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冥想時,我們在想什麼?

絕不是想入非非的想

冥想的風頭正勁,很像當年瑜伽出入中國時那樣,帶著宗教色彩,神秘的、與自我對話的、形而上的一種活動。在西方上流階層頗受歡迎,冥想似乎可以使人更專註、緩解抑鬱、減少焦躁等。只是坐著「放空」,真的能有這樣的效果嗎?

冥想,解釋自維基百科,是一種「練習」,是個體通過集中注意力在一件事、一個物體或是一個想法的方式,來獲得精神上的清醒或是情緒的平穩。

冥想自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古人從數不清的舊俗、宗教等當中發現了冥想。19世紀開始,冥想從發源地開始慢慢傳播到全世界。現在的冥想,很多被用來減輕壓力、躁動、失落、痛苦等負面情緒,獲得更多的平靜、感知、自我接納和愛意。

聽起來似乎對於處於社會壓力中的人,正是一劑良藥。

冥想的不同類型

常見的三種冥想方式為:專註冥想(focused attention)、正念冥想(mindfulness)、慈悲和仁愛冥想(compassion and altruism)。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學校,冥想無處不在,而且它正逐漸成為全世界科學家的研究對象。

第一種方式是專註冥想(focused attention),旨在控制大腦,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時刻,同時培養冥想者對分散注意力的東西保持警惕的能力;第二種方式是正念冥想,或稱「開放監視」冥想(open-monitoring meditation),旨在培養冥想者減少對當前想法、感覺自己的所有感受,但又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任何特定事物上;最後一種冥想是培養冥想者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同時把對個人的關注傾向最小化。

如何開始巨集觀意義上的冥想

冥想與世界上主流宗教的禪修練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各種媒體對其的描述也帶著一層宗教濾鏡。如果要開始一次冥想,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確實有些難度。

對於初學者,需要找一個安靜的環境、軟硬合適的地方,用舒適的坐姿開始。閉目,試著腦內清除掉多餘的雜念,不用刻意控制呼吸,維持自然的呼氣吸氣。在呼吸之間,關注身體內的運作、氣息的流動,你的胸、肩、腹部等隨著呼吸發生的微妙變化。

當腦海中產生其他想法,開始走神的時候,迅速意識到走神的狀態,並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一開始可能會經常走神,想著等一下要做什麼事、今天做過什麼事、遇到過什麼人。但是不要放棄,剛開始學習,只需要做到能把思緒重新帶回來,回歸到對自身呼吸的關註上。

每天10分鐘的練習,然後逐漸增加每次練習的時間。在這期間,你可以將所有電子設備放在很遠的地方、房間外,這樣就不會被電話或消息提示所打擾。完成冥想之後再查看消息。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個方法是快速進入冥想的途徑之一。也可以伴隨舒緩的輕音樂來進行。

當然,多親近自然,嘗試徒步和旅行,用聽、看、聞、皮膚感知的方式記錄風景,減少拍照P圖和社交行為。

冥想時,大腦在做什麼

從科學層面對冥想的研究表示,資深冥想者對比初學者的大腦分析,長期進行冥想練習潛移默化改變著人的大腦構造。正是這些構造的改變,可能對人的認知能力、專註度、情感上的共情等帶來積極有益的影響。

其實,冥想的目的和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預防醫學和教育學的目的都有許多交叉相似的地方。

我們在學習一個新的技能時,大腦會通過一種名為神經可塑性的過程發生改變。如我們健身,所謂「多練習形成肌肉記憶「,實則是形成神經反射,多年後,大腦對於控制健身動作的特定區域會比初學者來得更發達。

我們發現,那些長期冥想佛教人是可以隨心所欲地維持一種特殊形式的腦電活動。確切地說,這種腦電活動叫做高振幅γ-頻段共振以及頻率介於25Hz至42Hz的相位同步。在學習和有意識的知覺過程中,大腦會形成一些臨時的神經網路,以便整合認知和情感功能,而在這個過程中,腦電波的這種協調性可能起著關鍵作用。那些臨時神經網路的建立也可能給大腦的神經迴路帶來持久性改變。隨著學習和訓練的深入,冥想過程中的高振幅震蕩時間會逐漸增加。

有實驗發現,冥想帶來減壓效果最好的練習者,腦內負責處理恐懼情緒的杏仁核體積會減小。冥想也能夠提高大腦對於幸福感的體驗,以及減少炎症相關的基因活性。甚至可能影響與細胞壽命相關的分子的活性。不排除正念冥想能夠減緩冥想者的細胞衰老進程的可能。

瑟琳每周雞湯

冥想,讓你變成一個充滿愛與和平的寶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