民獲得土地等財產性收入,從而擴大國民消費能力與消費需求,延長工業化,順利跨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實現進入高收入國家的目標。關鍵詞:調水改土;安全持續發展;中高速增長;深化改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華民族更是改天換地,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華民族更是改天換地,興修水利、開墾土地、修建交通、建設城市。東西線南水北調水和三峽大水庫等各流域梯級大中電站工程竣工,新疆墾區和北大荒等國土開發,已經初步現代化的水陸空乾線和樞紐港口,從過去大慶、鞍山等生產性城市到今天的經濟社會綜合性都市圈、城市帶和大中小城鎮及農村社區體系,都是我們興修工程,開發建設的成果。沒有這些大開發和大建設,就沒有中國今天經濟發展的成就。那麽,今天我們還需要開發,還需要大的工程,還需要大的建設嗎?

  一、 水供給不均衡危及中國未來的安全和發展

  現在一些學者和政策研究者認為,並向中央建議,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水利、交通、城市基本形成,能源和工業產能開始過剩,糧食缺口可以進口平衡,投資效率低浪費大消耗高,政府債務杠杆率不低,應當以生態環境保護為重,不宜再搞大投資、大開發和大建設。這種看法值得商榷。

  國際上人口和面積大國中,印度和美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水,中國與他們相比,無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人均和國土面積平均上,差距都特別大。從表1可以看出,2017年止,美國人口為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國土面積與中國相當,調水規模300億立方米水,人均調水94立方米;印度13.4億人口,國土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調水1386億立方米水,人均調水103立方米水,每平方公里調水4.7萬立方米;加拿大不到3700萬人,人口為中國的2.6%,調水1390億立方米,人均3757立方米,每平方公里調水1.4萬立方米。而中國調水只有337億立方,人均調水量只有24立方米,每立方公里調水也只有0.35萬立方。實際上,美國、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埃及、以色列等人口國土大國、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和沙漠面積較大等國家,都實施了大規模的調水改土、國土開發和擴大發展空間的戰略。

  我們是水資源南北分布極不平衡的國家,北部和西北部有大面積未利用但可改造後利用的土地。然而,從調水改土和擴大發展空間看,是國際人口和國土大國中,開發程度最低的國家,是水利弱國。

  表1           

  中國和主要國家的調水量比較數據來源:世界銀行網站,王光謙等編著:《世界調水工程》,科學出版社,2009年4月。

  中國水資源安全形勢最嚴峻。國土、水和能源,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最基本資源。國土面積一般是固定不變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約47.5%),是世界上第三大煤炭儲量豐富的國家,儲量估計為1145億噸(約佔世界總量的13%);中國石油儲量只有60億噸,雖然國際排名第九,2017年人均水準很低,中國石油對外依賴度為67.4%,天然氣對外依賴度為43%。然而,中國的能源安全形勢從未來看趨緩:(1)世界油氣供給多元化和競爭激烈。美國頁岩油革命後,逐步地從油氣進口國轉變成了油氣出口國,世界油氣生產和供給地多元化。(2)新能源對傳統能源形成替代。中國太陽能、風能和氫能等發展,成本在逐步下降,生產規模在不斷增加,分布式發電用電在擴張,新能源應用範圍和區域在不斷擴大。(3)中國頁岩油儲量可觀。根據2004—2006年新一輪中國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國內頁岩氣資源7199.4億噸,頁岩氣可采資源2432.4億噸;頁岩油資源476.4億噸,頁岩油可采資源159.7億噸,頁岩油可回收資源119.8億噸,比傳統的油氣可采資源儲量要多得多。能源和交通建設已經初步完成。

  而中國目前和未來的水資源安全形勢要比能源安全形勢嚴峻得多。

  首先,中國水資源極其缺乏,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4,並且地區分布不均勻,水資源的人均佔有和地區分布方面有著天賦的不安全性。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12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涇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9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643立方米,並且其分布極不均衡。

  其次,未來完成工業化和日益增長的城市化和生活用水需求與水資源供給能力之間會發生嚴重的不平衡,水資源供給與持續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供給的不安全。據張培麗等學者的綜述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爾(RoBen Fogel,2010)認為,中國未來完全有潛力再實現快速的經濟增長,但必須解決水資源短缺的製約。BWCHINES中文網(2011)也發文指出,水資源匱乏成為製約中國發展的頭號問題。量子基金創始人吉姆•羅傑斯2012年在談到中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時,將水資源問題列為唯一令人感到憂慮的問題。 Consonery(2010)認為,中國目前巳經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工業化和城市化將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陳家琦(1994)分別預測了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量,三者加總得出,到2030年全國需水總量可能達到10148億立方米。張培麗(2011)則按照7%的經濟增長速度,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中確立的萬元GDP用水量目標測算認為,2030年全國水資源需求總量將達到10780億立方米。         我們2017年的戶籍城市化水準只有41%多一點,常住人口城市化水準58%,兩者平均也只有50%,滯後於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22個百分點。按照正常的市民化的城市化水準,2035年至少應當達到80%,據水利部水資源公報多年數據,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差額為135(L/D),屆時城市人口要比現在多4.5億人左右,僅從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看,就要增加220億立方米水。

  再次,糧食不安全的重要原因是水資源短缺和地區分布不均。根據海關公布數據,2017和2018年我國穀物和大豆分別累計進口穀物類和大豆13062億噸和10849億噸,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2017年和201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和65789萬噸,進口量分別佔到了當年生產量的21.1%和16.5%。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一些國家現代化大規模生產方式的農業,僅有百萬到幾十萬勞動力從事的勞均耕地數百畝到千畝的規模化農業,對中國目前還仍然有2億勞動力從事的勞均只有9畝多的農業,形成了成本壓倒性的競爭,城市化滯後使農業人口遷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壓力很大,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絕對值越來越大,農業對國家補貼的要求越來越強,財政對農業的各種補貼負擔也越來越沉重。中國農業從種籽安全、農業競爭安全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安全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脅。

  第四,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生態脆弱不安全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水資源的供給不足及其分布的不均衡。一些學者認為,乾旱地區不宜於進行大規模的調水改土開發,這樣會破壞其脆弱的生態環境。需要認識到的是,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使西北內陸地區的蒸發量上升和降水量下降,一些湖泊下降和乾涸,一些冰川河道流量減少和斷流,一些區域植物生存困難變成了沙漠;無水談不上生物生存的環境,有水才有動植物生長的生態,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水資源缺乏;人類在其中生存、生產和生活,以及發展經濟和生活水準的提高,都會與自然生態爭水,會使生態更加脆弱和遭到損害。因此,只有調水增加供給,才能形成水資源與土地資源及光熱資源的平衡組合,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舉古代的例子,公元前後,四川境內雖然有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長江等水系,但是成都平原許多農田仍然是守江河而不能灌溉的旱地。公元前256年,秦蜀守李冰設計建造了都江堰,這個坐落在平原西部岷江乾流上的無壩引水水利工程,保證了四川盆地兩千多年以來的淡水供給、谷菜果生產、渠蔭路柳等水資源、農產品和生態環境的安全和繁榮。借古比今,向中國西北和北部調水潤土,正是我們在現代保證中國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第五,西北調水改土,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吸引工業,建設城市,增加就業機會,促進人口流動和遷移,區域各民族人口結構合理,是中國民族融合、邊疆穩定和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新疆雖然有162萬平方公里的面積,2017年2445萬人,其中97%擁擠在僅8.9%有水的綠洲之中,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165人,比全國每平方公里145人,還要高出20人。這說明,如果不調水改土,擴大發展空間,在新疆增加人口規模,實現民族融合,從區域自然和經濟承載能力方面講,是不可行的。鼓勵本地漢族生育和增加人口,發展新疆經濟,特別在南疆調水改土,是吸納遷移人口、加強民族融合、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的關鍵。在新疆,只有水資源安全,才能有邊疆和睦繁榮和國家統一的安寧。

  第六,調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財富,形成以土地為基礎的高效農業、新型製造業、住宅和城市,是未來中國貨幣發行和吸納的資產基礎,使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穩定貨幣、穩定匯率和穩定金融,保證中國的金融安全。有一些人士認為,如2009年一樣,大興土水,搞大投資和大開發,會造成較大的浪費,並且由於近年整個國民經濟杠杆率上升,特別是地方政府債務高企,會造成債務風險,通貨過多,金融體系會不穩定。在人口相對收縮時期,貨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麽,是內向發展方式時的黃金,還是出口導向經濟增長模式時的美元?我認為應當是價值低窪和不易貶值土地財富。在產權清晰和市場可交易體制下,在開放體制經濟中,在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向國內消費主導轉型時,在人口相對收縮和老化而需求追求經濟富裕時,土地財富的增加,包括以地為本的創業,以地為本的建設,以地為基礎的住宅等財富的增加,應當是國內貨幣發行的基礎。我認為,選好方案、總體節約,控制預算、審計監督,長期國債、社會投入,土地改革、市場運作,國企民企、平等進入,聚集人口、發展產業,並可以形成一個講求成本效率、增加良性資產、尋求投資回報、獲得運營收益的調水改土實施機制。不單純是計劃和行政調水,而是市場經濟方式的綜合開發,是債務和投資有資產和收益保證的關鍵。否則,要麽人口增長低迷和結構老化,貨幣發行降速,流動性萎縮,通貨緊縮,經濟增長乏力;要麽硬發行貨幣,沒有財富擴大吸納,導致較少的資產價格快速上漲,或者形成全面和嚴重的通貨膨脹。

  第七,調水改土和擴大發展空間,是推進城市化、轉移農業勞動力、擴大創業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國內有支付能力消費需求、延長工業化,保證國民經濟安全和良性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性戰略。中國改革開放和快速的經濟增長,得益於40年來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利用外部需求、實施出口導向工業化戰略。然而,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也希望走中國成功的發展路線,他們有著比中國便宜的成本優勢,照搬中國過去的一些經做法,從中國這一最大製造業基地吸引走資金、企業和產業,再出口給發達國家,無疑與中國形成強勁的產業和國際市場競爭。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振興製造業,利用減稅等方式,吸引國外,特別是在中國的外資、跨國公司、製造產業回歸;著眼於本國提高就業率、消除收入差距和提振經濟增長,政策上回到貿易保護主義,也與中國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發生了貿易衝突。2006年時中國出口總規模佔當年GDP的35.36%,2018年時下降到當年GDP的19.58%,下降了15.7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與2006年相比,出口需求對中國減少規模高達125872億元。未來國際經濟競爭中前有堵擋、後有追趕,都不願意中國多出口產品給他們的國家,而是他們想要更多地爭奪中國的出口市場,還都想要將產品更多地賣給中國。然而,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還並沒有結束,60%居民的工業消費品並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沒有完全得到滿足。這樣一種國內外未來格局下,中國確實需要從過去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戰略,轉向擴大消費需求主導的經濟發展,才能順利和圓滿完成工業化,在人口特別老化之前實現富裕,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而實施調水改土、擴大發展空間,是實現這一設想的重而實施調水改土、擴大發展空間,是實現這一設想的重大戰略。(1)改變水資源分布,適當調整人口和勞動力的地區結構,在國內接納東部製造業轉移,增加他們的創業就業機會,擴大增量內部消費需求,形成新的國內消費需求規模,疏通中國北部經濟的流動和循環,包括在經濟流量上對外的一帶一路內外聯繫,在新的對外開放格局下,繼續推進中國的工業化。(2)調水改土,通過土地產權和配置體制改革,將更多的土地使用財產權,也即土地財富和資產,較為平均地賦予居民。總量上擴展為有26億畝到28億畝耕地,新增6000萬畝到8000萬畝建設用地,在耕地和建設用地供給寬鬆條件下,取消耕地紅線和建設用地指標控制,一般城市、縣城和建制鎮可由地方自主規劃管理,只要符合用地空間和功能規劃,農民、城市居民、用地企業和開發商等,可以個人、合作、開發商設計、投資和建造住宅、商業設施、工廠等。(3)新開發土地使用財產權,可以交易、出租、入股、抵押和繼承,一方面,民眾可以有土地財富,放開擁有個人庭院、別墅和鼓勵合作建房,居住方式多樣化,降低房價,避免土地財富收入或者由地方政府分配太多,或者土地集中後高價由開發商賣給居民,轉移居民收入中本來用於消費的部分,使國內經濟消費不振、生育低迷、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居民可以用來創業興辦小加油站、客棧、酒店、小加工廠、農場、林場、果園、觀光遊樂景點等,將民眾擁有財富和以地興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擴大以地為本和為內容的創業和就業機會,增加與土地有關的居民收入,擴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應對國際上壓縮中國出口的激烈競爭。

  第八,水資源人均水準低和分布不均是中國未來現代化的短板,水不強則中國不強;實現中國21世紀複興,其前提是首先是要建設成為一個水利強國。前面已述,中國在能源供給方面,國內煤炭儲量可觀,開採加工能力規模最大,石油天然氣除了自產外國際競爭性對中供給市場形成,國內頁岩油等儲量潛力也較大,煤核水發電能力較大,光伏和風能發電發展較快,輸電網絡基本形成,並且超高壓技術和設施世界領先,分布式發電也在發展。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海洋江河船運,公路鐵路和高速高鐵,火車汽車、航空飛機、車站港口機場等等,已經形成縱橫網絡並與世界聯通,初步實現了現代化。城市化方面,都市圈、城市帶,大中小城市,城鎮—鄉村建設日新月異。上到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已經成了世界現代化的大都市;下到邊遠地區的縣城,也從往日一條土道,兩邊矮屋的小街,紛紛變成了路線柏油、兩邊綠化、樓房林起、路燈明亮、多街多巷的小城市。除了技術、材料和工藝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外,中國在工業方面,總量規模最大,門類最為齊全,可以製造高鐵複興號機車、火核水電機、重型調裝挖掘機、海上石油鑽探生產平台等,有建設大跨度橋梁和長距離隧道的能力,是汽車、家電和移動終端的最大規模生產國。

  然而,從勞均可耕地和其他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人均調水水準等方面看,我們與美國、印度、加拿大、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相比,是可利用土地和水資源方面的弱國,我們勞均耕地水準比日本、韓國等國家還要低1/3和一半。水資源人均佔有水準低和分布不均,人均耕地和建設用地水準太低,降低了國內能源、交通(特別是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等體系的利用率,抑製了中國進一步城市化、人口遷移及勞動力流動、製造業國內轉移、吸納留住外流資金的空間,壓縮了中國經濟在外部受到競爭後國內回旋的余地,成了製約做強中國,實現21世紀複興的最大短板部分。因此,調水改土,擴大發展空間,不是該不該做的事,而是不得不做的關乎未來國運之大事。

  二、調水改土:中國21世紀複興的最偉大工程

  除了現代化的交通、城市、工業和農業等等外,骨乾水利工程和豐富及分布合理的水資源,高品質的國土和可利用土地比率高,即水利和國土的現代化,是一國經濟強盛和競爭力的基礎。沒有現代化的水利和國土,就沒有現代化的國家。從古代到近代,再從近代到現代,傳統水利工程,發展成了現代的水利體系。中國遠古時,人類村莊和耕田防洪是堵,到大禹時改變為疏。古代時,人們開鑿水井提水,用於做飯洗衣飲水;發明了溪河邊水車和水輪等,用於田間澆灌和磨碎穀物的動力;修建水壩,用於儲水;秦時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用於成都平原的灌溉;京杭大運河,始於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並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主要用於南北物資的運輸。

  到了近現代,興修了集防洪、儲水、灌溉和發電等功能,中國修建了三峽大壩,以及長江、黃河等乾支流梯級水庫電站;而到東中線南水北調,開啟了調節水資源在國土上合理分布的工程。

  而今天,中國到了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型的階段了。即從小規模、平面式、單一陸地、局部式防洪、儲水、灌溉、發電、航運、調水等傳統水利體系,轉向大規模、立體化、海陸雙向調水,調水與改土相結合,具有綜合功能,基本滿足國土開發利用對水資源較均衡分布的需要,與交通、城市、農業、工業等經濟體系相匹配的現代工程和人工智能水利網絡體系。

  中國應該進入水利現代化的時代。前面已述,新時代水利現代化的任務是:為中國北部經濟帶增加水資源的供給,開發、利用和深度利用北部廣闊的未利用和低利用國土;提高勞均耕地水準,保證糧食安全;水資源循環和綜合利用,提高植被覆蓋率,改善中國北部和西北的生態環境;增加居民、企業和國家的土地及相關不動產財富和資產,富裕居民,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改變耕地和建設用地資源緊張約束局面,解除耕地紅線,取消建設用地指標,使土地要素配置由市場決定,建立完整的市場經濟體系;通過調水改土和擴大發展空間,推進城鎮化,遷移人口、增加就業、提高收入,延長工業化,推動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使中國順利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首先,在目前已經建成337億立方米調水能力的基礎上,再建設和形成750億立方米左右的調水能力,使中國未來總調水能力達到1100億立方米左右。這一目標與世界上一些人口和國土大國比較並不高。人均調水水準上比美國人均調水量低21立方米,總規模上比印度和加拿大分別少286億立方米和290億立方。

  從來水的結構上看,北部新經濟帶的東部主要依靠海水淡化西輸,中部來自於空中補水、南水北調西線調水,西部則利用空中補水、藏水西調、伊水額水濟準濟吐。需要攻克的技術、工程和其他項目為:

  (1)加大財力和人才投入,研究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區雲氣流動規律,分析雲氣水資源攜帶規模,加快提高雲氣降水率技術的應用攻堅,盡快完成小規模試驗到中規模示範,再到大規模推廣的過程,並配套移動和固定調水裝備製造,建設小規模中短程儲水和輸水工程,使天河工程變成現實的增水儲水調水產能,目標補水規模爭取達到200億立方米。

  (2)北部新經濟帶西部,可考慮空中補水,引怒瀾濟雅—藏水入疆,伊水額水濟準濟吐,通水濟格等綜合工程,在新疆和青海境內實現250立方的調水供給規模。

  (3)北部新經濟帶中部,發揮青藏高原空中補水作用;建設西線工程,即四川大渡河、雅礱江支流達曲—賈曲聯合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 四川雅礱江阿達—賈曲自流線路,在雅礱江乾流建阿達引水樞紐,調水50億立方米; 通天河側仿—雅礱江—賈曲自流線路,在通天河乾流建側仿引水樞紐,調水80億立方米。 三條河爭取調水170億立方米。主要向賀蘭山、六盤山以西,青海和新疆以東的區域調水。

  (4)北部新經濟帶東部,在現有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的基礎上,渤海海水淡化,東水西調330億立方米,向六盤山和賀蘭山以東,東經123o以西區域中,內蒙東北部大面積的乾旱沙漠土壤草原地,以及內蒙中部及山西和陝西北部的沙漠乾旱土壤草原地,還包括給這一區域的城市生活、工業生產和生態改善供給水資源。(2)、(3)和(4)項,共計調水750立方米,從而中國從調水小國,建設成調水大國和強國,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的現代化,奠定水資源供給的堅實基礎。

  其次,在北部新經濟帶,調水改土,增加耕地、園地、林地、建設和生態用地9.6億畝到12.3億畝,擴大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的可利用國土空間。

  (1)增加可利用土地。如前所述,從用地結構上,形成8億到10億畝耕地,1億到1.5億畝園地,6000萬畝到8000萬畝建設用地。其中的70%左右來自於對未利用土地的改造,30%左右來自於對乾旱和低利用率草原的提質和轉型。

  (2)擴大農業生產和相關產業空間,實現農業規模、結構和品質的轉型。規模上增加12000萬噸到15000萬噸糧食生產,使中國糧食產量達到78000萬噸到80000萬噸,實現國內糧食需要完全自給。結構和品質上,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穀物和蔬菜等種籽自主,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增加生物肥應用,縮小和替代轉基因糧食種植面積和產出規模,降低糧食生物和食品安全風險;通過牧草種植和草庫侖建設發展飼牧結合的高效牧業,替代肉類和奶粉進口;發展特色林果菌等經濟園林業,形成北方和西北區域中藥材種植基地;利用水供給環境的改善,在防止和集中處理水面源汙染的前提下,發展水產和養殖業。在北部新經濟帶,建設現代化的新型農業。

  (3)因大幅度增加耕地和建設用土地面積,取消對全國的耕地紅線限制,並取消建設用地計劃配給指標,擴大經濟發展的城市化、工業化和交通現代化的空間。

  (4)增水改善中國北部和西北的生態環境。通過大規模調水,改變北部和西北土壤缺水和氣候乾燥的環境,提高濕潤度,有利於植被的生長;節水灌溉、利用中水、植樹造林,飛播樹種、自然生長,提高林木覆蓋率;提高水循環使用率,補充地下水,擴大自然濕地的面積,建設濕地公園。放開農林設施、客棧、酒店、別墅的建設限制;與旅遊業、休閑觀光、特色農林藥材等產業發展相結合,實現水資源供給、生態環境改善和產業發展的多贏。再次,遷移人口、加快市民化的城市化,轉移農業勞動再次,遷移人口、加快市民化的城市化,轉移農業勞動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調水改土、增加國民經濟新發展空間,就是為了遷移和吸收目前農村過剩、水庫移民、扶貧異地搬遷、複員軍人等人口和勞動力,並吸引和轉移城城市過剩的資金和產業,使其更多地留在國內投入。農業中目前的人口和勞動力,一部分流動到新經濟帶的農業領域,進入新城鎮,留下的勞動力勞均耕種的土地面積擴大。目標是,到2035年,農業勞動力就業比率從目前的26.5%下降到3.55%;通過調節水資源分配,改造未利用土地,調整一些乾旱草原地為耕地等,增加10億畝耕地,加上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領域的轉移,農業就業勞均耕地面積從目前的9.9畝提高到2035年的128.6畝,非農業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比從4.27∶1降低到1.8∶1。

  表2    

  未來農業經濟的一些期望指標農業就業勞動力比率從2017年的27%,爭取在2035年時,下降到3.5%;耕地從目前的20.3億畝,通過調節水資源地區分配,改造未利用土地,再增加10億畝耕地。最後,增加國家和居民的資產及財富,獲得經濟增長潛最後,增加國家和居民的資產及財富,獲得經濟增長潛能。調水改土,增加可利用土地,加上產權改革和市場交易,居民獲得土地,以地為本創業和投資,特別是對投入、增值的土地再配置交易,在新的土地上,興辦農場、養殖場、果園和魚塘,投資宅院別墅,創辦加工企業;興建客棧、酒店、小加油站、發展觀光休閑養老農業,將會極大地調動居民創業就業的積極性,使他們從僅有勞動體力者變成有財富者,從只有使用生產和生活資料者變成有資產者。從土地財富和資產看,增加8到10億畝耕地,價值為40兆元到50兆元;增加1到1.5億畝園地,價值為15兆元到22.5兆元;6000到8000萬畝建設用地,價值在120兆元到160兆元。總價值將為175兆元到232.5兆元,如果從2019年開始,到2035年結束,17年中,每年可平均增加10.29兆元到13.68兆元土地財富。

  調水改土經濟增長潛能估算假如每年平均改造,其中有6‰的土地交易,20%的土地進入投資創業和資本化,並假定土地的年平均溢值率為4%,資本生產率為15%,則按照低方案和高方案可以分別獲得的經濟增長潛能1.11和1.48個百分點。

  本文重要的結論是:與美國、加拿大和印度相比,中國雖然是人口和國土大國,但不是一個水利和國土強國;問題之關鍵在於,水資源人均水準太低,南部水豐,北部和西北乾旱,地區分布極不均衡。然而,中國並不是沒有水資源可再配置,也不是沒有可改造利用的國土。中國有近40億畝未利用土地,佔陸地面面積的28%,其中其他草地、鹽鹼地、沼澤地、沙地和裸地有35億畝之多。大量地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雖然我們是人口規模第一大國,但人口每平方公里密度大大低於日本、韓國、英國、德國、印度。這說明我們有著經濟繼續持續發展非常大的回旋余地。水資源是其他一切經濟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最基本資源,而土地則是財富之母。

  我們要做改變中國未來發展命運和前景的大事,就是改變目前水利和國土利用弱國的現狀。調水改土,與深化改革相結合,實施水利國土交通能源調水改土,與深化改革相結合,實施水利國土交通能源產業城市綜合開發和建設,促進人口遷移和城市化及勞動力流動,為普通勞動力提供較為充分的創業就業機會,提高他們的收入水準,讓人民擁有土地等不動產財富,擴大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扭轉居民收入和消費在GDP比例遠低於世界水準的狀況,激發國民經濟供給與消費的巨大潛能,延長工業化時間,消除生產過剩,提高要素利用率,推動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初步實現現代化,使我們順利地跨過中等收入發展階段,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本文作者介紹: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公眾號天勇看經濟zhouty-tjj)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