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有人感染後無症狀?需要害怕嗎?看看專家怎麽說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技日報》創作,在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下屬平台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月24日,《柳葉刀》刊發了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團隊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研究論文,論文報導了一名10歲男孩無症狀但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且雙肺毛玻璃樣改變的案例,引發關注。

1月27日,河南安陽市新確診的病例中,有多名患者與一名武漢返回者有接觸,但該返回者至今無症狀。同日,浙江溫州的新增病例中也有一例無不適症狀。

1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中心首席專家李興旺表示,症狀不明顯的感染者,從傳染病傳播規律上來講,也是有一定傳播力的。

沒有“發熱、乏力、乾咳”的標誌性症狀,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潛行人”到底值不值得害怕?又如何應對呢?科技日報記者連線採訪了醫學專家。

若存在隱形感染,應加緊研究

未知帶來巨大的恐懼。因此先要了解,為什麽會出現“潛行人”?

南方醫科大學分子免疫研究所所長馬驪教授,當年與她的導師863計劃“重大疫原快速甄檢”重大科技項目責任專家王小寧教授經歷了抗擊非典全過程,解釋:發熱、乾咳等典型症狀是人類機體對於病毒入侵采取的措施,病毒的入侵會激發免疫系統“反抗”,引起全身的炎性反應,被稱為“免疫應激反應”。

目前有人認為此次疫情兒童不易感,可能是“兒童免疫應激反應差異較大,所以從臨床症狀來看,與標誌性症狀不同,兒童臨床重症表現會少,因此10歲男孩無症狀其實是合理的臨床表現,但並不意味著沒被感染。”馬驪提醒說,病毒帶來的應激反應可能因人而異,有可能表現為無症狀,需要警惕。

無症狀的“潛行人”有兩種可能,免疫系統的免疫反應沒那麽強,臨床表現比較潛行,也可能是由於其機體異質性可與病毒和平共處。“潛行者”最典型的代表被稱為“傷寒瑪麗”,是曾經在美國出現過的一名名叫“瑪麗”的患者,感染傷寒杆菌帶菌者卻持續健康。

目前河南、浙江等多地也出現了無症狀患者,可能提示這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新特性,輕症多,隱蔽性強,這使得其倍增時間短,確診病例增長迅速。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感染的病人輕症居多,有隱蔽性,武漢很可能還有潛在輕症患者沒被發現,但這還需要統計。

馬驪強調,確診是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金指標是核酸檢測。陽性但卻沒有症狀的,被稱為“隱形感染”,應該引起重視、加緊研究,避免成為傳染病傳播的幕後推手。

控制感染源是有效手段,或可更加完善

“在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中,我們觀察到出現一些無症狀的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在增強檢測能力之後,也發現一些病人發熱不明顯,偶爾乾咳或者乏力。”李興旺在新聞發布會上行表示,這樣的病人,從傳染病規律來講,是有一定傳播力的,給防控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和複雜性。

李興旺認為,由於無症狀感染者是在密切接觸者中發現的,按現有的要求,都在進行醫學觀察,或者進行居家隔離,保證對傳染源的控制。

“(無論是有症狀者還是無症狀者),更重要的有效對策是把傳染源控制住,才能夠使疫情擴散得到最大程度的緩解。”李興旺說,個人做到合理預防也很重要,比如戴上口罩,盡量減少近距離(1-2米之間)的接觸或者1.5米的距離,避免可能會造成傳播。

馬驪建議,對有過密切接觸史、居家隔離的人群,條件允許的話最好也做個咽拭子核酸檢測。

一些治療用藥可以用於預防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洗手、戴口罩、減少出行等方法,也有一些治療用藥可以用於預防。

1月27日,衛健委印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顯示,一般抗病毒治療可試用α—干擾素霧化吸入、或服用已用來治療艾滋病的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

α—干擾素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防治包括預防和治療兩項功能。α-干擾素是一種廣譜的抗病毒藥物,幾乎對人類所發現的所有病毒都有一定的抑製和清除作用,也未發現有耐藥問題。

由於α-干擾素是人體內固有免疫的關鍵細胞因子,會與細胞表面受體結合,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以激發人體處於全面的抗病毒狀態,防止病毒在人體內大量複製和擴散。α-干擾素還可以激活免疫細胞如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巨噬細胞,發揮最終清除病毒的作用。因此補充外源性α-干擾素可以快速提升人體免疫力,防止病毒感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