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科創板“芯貴”:海歸創業潮再起?

科創板開啟了中國的“芯貴”時代,芯片產業鏈股票市盈率估值100倍起。

安集、瀾起、中微這三家由留美海歸精英在2004年創辦的中國芯公司,已然成為A股市場最受歡迎的優質資產。科創板所創造的全新的“中國芯”的估值體系,與造富的一幫留美海歸,或許標誌著新一輪留美海歸創業潮的開啟。

科創板交易首日,漲幅最猛的安集科技一度漲超5倍,市盈率約300倍;瀾起科技最高一度漲近3倍,市值破千億,成為A股估值最高、也最為純正的芯片龍頭股;中微公司漲幅稍弱,這是因為中微的IPO發行市盈率已經達到了170倍。

 

這三家備受追捧的“中國芯”明星企業,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他們的營收、利潤與估值都不可與同期的互聯網新星相比。但十年的成長醞釀期過後,他們都在各自的芯片細分領域實現了爆發式的成長,並成為“中國芯”長征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從主營業務和產品來看,這些“中國芯”在他們所在的市場都是獨一無二的,打破了國外公司對中國芯片產業的“卡脖子”局面,並在國際市場上,叫板細分領域的全球霸主。

 

安集微電子,是國內目前唯一實現高端化學機械拋光液量產的半導體材料企業;瀾起科技,在伺服器記憶體接口芯片領域獨步天下,2018年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美國企業IDT;中微公司推出的芯片介質刻蝕設備,已打入台積電的7nm、10nm量產線,做到這一點的全球只有五家。

 

又一輪留美海歸創業潮,或已由科創板開啟。

 

留美海歸的“中國芯”創業

2004年是一個獨特的年份, 7月22日科創板上市的中國芯明星悉數登場,安集、瀾起、中微,在當年的上海市先後成立。

 

瀾起科技的創始人楊崇和,早年在美國國家半導體、IDT等工作五年後,於1994年率先回到了國內。在當時的IDM廠上海貝嶺工作三年後,楊崇和離職創業,時逢“909”工程華虹NEC在上海落地,楊崇和等人創辦的新濤科技得到了華虹負責人的賞識,拿到了中國芯片業、也是中國國資對外的首筆風險投資。

 

2000年,國家頒布了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的18號文,此後,海歸回國創業潮大爆發。當年,前德州儀器“建廠高手”台商張汝京在上海成立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帶來了大量有留美、留韓經歷的芯片人才。

 

中芯國際成長速度極快,2005年已成為全球排名第三的晶圓代工企業,這為歸國的一批芯片人才提供了成長環境,並帶動了一批上下遊的芯片產業鏈企業。

 

安集的創始人俞昌,先後在美國的芯片大廠美光、摩托羅拉以及半導體材料公司Cabot任職,2002年回國之後,即在中芯任職研發處長。在中芯工作的兩年使俞昌認識到半導體材料的重要性,2004年,俞昌離職創業,創辦了安集,轉為國產廠商提供國產化的半導體材料。截止2018年底,中芯是安集的最大客戶。

 

中微的創辦人尹志堯,先後在全球頂尖的半導體設備廠泛林、應用材料任職,是89項美國專利的主要發明人。2004年,尹志堯回國創辦中微,其設備主要也是向中芯供貨。

 

楊崇和在2004年離開已被收購的新濤科技,創辦了瀾起科技。不同於安集、中微倚傍中芯等國產廠商展開的國產化替代模式,當時的瀾起一頭扎進了機頂盒芯片的藍海,同時也在2006年拿到了英特爾的投資,另攻技術難度較高的記憶體接口芯片。

 

“大齡”芯片創業者

 

安集、瀾起、中微三家“中國芯”企業的創辦人履歷、背景和創業路徑,基本上代表了中國芯片創業二十年來的經歷。

 

在巨頭林立、主流市場已被瓜分的情況下,作為後進生的中國芯片創業者,需要融入主流的芯片產業鏈,抓住一個高技術、高毛利的細分市場,才能建立同時具備稀缺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公司。

 

但研發出來一個爆款、推上市、賺大錢,對於芯片創業者來說困難重重。一位知名投資機構半導體業務負責人表示,芯片的鏈路從洞察終端需求、設計版圖、流片到量產,每一個環節都非常專業,且面臨國外公司知識產權的重重壁壘。國內有完整的海外芯片產業經驗的人少之又少,等他們出來創業,一般來說都要40歲以上了。

 

俞昌、楊崇和在46歲創辦了公司,尹志堯在60歲創辦了公司,等到科創板上市,他們又等了15年的時間。

 

與“大齡”的芯片創業者相比,中國的互聯網海歸創業者要幸運很多。

 

梁建章30歲創辦了攜程、李彥宏32歲創辦了百度、張朝陽34歲創辦了搜狐…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他們所創辦的公司先後在美國的資本市場上市,到了46歲的時候,梁建章辭去攜程CEO職位,張朝陽都快處於半退休狀態。

 

芯片與互聯網創業的差距,整整隔了一代人。這源於芯片與互聯網在生產、消費鏈路上的本質差別。

 

一枚芯片做出來,面臨的是全球市場的競爭,同時也需要電子整機市場的配合,當中國的芯片後發者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巨大的知識產權、人才、市場的門檻已經擺在了眼前,突破這些門檻的代價不菲。台積電對中芯的兩次訴訟、國內某手機SoC芯片項目的數次波折都說明:即便是大家夥,也難以輕易突破芯片行業的高壁壘。

 

海歸回國創業新趨勢

 

科創板的造富效應是非常明顯的,頻頻刷屏的科創板富豪榜單中隨處可見芯片公司的高管。

 

縱觀這些榜上有名的芯片公司的高管,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他們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其中又以美國居多。千禧年之際,他們紛紛回到中國,跟隨領頭的企業家開啟了“芯”的征程。

 

上述半導體投資人對投中網表示,隨著科創板的造富效應顯現,會有越來越多的芯片從業者回到國內創業。伴隨新技術的更新換代,一些海歸在海外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

選擇繼續在芯片行業深耕。新興的AI、自動駕駛、光電顯示等,現在都隨處可以見到海歸派創業者的身影。

 

如同2000年時的“18號文”一樣,頂層設計的制度、政策激勵對於技術創新的驅動是顯著的。

 

無論是在互聯網,還是在芯片硬科技,中美資本市場對於中概股的估值都是存在倒掛的。但互聯網的估值紅利正在消失,小米、美團等相繼破發,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芯居高不下的百倍估值基準。

 

這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根本轉向。在吃完了人口紅利、市場紅利之後,中國開始往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上遊進軍,吃技術紅利。

 

一位資深的芯片業內人士表示,由於我國芯片產業存在的高達30萬的人才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海外完整產業經驗的芯片從業者和領軍人物,將繼續在中國硬科技往上爬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這意味著又一波海歸創業潮即將到來。不過這次的創業賽道,換成了以芯片為代表的硬科技。(文/楊健楷 來源/投中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