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正視“吃糖”群眾剛需,分級發糖有講究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近期,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中,佟年和韓商言兩人組成的“童顏”CP“發糖”的甜蜜互動,引起了不少關注。有人樂得其中,也有人提出劇情是否過於甜膩的質疑。

無獨有偶,時下另一部熱播劇《陳情令》,其中的“忘羨CP”,藍忘機和魏無羨也是爭議中“發糖”不斷。

然而影視劇中的“發糖”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是不是“發糖”越甜,劇集就能越火?

“發糖”武藝十八般

通俗來理解,影視劇中的“發糖”就是一對CP秀恩愛,進而讓觀眾產生類似於吃糖的甜蜜享受。

根據甜蜜指數不同,“發糖”還有細分的不同說法:糖渣、小甜餅、半糖、全糖、濃縮糖……糖分含量由低到高。

人物之間一次再普通不過的對視或是握手,都可能成為觀眾眼中充滿愛意的互動,這一種“糖”可以稱為“糖渣”。電視劇版《鎮魂》,調查處處長趙雲瀾和大學教授沈巍兩人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互動,便時常伴有“糖渣”出現。

還有一種“糖”被稱為小甜餅。顧名思義,給觀眾一點甜頭,但更多還是吊人胃口,進而讓觀眾期待更進一步的人物關係發展。對於糖分繼續加量的“發糖”,還有“半糖”和“全糖”……

小甜餅

事實上,CP“發糖”遠不只是那些甜膩寵愛的細節表象,在熱鬧的現象背後,還應看到問題的本質。

從劇作角度上來說,人物欲望給予人物動機,人物動機又進一步驅動產生人物行為。具體來說,人物自覺或不自覺的戀愛衝動,所產生的行為互動,這個過程的外在表象即為“發糖”。

鎮魂cp糖渣

所以,要研究影視劇中的“發糖”現象,還應該回歸到對人物關係的層面來看。

只有人物欲望合情合理,進而產生的人物行為、引發的人物互動才能站得住腳。但在一些影視劇中,大多以沒有理由的“一見鍾情”,就讓人物發出“追求”或“告白”的人物行為,這樣的“發糖”就會顯得生硬和尷尬。

《流星花園》全糖

因為,CP“發糖”遠不只是“親親抱抱舉高高”這些甜膩的小動作,真正的“糖”來自於真實的人物欲望。即,人物為什麽會“一見鍾情”,創作者在塑造人物時應該解釋清楚。

如麥基所說,這種人物動機不應固定於具體的原因,因為那會讓人物在觀眾心中的形象變得很單薄。具體說來,在解釋清楚了人物為什麽會“一見鍾情”的情況下,如果能賦予人物更加多維複雜的人物欲望,那麽這樣的動機驅使下所產生的人物互動、所發出的“糖”,才能真正甜得有層次。

像《延禧攻略》中帝後CP所發的“糖”,就很有嚼頭。因為從人物欲望角度來說,聶遠飾演的皇帝這個角色具有複雜性。他對於秦嵐飾演的富察皇后有愛意,但因為這個人物還有三宮六院,還有擔負天下蒼生的使命……這個人物的欲望複雜而多元。在這種情況下,他和富察皇后的互動,還能葆有“初戀”般的美好,此時人物所發的“糖”就很有味道了。

從《延禧攻略》的實際播出效果來看,這份”糖“也是非常被觀眾認可的。即使人物戲份不多,但大家對於秦嵐所飾演的富察皇后卻是念念不忘。

小心別踩“甜雷”!

CP“發糖”背後有一個完整的流程:觀眾吃糖-真實人物再發糖-宣傳物料和粉絲共謀嗑濃縮糖,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互動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CP發的“糖”就轉化成為了話題討論,而“糖”越甜引發的觀眾討論就越熱烈,進而引發更多地關注和收看。

這是甜寵劇的生存之道,這也倒逼創作者不斷將角色“發糖”的技能迭代。

戲裡戲外打通發糖,就是影視劇中的升級版CP發糖。像趙麗穎和馮紹峰在現實生活中結婚恰好與當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部劇的大婚情節相應和,這份“糖”從戲裡甜到戲外,現實與虛構世界中發的糖都恰到好處,這讓觀眾很是享受。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創作者為戳觀眾的爽點而強行密集的發糖,甜到過頭,不僅會膩,更甚者是“雷”。

《奈何boss要娶我》就是其中代表,劇情設置中男主為了讓女主倒追自己,編造出女主身患絕症的謊言,這種狗血的劇情設置,讓後續女主所有追求男主而發的“糖”都站不住腳,懸在半空。

談到懸空發糖,電視劇《杉杉來了》中的“魚塘夫婦”,一句“你要讓所有人知道,這座魚塘被你承包了”,可以說是此中經典。

此外,《雙世寵妃2》中過於頻繁密集的的吻戲也過猶不及。30集的劇,有42場吻戲,平均每集要親1次以上。劇情設計中不讓對方說話的方法,永遠是用自己的嘴封住對方的嘴。

還有2018年內地版《流星花園》,主角道明寺的“發糖”方式也都曾引得觀眾大呼“雷人”。

究其原因,在於創作者塑造的這些人物立不住腳,過度追求人物“發糖”的甜度而忽視人物的真實性。這種密集的“發糖”更像是糖精一樣讓人難以下咽,“品糖”的趣味也因此喪失了。

正視“嗑糖”剛需,實事求是“發糖”

觀眾熱衷於“發糖”,雖然不應鼓勵,但也不能忽視背後的深層原因。

我們對於故事的嗜好,是因為在故事中,總有一種結局能整治人生的混亂。

年輕觀眾磕cp,恰恰是因為生活中的孤獨多了。追劇粉絲要“發糖”,可能正是因為現實裡的苦澀滿了。生活與熒屏,總有一定比例的相反相成。

如果仔細研究近期熱播的《親愛的,熱愛的》會發現,觀眾熱議的“發糖”橋段有這樣兩個,一個是韓商言識破綠茶婊對於佟年和他關係的破壞,另一個是佟年醉酒後大膽表達愛意。故事中的人物捍衛了愛情的純粹性並且有勇敢表達愛意的能力,這是觀眾對於極致感情的精神追求。

反觀現實,觀眾對於CP“發糖”的熱衷,可能恰恰是因為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感情困境:在現實生活中遇不到的完美愛人,得不到的純粹愛情。於是,她們希望在影視劇中獲得替代性的精神滿足。

當然,雖然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情感也越來越快餐化,但對於感情的處理卻不能簡單粗暴、一以概之。

只有塑造出真實人物,編制合理的人物關係,人物之間的互動“發糖”才能真正耐得住時間的品味。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角色所發的“糖”,甜味可能會淡了,但諸如《最好的我們》中的“耿耿”和“余淮”這樣的人物卻能一直印在觀眾的心裡。

【文/文朔朔】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